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阳已过,夏至已至。
有一群爱浪的戏疯子,连滚滚夏“浪”都不放过;
借着以“两岸一家亲、同圆中国梦”为主题的第三届民间艺术交流活动的东风,
所有海韵人,又一次划动了承载着戏曲文化小船。
让我们一起乘风破浪,
回到6月18日的郑氏十七房……
端阳正午,红灯高挂
6月18日,恰逢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端午。那一天的郑氏十七房注定要打破往日的静谧,为原本就烈日炎炎的端阳正午增加了几分热闹。不仅仅因为游客的到来,更因为有一帮热爱戏曲、传播戏曲文化的人。
关于“两岸一家亲、同圆中国梦”
这个听起来很大很空的主题,在一帮戏曲热衷者眼里看起来不过是“京剧+江南戏曲+歌仔戏”的组合。
京剧,作为我国的国粹,早就被中国13亿人所熟知,这个南北通吃的戏种,也被尊称为“国戏”,几乎所有有戏曲的场合都会有它的存在。然而还有一个真正代表中原文化的古老剧种,更是有着独特的韵味。那就是豫剧。
▲豫剧《穆桂英挂帅》演出现场
江南锦绣,吴侬软语,在水墨江南般韵味的郑氏十七房大院内,怎么能没有江南戏曲的身影?
爱情,当如越剧,有情、有爱、有味道!
家庭,当如黄梅戏,有瓜、有枣、有担当!
生活,当如甬剧,有妻、有夫、有田螺!
每一个剧种,都有其独特的视角与韵味。静下心来细品时,品出的都是生活。
▲越剧《观灯》演出现场
▲黄梅戏《观灯》演出照
▲甬剧《田螺姑娘》剧照
端午也好,戏曲也罢,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所以在每一位戏曲人眼里的“中国梦”,就是每个人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管戏里还是戏外。
然而要说到“两岸一家亲”,当然少不了台湾的歌仔戏啦。
关于歌仔戏,在内地也少有人演,少有人看,
但是今天,小编要带着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这个来自宝岛台湾的戏曲瑰宝。
场外小链接——“歌仔戏”歌仔戏是唯一发轫于台湾,且形成于台湾之戏曲,因此它具有独特的风格,包括自由性、包容性及通俗性等三大特色。就自由性言,歌仔戏之形式尚未固定,不若南管、北管及京戏之严格;歌仔戏唱腔之使用虽有部分成规,但无限定唱法,经常因演唱者、时间及地点之不同而变化;而歌仔戏亦无固定剧本,多由戏先生说戏,供演员即兴发挥、演出。
以包容性论,歌仔戏于发展过程中,即不断吸收采茶戏、京戏、南管、北管及新剧等各剧种之菁华;歌仔戏仍继续融合各剧种的特质,同时也大量应用现代科技,改善舞台技术与设备,此等改变使歌仔戏包含更多内容,使其形式更为活泼而多元。就通俗性言,歌仔戏是台湾唯一土生土长之剧种,富有强烈的地方性色彩,歌仔戏舞台所呈现之演出,均为民众所熟悉,自然而亲切,易为观众所了解与喜爱,颇具通俗性。
《台湾省通志·学艺志·艺术篇》和《宜兰县志-人民志-礼俗篇》都有关于“歌仔戏”的记录,说法不一。歌仔戏起源迄今约有百余年历史,相传歌仔戏是由福建漳州地区的“歌仔”(锦歌),结合车鼓小戏之身段与地方歌谣小调发展而成。“歌仔”原为说唱艺术,自明代以降即流传于漳州地区,锦歌为每首四句的民间小调(以七言或五言为一句),原先仅是描述日常生活的歌谣,后来才发展成演唱地方故事的小调。
歌仔戏初以一男一女的对唱为主,后发展为有生、旦、丑三行并兼备科、曲、白的成熟戏剧。其生行有小生、老生、文生、武生,旦行有苦旦、正旦,丑行有三花、老婆等角色。众脚色皆用真嗓演唱,其中以苦旦最具特色。
歌仔戏的内容以演唱民间故事为主,剧目有《陈三五娘》、《刘秀复国》、《八仙过海》、《济公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多强调忠孝节义,一般没有固定剧本,至今仍沿袭以"戏先生"讲戏并分配角色的方式演出。
▲歌仔戏《梁山伯与祝英台》剧照
台前幕后
每一次海韵人所到之处,
除了台前的靓丽多姿,更有幕后的精彩瞬间,
这次也不例外……
▲每次演出都兢兢业业的老妈
好戏从好妆容开始
懂不懂都在眼神里在摄影师“十阳”的眼里,
每一个角度都是刚刚好!
▲长得好看,不就是为了拍照吗?
爱在生活里……
每一位海韵人,都有一份情!
这情就在日常生活里,
比如生日……
▲团内小生演员庄坚和花旦演员彩虹生日
比如孩子……
▲团内两位演员的孩子伴随我们一起长大
比如欢笑……
▲气氛请自己感受
比如创意……
▲大概是没脸见人才这么做的
关于团队
我们来自各行各业
我们平均年龄不到30岁
我们热爱戏曲
我们都是海韵人
▲正儿八经来一张
▲这才是正确打开方式
演出预告
7月1日
郑氏十七房海韵艺术团《折子戏专场》
7月3日
张旦恒、张琦航、孙莹甬剧折子戏《双玉蝉-悲蝉》赴浙江磐安参加浙江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折子戏精品展演活动
7月7日
唐瑜婕、李锡年、史艳赴浙江平阳参加浙江省第九届十大城市戏曲演唱联赛
如果通过“弦言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