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透过戏剧的面具,我不仅看到了眼睛,还

                            

小编文学报

“戏剧,这是一件浩大和巨大的事情,这是人民。这是人类,这是生活。一出剧,是一个人。青铜面具下,是有血有肉的面孔。还有深沉的无限。我透过面具的小孔,看到的不仅是眼睛,我看到了星星。”

在创作《莎士比亚论》的日子里,维克多雨果写下了自己对戏剧的思考。

中国读者认识雨果,往往是从他的小说开始,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九三年》,几乎就是大多数中国读者对雨果的印象。然而,身为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领军人,戏剧却是雨果在他所在的年代为民众所知的重要途径,也是他最初投身文坛、大显身手的用武之地。

布面油画“《埃尔那尼》首演:论战前夕”

(年)阿尔伯特贝纳尔/绘

首演过程中群众嘘声不断,标志着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对抗。

年,时年25岁的雨果写成了篇幅长得难以搬上舞台的剧本《克伦威尔》,发表了《克伦威尔序》,并提出,正剧是现代人的史诗,应该糅合崇高和滑稽,反映人生百态,反对古典主义规则。正是这篇新颖大胆的长序,吹响了法国浪漫主义戏剧的号角。年,他的又一部剧作《埃尔那尼》(也译为《欧那尼》)上演,标志着浪漫主义戏剧历史地位的真正确立。雨果的剧作,体现了法国浪漫主义戏剧美学的最高成就。

曾编定雨果著作《自由戏剧集》单行本的法国教授阿尔诺拉斯泰在文章记录:在一生中,雨果写下25个剧本,创造了个人物。

近日,随着“维克多雨果:天才的内心”展览和“雨果的戏剧作品与翻译”论坛的举办,上海的读者和观众得以从多个侧面了解这位文学巨匠在绘画、戏剧、诗歌、装饰艺术等多个方面的才华,如发现新世界一般,认识了一个如大海般浩瀚的雨果。

明珠美术馆雨果戏剧主题论坛现场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谈雨果的戏剧?

近日,明珠美术馆携手上海翻译家协会青年译者沙龙,邀请中法戏剧专家与法语翻译家,举办了“雨果的戏剧作品与翻译”论坛,结合展览中雨果戏剧作品的视觉艺术呈现脉络,从多重视角剖析以雨果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戏剧流变,以及雨果名剧在中国的译介与越剧改编,共同探讨在不同时代与地域情境下雨果戏剧的意义与价值。

主办方介绍,本次展览特意选取了雨果最具代表性的四部戏剧作品,从《埃尔那尼》首演的剧院论战场景到其最后一幕的情节描绘,从《吕伊布拉斯》19世纪演出时的道具展示到其人物形象描摹,从《吕克蕾丝博尔日亚》中的单人肖像到《城堡卫戍官》的宏大战争群像,通过雨果同时代艺术家的不同视角描摹,呈献给上海观众最直观的时代审美与历史影像。

布面油画“《埃尔那尼》:最后一幕”,(年)

爱德华富尼耶/绘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谈雨果的戏剧?”作为本次主题论坛的主持人,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法文系主任、上海翻译家协会副会长袁莉回忆起自己当初在法国上学时的情形,“以前在法国读书时,说起雨果,老师不会说他的诗,也不会说他的小说,主要给我们讲解的篇章都是雨果的戏剧。为什么?因为他的戏剧给法国文学史带来了太大的影响。小说和诗歌的阅读大部分是个人行为,但戏剧毕竟可以有一个规定场景,有一个场合,如果连演50场的话,雨果带有革命性、颠覆性的剧作,具有直击观众心灵的力量,给这个时代带来了更大的冲击力。”

她介绍了雨果戏剧作品在中国的译介渊源。她表示,雨果戏剧与中国舞台也是渊源颇深。雨果第一部被介绍到中国来的戏剧作品是《安日乐》(Angelo),自年被翻译成中文后,吸引了包天笑、徐卓呆、曾朴、张道藩等不同译者和作家进行重译与改编,以《牺牲》《银瓶怨》《安日乐》等不同的译名出现,后来成为在中国舞台上多次上演的话剧《狄四娘》。

布面油画《城堡卫戍官》(年)

乔治斯-安东尼罗什格罗斯/绘

这是雨果生前创作的最后一部戏剧,标志着他浪漫主义戏剧创作生涯的结束,以及长女莱奥波尔蒂娜意外去世后,雨果作家生涯的暂时中断。

越剧“雨果”,在上海连演50多场

一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