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畔的唱念做打,烟雨中的缘起情聚”,电影《柳浪闻莺》不仅是一部关于江南、越剧、时代变迁和女性情感的电影。
该片改编自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系列小说《爱情西湖》,故事以西湖十景之一的“柳浪闻莺”为背景,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江南越剧团两个姑娘与一个画家间的情感纠葛。
此次入围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主竞赛单元,导演戴玮正是从上影节起步成长的,曾拍摄《冈拉梅朵》《西藏往事》等与西藏相关题材影片。将镜头转向江南,戴玮感受到截然不同的创作情绪。“《柳浪闻莺》是我骨子里带着、但从未触碰过的东西。这次的创作过程,是一次淋漓尽致的表达。”
6月13日,上海国际电影节,导演戴玮出席《柳浪闻莺》媒体见面会。复杂的女性成长和传统戏曲的至暗时刻极具天赋的女小生垂髫,与花旦银心自幼相识,一起在戏班子长大,两人性格迥然不同,但情同姐妹。垂髫至情至性,为舞台而活;银心看似单纯天真,实则是个知进退、会钻营的女孩。她俩本是彼此眼中最重要的那个人,可世事无常、种种分歧纷沓而至,特别是杭州画家工欲善的出现,让相依为命的两个女孩变得“相爱相杀”。时代变迁,越剧由盛转衰,垂髫与银心的命运与越剧一同沉浮。
《柳浪闻莺》的故事,可以有多重展开和讲述的维度。
戴玮选择将时代变迁的大背景,融合在人物漂泊起伏的际遇中。影片中,垂髫和银心每一次登台唱戏,观众数量都在不断减少。从最初省越剧大厅的大剧场,到草台班子的地方小剧场,再到社戏台子稀稀拉拉的观众,最后一幕“十八相送”,只能在一艘小船上,给几个图谋不轨的老板唱堂会。
除了是主人公境遇的改变,这也反映出传统戏曲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遭遇,“这个设计源于我对那个年代戏曲行业大环境的挖掘,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是越剧由盛转衰的时候,曾经八十年代越剧有过盛况空前的光景,到国有体制改革后,越剧不景气。乡间戏有一段时间还是挺火的,后来也没有人去经营了,越剧的观众不断流失,这是那个时代许多传统艺术要面对的问题。”戴玮说。
《柳浪闻莺》是女性故事,但不仅仅是女性爱情故事,“它是从女性视角讲述越剧团的生存状况,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