著名相声演员马季虽已故,人们还会时不时想起他,缅怀他!
马季,年3月5日生于河北省宝坻县黄庄村。马季的出生,不仅没有给父母带来更多的欢乐,反而平添了不少忧愁。在多灾的宝纸生活不下去了,全家逃荒来到北平。上小学时的马季,便迷上了相声。有个要好的同学常常带他去北京西单“启明茶社”听相声。小小的马季,简直听得如醉如痴。他偷偷地学,默默地记,耳濡目染,熏上了一股子相声味儿。有一次,学校开联欢会,只有9岁的马季即兴登台表演,虽只是说了三言五语的一小段,也把同学们逗得哄堂大笑,老师问他:“你跟谁学的?”“我自己编的。”小马季亮亮的眼睛里显着自信。同学们的笑声,就像春天的小草得到了雨露,小马季打心眼里觉得滋润,别提多美啦。
14岁上,父亲过早地离开了人世。母亲单弱的双肩养活不了儿女,只好将老大送到天津学做买卖,将老二马季送到上海宏德织造厂当了学徒。学徒的日子是难熬的,少年时代的马季已尝到了人间的苦辣酸甜。然而,他依然迷恋着相声。学徒没有假日,干了一天活的马季,不管多晚多累,都要偷偷打开厂里的收音机,听听刘宝瑞、高元钧等艺人说的相声、快书。有一次,他听完已经快11点了,院子里静悄悄的,他一个人小声学着,说着,比划着刚刚听完的相声段子,不料惊动了值夜班的老人,不知出了什么事,一看是马季,问明情况,把那个老人逗乐了:“好小子,真有你的,可把我吓了一跳!快给我回去睡觉。”
事情往往不能随人愿,你越喜爱的东西,却离你越远,你越想干的事业,却越沾不上边。从小就迷恋相声艺术,渴望从事相声艺术的马季,偏偏成了新华书店的一个职员。当然,书店的工作也还让他满意,因为这里有各种杂志、书籍。他发现,书店是个无边无际的大世界,世界上的许许多多事物,都会从这里的一本本书里,活生生地跳出来。他借工作之便,读了许多书,这对他的相声艺术生涯,不能不说是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年,北京市出版印刷工会系统搞职工文艺汇演,领导放他两天假搞创作。他埋头斗室,写出了相声《伟大的祖国》。没想到,拿去一演,这个段子竟然获了奖。年,马季参加了全国职工业余文艺汇演,他表演的相声《都不怨我》,使剧场爆发了海潮般的掌声和笑声。回到后台休息室,侯宝林笑着对他说:“你演的不错,好好学吧。”候老师的肯定,对他来说,无疑是事业上成功的催化剂。侯宝林是爱才的,他向中央广播文工团说唱团的领导提议调马季来,由他亲自培养。不久,商调成功,马季成了一名专业相声演员。
他,如鱼得水,如虎添翼。在名师指教下,在艺术的天地里,上下求索,不断驰骋。马季不仅擅于“说、学、逗”,而且还善于“唱喂”,越剧、评戏、豫剧、黄梅戏,都学得维妙维肖。《穆桂英挂帅》中的豫剧唱段,《打电话》中学刘三姐唱的《采茶歌》,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表演上,马季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热情奔放,活泼诙谐,激情洋溢,火爆动人。他的相声风格是:滑稽而不粗俗,诙谐而不油滑。动作潇洒大方,语言生动俏皮,富有幽默感。他成了广大听众喜爱的相声演员。他的形象,他的声音,他的表演,他的艺术,进入了广大观众的生活中。
要说,马季早已是功成名就了,他可以满足了,可以不用走南闯北地干了。况且,他在前几年的一次演出中,由于过度劳累,至使心肌梗塞,心脏大面积的细胞坏死,好不危险。幸亏抢救及时,医疗条件先进,才得以控制。这次大病,确实是生命在向他敲一次警钟。但当他基本康复之后,警钟的余音便消失殆尽,他就有些忘乎所以了。惹得他爱人几次生气,觉得他太不会爱惜自己。于波嗔怪地说:“你是好了疮疤忘了痛,可你的疮疤还没有好呢,你就忘了痛啦,你还要不要命啦。”
年春天,在“马季相声作品演出会”,他把两年多来埋头苦写的十七段相声捧给了观众,也把他钻研的相声理论付诸实践。从武汉的首演式,到广州、深圳、沙头角、蛇口、南京、苏州、郑州、青岛、威海……北京,十几个城市的演出,十几个城市倾城的轰动,他把欢笑带给了亿万观众。马季说:“我们这次演出是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办法,先从外地,小城镇开始,最后回到北京。”演出中,他们在艺术的改革探索上,做了大胆的尝试。打破固定对儿,捧逗可以没有严格的界限。这次马季和赵炎就来了个捧逗互换,马季捧眼,赵炎逗眼。一上台,一开口,观众就有一种新鲜感。马季的一句“赵叔叔您好”,赵炎的一句“小马您好”,就把观众逗了个前仰后合。
为了更好地表达80年代的新内容,在相声表演形式上,也有变化与发展。除了传统的单口相声,双人相声之外,还有三人、五人、九人相声及不少相声小品。这些作品,使听众感到别开生面,色彩斑斓。马季从事相声艺术34年了,如果问他究竟为多少人表演过节目,这可是他说不清的,但他是每一位听众的笑的朋友。他和这些朋友们的心,都是通过笑的事业沟通的。他用汗水,用心血,向朋友们献上一个个笑的花束。花无止境,心无止境;生活无止境,笑无止境。祭奠尊敬的马老师,小编今天就和大家聊到这了,我们下期再见。
本文是野马娱乐说原创文章,禁止抄袭转载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