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歆雯,越剧演员、上海越剧院国家二级演员、上海戏剧家协会会员,越剧范(瑞娟)派,徐(玉兰)派小生。五岁起学习中国传统戏曲——越剧,先后师从越剧表演艺术家陈少春、史济华、徐玉兰,昆曲表演艺术家岳美缇、当代越剧表演艺术家章瑞虹等。如今的她既是上海越剧院的演员,又是越剧艺术专职推广人。
我和沈老师在一次戏剧工作坊中偶遇,相谈甚欢间感到她是一位自信、真诚、温和的女性,尤其是听到她聊起越剧中经典的爱情故事时,那一双濯濯生辉的双目至今难忘。
时隔一年,我们又见面了。她最爱分享越剧的舞台艺术之美,不仅讲越剧中的经典故事,还介绍其独特的妆造、服饰和舞台美术。越剧把戏曲“四功五法”的程式化、“一桌二椅”的虚拟性,糅合成舞台上一种江南古典的生活方式。
让我们跟随沈老师的脚步,走进清悠与灵秀的百年越剧,欣赏江南文化中“琴棋书画诗酒花”的雅致,体验“小桥流水人家,杏花春雨在江南”的惬意。
对话
沈歆雯
Q沈老师,是怎样的因缘让您那么小就开始学习越剧呢?
沈歆雯:是因为我小时候的兴趣以及我父亲的引导。我父亲深爱越剧艺术,并将“培养越剧观众要从娃娃抓起”做成了事业,所以在我小的时候,家里常常会来往很多越剧老师。给我启蒙的是司鼓、主胡(越剧主要乐器,西方音乐称之为“首席”)老师,我很好奇那种韵律,就喜欢跟着学念白、唱腔(相当于话剧的台词、歌剧的唱段)。有一次,在司鼓老师“哒哒哒”的鼓板声中,不会写字的我却念完了一段“扑灯蛾”(类似相声中的“灌口”),父亲见我有这样的天分特别高兴,就抱着我去参加他举办的各类越剧艺术活动,这样的熏陶一直到十岁,我就跟着越剧艺术家、当代越剧名家们学戏了。
Q记得和您初次见面,您就提到了“越剧十姐妹”,是不是您心里的“越剧十姐妹”拥有的精神气质是越剧艺术发展的一面镜子?
沈歆雯:是的,这种精神气质就是“包容、务实、创新”。我们戏曲艺术注重“言传身教”,第一步是模仿,第二步是创造。模仿是为了把老祖宗创造的经典角色传承下来,创造是为了实践、验证自己的艺术能力,两者缺一不可。“越剧十姐妹”正是在“传承与创新”中完成了一个民间小调从浙江发源,并在上海发展成为一个剧种的时代使命。
有一位越剧老艺术家的精神特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她是一位慈祥、宽和、坚韧的人,虽不是我的恩师,但却是我感受越剧艺术家精神气质的开始,她就是尹桂芳老师,“越剧十姐妹”中的“尹大姐”,喜爱越剧的观众都称她的艺术气质是“温润隽永”。在我心里,她为了越剧文化传承而付出的大爱精神,一句“越剧的观众断代了,沈越,你去培养越剧观众吧”的殷殷嘱托,尹奶奶的爱一直是那么实实在在。
她知道我父亲“培养越剧观众”是从零做起后,即使腿脚、言语不便,也无条件地来往于沪常两地。当尹奶奶不再能行走了,父亲每年暑假就带我去看望她,每次她就看着我笑盈盈地点头,当十六岁那年我正式入科越剧,她还对我竖起了大拇指。入科以后,每当我听到有些同科演员也是由于从小得到尹奶奶的关心而学习尹派艺术时,心里自然生起几分亲切,她的精神特质印刻我心。
左一:沈歆雯父亲中间:沈歆雯(7岁)右一:越剧表演艺术家尹桂芳
Q沈老师,据我了解,越剧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女子越剧”是吗?
沈歆雯:我给您看一张“越剧十姐妹”的合影照片。她们之中有七位是在舞台上扮演男性的,这就是“女子越剧”中女小生的魅力。仔细看这照片,不难发现她们的鞋子是一种样式,旗袍略有差异,但那种气质确很统一,这就是剧种气质——百炼钢化作绕指柔。
第一排:左一徐天红左二傅全香中一袁雪芬中二竺水招右一范瑞娟右二徐天红
第二排:左一张桂凤左二筱丹桂右一徐玉兰右二尹桂芳
Q记得上一次听您聊起越剧经典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后,就改变了我对传统戏曲“刻板、陈旧”的认知。您很认真地说过,越剧是最擅长表现中国人文情态中两性之爱的剧种。
沈歆雯:很多人会问,越剧中的“才子佳人”不就是富家小姐在后花园赠千金与落魄秀才,秀才高中状元的简单模式吗?当然不是!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对“爱”的表达。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说到:爱的核心要素是给予,其他要素包括“关心、责任心、尊重及了解”。当时看完这本书,我特别兴奋,会不断地去思考一个个越剧经典剧目,用实例去感知理论。
譬如:我们越剧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取材于中国四大民间传奇故事。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第一部戏曲彩色电影?为什么能够在年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带领,至日内瓦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剧目,还被称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呢?当我翻看《上海越剧志》时,感受到了一代代越剧艺术家倾注于这个故事的情感,这份情感铸就了“不断打磨,愈久弥新”的历史。所以我们这些后辈也特别沉迷于这个故事里的“纯粹”,就譬如我自己,这些年开始会有涉外活动,经常会为国际友人讲述越剧故事,每次都是用越剧《梁祝》为例,我相信,纯粹的爱不会有界限。
Q沈老师,您将如何让我们不熟知越剧的国际友人体会越剧的江南文化意蕴呢?
沈歆雯:我最爱“分享”越剧艺术舞台的样式。不仅仅讲越剧故事,主要还通过越剧的妆造、服饰和舞台美术来打破国界,讲述越剧的“江南美”。越剧的显著特点是音乐、唱腔婉转清丽,特别有江南特色,其次,就是妆造、服饰和舞台美术,有时更是“无声胜有声”地带人体会我们的艺术传统:奶娘是“昆曲”和“话剧”,老大哥是“京剧”,我们把戏曲“四功五法”的程式化、“一桌二椅”的虚拟性,糅合成舞台上一种江南古典的生活方式。江南文化中“琴棋书画诗酒花”的雅致,“小桥流水人家,杏花春雨在江南”的惬意,这些越剧都有,欢迎您和您的朋友都能走进我们的越剧剧场感受一下。
沈歆雯老师与以色列汉语文化学习者互动越剧《梁祝》
沈歆雯老师向华东理工大学的外籍交流学生讲述“越音绕梁,越来越美”
Q沈老师,对于越剧“四大经典”,您有自己最喜欢的角色吗?
沈歆雯:这个“最喜欢”,我从20岁起就会经常问自己,一直朦胧且变化着。有趣的是在越剧推广中找到“分享心”,我意识到自己的舞台愿望是做一位将生命体悟注入剧目、在舞台上向观众打开自我精神世界的好演员后,就不想了。如果真要说有没有自己最喜欢的角色,我想我还是对越剧一些传承剧目有向老师学习的期盼,譬如《孔雀东南飞》。
越剧经典剧目《西厢记》,沈歆雯老师饰张珙
Q能和我们说说为什么是《孔雀东南飞》这出戏吗?
沈歆雯:这出戏有一个经典的折子叫“雀盟”,曾经我在上海的一个茶舍里给两对外籍夫妇看过这一折,其中一位英国先生说:“我的母亲,也曾经这样阻拦过我的爱情……”。这句话对我太有触动了,剧目的字幕并没有翻译,他只是从我的声音、表情、身旁香港籍贯妻子的简单词汇中感受到的。这让我思考出了一点:这个世界,唯有“爱”才是人性最深,最高的需求,同时也是一种力量,我特别想表现这种力量。
Q《梁山伯与祝英台》里的爱情悲剧不也很有力量吗?
沈歆雯:不一样。《梁山伯与祝英台》最后一场是“化蝶”,他们的爱情最后是如蝴蝶般回归到大自然,这份自由纯粹令人欢欣。而《孔雀东南飞》是从中国汉赋中而来,是一个现实主义的爱情悲剧,我很想用分享的形式来和大家共同体会现实主义悲剧的美。
Q沈老师,是什么契机让您愿意做“越剧推广人”的?
沈歆雯:无论是成为越剧演员,还是成为越剧推广人,我觉着家父的影响是其一,其二就是在我们国家民族文化复兴的时代感召力下,我所处的工作环境。二零一六年我在上海越剧院应聘了教育培训中心培训主管这一职位,我的领导找我深聊了部门工作发展目标,这个目标正是我一直以来想去做的越剧审美文化传播,如今不知不觉做了六年,从零到有,我们从校园、走向白领、企业、社区,范围从国内到涉外群体。想到这些,我自然而然会有一种在行动中丰盛自己的满足感。
沈歆雯老师,录播越剧《梁祝》导赏
沈歆雯老师导赏越剧《梁祝》服饰、头饰、舞台美术
Q沈老师,今后您想怎样讲好越剧故事呢?
沈歆雯:推广越剧艺术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我想用“爱的分享”向世界讲好越剧之美。未来如果有机会相遇,我将诚挚邀请大家走进剧场,感受越剧。诚然,期盼大家来到上海,用一份爱和尊重买一张越剧戏票,为我们的越剧加油!
文陈宛泽袁慧
编辑韩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