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石惠兰越剧老生的飒爽英姿

石惠兰

越剧舞台是才子佳人的天下,珠鬟翠髻,环佩叮咚,但这些都和石惠兰无缘。作为越剧中的女老生,生活中时尚的她在舞台上粘上胡子、粗着嗓门、弯着脊梁,扮演老者,常常演绎着戏份不多的配角。然而,从年少时主动报名进入私人越剧团学艺,到年在《大道行吟》中扮演了戏剧界的第一个孔子,再到去年获得28届上海戏剧白玉兰奖主角提名奖。三十多年前,跌跌撞撞走进越剧大门的石惠兰挥洒汗水,也收获荣誉,却依然以谦让、淡定的心态,安静而低调地演着自己的角色。

积极主动把握时机

在采访石惠兰之前,曾看到过她在戏剧《少年天子》中饰演简亲王的剧照。照片中的亲王身着蟒袍,头戴缨帽,美髯垂膺,左手微抬,双目炯炯有神,一派威风凛凛。采访初见,身材高挑的石惠兰就在对面坐着,褪去华丽的戏服和精致的妆容,眼神和表情都时刻透露着身为越剧演员的灵气。

  石惠兰是茅洋乡文山村人,她小的时候,就很喜欢搬着板凳,跟着巡回播放的电影队四处看电影,一个晚上能看上两三场。那个年代的电影多是戏剧电影,《红楼梦》《宝莲灯》《梁祝》等。看得多了,她逐渐被其中人物美丽的发饰和装扮所吸引,常在家里自己梳起头发,以床单被套为水袖,模仿电影中的动作唱唱跳跳。后来,听说徐家岙村有个新成立的越剧团招收演员,石惠兰主动报名,踏上学艺之路。在徐家岙越剧团的两年多时间里,她学习到了许多越剧的基础知识,时不时跑个龙套,客串一下小花旦。之后剧团因故解散,石惠兰辗转宁海、东陈等多个越剧团,在这段期间,因形象符合,唱腔标准,石惠兰逐渐开始饰演小生。

  民间剧团纵然演出众多,能极大地锻炼自身能力,却也存在着不稳定性,因此,石惠兰下定决心考专业剧团。她一边在工厂里上班,一边准备考试,只要有机会,就大胆尝试。有次,听说省艺校在象山有招生考试,她便急匆匆地骑着自行车从茅洋赶到丹城的县文化馆,虽然最后没能被录取,但她的基本功却得到了当时考官们的一致认可。

  之后又赶上县越剧团招收演员,当时年仅18岁的石惠兰做了一个十分大胆的举动,她主动上门,去往县越剧团负责人的家里毛遂自荐,现场表演,得到了对方的认可,并留下了联系方式。在那个信息传递不及时的年代,石惠兰在家中日盼夜盼,还是没能等到考试通知。等了一个月,在某天晚上7点下班后,她又赶到丹城,摸着黑主动上门询问情况。没想到,却是因为写有联系方式的纸条意外丢失,她又现场表演了一次,重新留下联系方式。没过几天,在舟山表姐家的石惠兰就收到了家人发来的电报,通知她参加县越剧团招收演员的考试。第二天一大早,她便兴冲冲地往象山赶,一早上没吃饭没喝水,嗓子干哑,又因为紧张,发挥虽然不如以往,却也顺利被录取了。因着当时的体型及身高,石惠兰在县越剧团专业老师的建议下由小生改行成为老生,正式成为了张派越剧老生演员。

开掘戏路小有所成

初入县越剧团,石惠兰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系统学习嵊州当地方言。诞生于年的越剧前身是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艺术——落地唱书,因此说唱以当地方言为主。嵊州作为越剧的发源地,充满着浓厚的越剧氛围,是当时学习地道越剧的风水宝地。在嵊州期间,每天高强度的基本功等课程及体能训练,让石惠兰进步颇大。凭着良好的基础,她提前结束培训,回到象山。

  当时县越剧团正计划排练名为《汴水情》的新编历史剧,讲述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故事,并计划以此剧参加市戏剧节调演,特邀省小百花越剧团的导演及老师来象排练指导。《汴水情》不同于以往才子佳人的故事,以赵匡胤为主角,即以老生演员为主演。石惠兰在现场选角中因出色的唱腔被导演选中,担任主演。年,凭借着《汴水情》主演的赵匡赢一角,石惠兰获宁波市戏剧节一等奖。年,她参加了省小百花越剧团的招生考试,培训一年后,顺利考入杭州越剧院。机会总是光顾有准备的人,初入杭州越剧院,石惠兰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顶替同事去北京首都剧院演出,饰演《碧玉簪》中的李延甫,一曲唱罢,台下掌声雷动,她自此一炮而红,成为一名真正的越剧新秀。

  在农村业余剧团的几年,石惠兰亦尝试过小生、花旦、老旦、丑角等行当,因戏路广、技艺全,第二年,她又在杭州越剧院院长的鼓励下,尝试主演《梨花情》反串扮演尹派小生。演绎风格反差过大,时间紧,任务重,石惠兰始终无法进入状态。在临近演出的一个月里,她反复训练,最终成功出演,在杭州东坡剧院首演即引起轰动,收获无数戏迷。她也因此获得了浙江省第七届戏剧节优秀表演奖和第五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主角奖。

  石惠兰说,以前演戏,更多是看重了技巧与唱腔,而在人物内心的深入刻画上还远未到位,作为一名优秀的演员,不能单靠外在的技巧功夫,而是深刻细腻揭示人物性格心理、显现内心的张力,要在外松内紧的表演中,紧紧吸引观众,做驾驭全场气氛的统领者。三十多年的演艺生涯,石惠兰成就了一个个脍炙人口的经典角色,也在不同的角色中挑战自我,学习成长。年,她扮演了戏剧届第一个孔子,并在年的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中获优秀演员奖。石惠兰坦言,在拿到《大道行吟》剧本以前,她对孔子只有一个孔圣人的模糊印象,为了深入理解人物,她查阅了大量资料,观看有关孔子的影视作品,还去了杭州的孔子庙参观。对于每一个动作和眼神,她都反复琢磨练习,感受人物心中所想,终是塑造了一个眼神高远,风尘仆仆的孔子形象。十年后,她又主演了首个越剧版本的《清风亭》,剧中人物从脊背微驼到步履蹒跚,唱腔多变,获28届上海戏剧白玉兰奖主角提名奖。

坚持不懈越剧传承

越剧是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传承百年,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的石惠兰是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杭州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浙江音乐学院外聘教师,在代表作《梨花情》《大道行吟》《班昭》《清风亭》《玲珑女》《西厢记》中斩获多项奖项,并多次在国家大剧院演出。拥有众多华丽头衔的她在越剧舞台上大放异彩,然而,她逐渐发现一个无法忽视的现象,那就是越剧发展出现断层现象,现在听戏、看戏的都是中老年人,鲜见孩子的身影。再反观越剧团,新一代从事越剧行业的人纵然不少,但是大都选择了花旦、小生等行当,选择老生行当的,少之又少,如此下去,越剧的未来会怎样呢?

  石惠兰说,越剧是浙江的地方戏,因为越剧,人们充分了解了江南这份故土的风情;因为越剧,吴越的声音才如同江上的摇橹,自古至今飘散不断。在这个戏曲发展举步维艰的时候,越剧的发展更需要越剧人群策群力。前辈们的很多经典、很多好的作品应该完整地保留,认真地去揣摩、学习,但是必须要在巨人的肩膀上再继续往上走,要去创新发展,这样的剧种才有希望。她的心中,始终装有着一份传承发扬越剧的使命感。

  “传承发扬”看似简单,要真正地传承下去十分艰难,意义也十分重大。石惠兰曾主演过戏剧《心比天高》《海上夫人》,随团去往挪威、美国、法国、德国等十余个国家交流演出。她说,将传统越剧、传统文化带出国门,得到外国朋友的认同和赞赏,是一种十分奇妙的感受。在剧团里,石惠兰非常重视新人演员的培养,演戏带上青年演员,多给于他们锻炼和表演的机会。她是浙江音乐学院的外聘越剧教师,在学校里,她对学生们认真且严格,一字一句教唱,尤其注重练习他们的眼神和动作。石惠兰还积极参与带戏下乡等公益活动,只要有时间就会带着青年演员走进乡村为广大越剧爱好者传授越剧经典,极力为和谐传承发展越剧艺术出一份力。

中国梦?我的梦

只要共同努力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

石惠兰:我深爱越剧,也深爱舞台,可以说,越剧让我的人生有了新的价值和希望。越剧传承任重而道远,我将继续为大家带来更好的作品,为发扬传承越剧而努力。

来源:《今日象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