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逐梦,他将东方雅集搬进大剧场

                            

他首创了琉璃茶器

并将器物创作与茶事雅集

共同融入传统文化的创意表达

器如其人,光芒流蕴,内外皆明彻

本期「了不起的匠人」

让我们走近琉璃匠人创意茶人梁明毓

梁明毓

画者、设计师、茶人、琉璃艺术家、策展人、导演

年苏州本色美术馆《上巳花田》大型探索沉浸式茶事演出活动

年北京李玉刚空间玉空间《玉毓生辉》

古法琉璃,诞生于到多度的高温下,其色彩流云漓彩、晶莹剔透。

相传被范蠡发现,认为这件流光溢彩之物,是天地造化所成的极致,将它献给了越王,越王命名为“蠡”。范蠡将它作为定情之物送给了西施,传说中两人离别时,西施的眼泪滴在这“蠡”上,天地日月为之所动,甚至可以看到泪水在其中流动,后人称之为“流蠡”(谐音)。

有色同寒冰,无物隔纤玉

——韦应物《咏琉璃》

做琉璃之前,梁明毓是某知名企业的设计总监,有自己的工作室,中国国家话剧院田沁鑫导演的《四世同堂》《红玫瑰白玫瑰》、李少红导演的《红楼梦》等剧目的宣传物料均出自他之手。

可以说,梁明毓接触琉璃之前,已经拥有自己的事业版图。

年底,在为客户设计年终礼物时,梁明毓决定用自己一直心心念念的琉璃来设计。他希望用这澄澈透明的材质,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干净的、纯粹的、虔诚的。

在梁明毓眼中,琉璃是关乎灵魂的材质。只要一点光线,琉璃就能绽放出流光溢彩、如梦如幻的光影,仿佛有灵性。

?

它是有光、影、色的东西,似是能透,却又透不了,内在变化万千。

?

这种灵性,深深吸引着从小就着迷于流动色彩的梁明毓。但自古以来,琉璃的烧造难度,让它多出现于达官贵人的书桌或博古架上,仅作为珍贵的观赏件而存在。

在尝试制作了琉璃香炉和花器之后,梁明毓开始思考,为什么琉璃不能作为日常的实用器,拥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呢?比如与他喜欢的茶,喜欢的雅集互动。琉璃茶器,有没有可能成为茶人们惯用的器物呢?

当他的第一件琉璃茶器问世的时候,带着强烈的文人气息和明彻流光的作品,惊艳了整个茶人圈。从构思、设计、雕塑、烧制,到完成制作,一件琉璃茶器需经过近20道工序。精细而繁琐的制作过程中,也会出现断裂,气泡过多等现象。这个时候,梁明毓选择砸碎重来,他不允许他的作品,有一丝一毫的瑕疵。

琉璃茶器,贴合禅茶“三戒”,戒浮夸、戒奢侈、戒庸俗。

在梁明毓看来,琉璃茶器,既是茶器,又不仅仅是茶器。实用之物,重在好用。一只盖碗,是否能激发茶香,准确还原茶性;一只杯子,送到唇边的时候,是否能保持温度又足够贴合,都是设计师需要重点考量的部分。

琉璃性纯,光芒流蕴,入定沉静,尤其和茶默契配合之后越发剔透通灵、溢彩流光。

说不仅仅是茶器,是因为茶人所储备的知识和审美能力,不仅关乎于茶本身、空间、美学、人文、色彩,也包括雅集活动的服装搭配、茶室空间的创意营造,都应该是茶人着眼和着力的地方。

学过工笔画,又在设计行业浸淫多年,梁明毓对于琉璃器创作的思考,从来不局限于器物本身,也不仅仅是一张茶桌。从茶桌到茶空间,甚至从茶空间走出来,走进小剧场,从小剧场走进大剧场,都是他的想象空间、都是他的能量场。

如何用一场茶会再现典籍里的浪漫情节?

如何让一场茶会重现“文人雅宴”的风姿?

如何让各种艺术形式、宜古宜今,拥有穿越时空的通感?

种种念头在他心头盘旋,年,一场浸没式的东方雅集,在苏州美术馆开场了。

这场被命名为“上巳花田”的体验式剧场表演文人茶事雅集,以三月三古老的“上巳节”为缘起,在剧场实景扦插一亩油菜花田,并以“茶会”为核,综合了多种舞台艺术形式,呈现了“暮春之日,芳菲未尽,沐风浴雨赏春姿”的盛景。

“上巳花田”参演的艺术形式与艺术家名录

花事

吴永刚

琵琶演奏

杜雅婧

越剧

裘欢欢、王婧晶

茶事

梁明毓

禅歌

圆光

三强

茶事

回香

尺八

长骨

歌曲

罗永甄

舞蹈

金超

昆曲

吕志杰、沈羽楚

上巳节,曾是中国历史上最烂漫最诗意的节日。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青年男女在暮春时节,偶然相识,到相约同行,再到相谑,相赠约定之物——兰与芍药。“上巳花田”雅集,重现了踏青欢会的人群,青春洋溢、情意绵绵的风流雅事。

梁明毓经历了数次彩排,从空间结构的布置、茶席的场景分布,再到艺术家的表演动线设计,都讲究起承转合,他说,希望演员退场都是美的。

从服装、发饰、造型到音响、灯光、次序等等,每个细节都经过反复推敲,力求严丝合缝的精准,这样才能凝聚起茶的东方神韵和诗意,才能让所有人被这风雅和美所折服。

雅集现场,还加入了梁山伯与祝英台、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经典爱情故事演绎。

往右滑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