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他们》第二季来了。
众所周知,美育是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出青少年的智力和潜能,更重要的是能够展现他们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小小的他们》第二季我们以促进青少年阳光、乐观向上的文化艺术风貌为目的,聚焦杭州一批在艺术领域有一技之长的孩子,展现杭州青少年丰富的文化艺术生活。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说上一句话语惊天动地。”在9月10日庆祝教师节的演出上,李梓萌和李梓童正用越剧唱腔演绎这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台下,指导老师张淑娜和孩子妈妈一起,注视着孩子们在台上的一举一动。李梓萌、李梓童这对可爱的双胞胎姐妹花,是杭州市大关小学教育集团四年级的学生,目前已连续摘得第三届“杭州少儿戏曲小兰花”B组“金兰”称号、第六届“浙江少儿戏曲小金桂荟萃”业余B组“小金桂”银花等荣誉。
但其实,萌童姐妹俩课余练习越剧仅仅一年多时间。
全家都能唱上几句
姐妹俩就此种下“艺术籽”
梓萌、梓童的爸爸妈妈都是音乐老师,“爸爸有时候会在家弹琴,我们就在旁边听着,看爸爸弹琴。”梓萌说。在这样的家庭氛围影响下,姐妹俩从小聆听各种音乐。家里人听什么、唱什么,她们就学什么。
跟着爸爸妈妈,姐妹俩就学习西方古典音乐、现代音乐。幼儿时期,二重唱《孝为先》参加拱墅区第十四届“运河之星”中小幼艺术节荣获幼儿组歌唱一等奖,还获得杭州市第十三届“天堂儿歌”演唱和创作比赛(拱墅区)一等奖等。
跟着外公外婆,梓萌、梓童就学着哼几段小曲儿。到后来,跟着外公的收音机,她们已经能奶声奶气地哼上几段《桑园访妻》《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等越剧经典片段了。
润物细无声,一颗“艺术籽”就这样在学龄前的姐妹俩心里种下了。
学校艺术特色教育
萌发她们的“艺术芽”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艺术家庭的音乐氛围为姐妹俩打开了一扇窗,让学龄前的梓萌、梓童姐妹俩对音乐有了初步的认识。开口就能唱,也喜欢表达,但和专业的呈现和表达相比,还是有距离。直到就读大关小学,姐妹俩才开始真正系统地开始了解、学习音乐。
杭州市大关小学教育集团是浙江省艺术特色学校,在学校浓郁的艺术氛围熏陶下,姐妹俩积极参加学校的艺术活动,成为学校小歌手社团的主力队员,参加《苗山童歌》小组唱获得杭州市艺术节比赛一等奖。
考入杭州市少年宫小歌表队,开始专业的歌唱训练,不断地比赛和演唱活动,逐渐增强了姐妹俩对音乐的自信和艺术表现力。年8月,姐妹俩分别考入了杭州市青少年合唱团和预备团,在歌唱的专业道路上更进一步。
姐妹俩接触专业的戏曲表演,也是在进入大关小学以后。年,学校开设了越剧精品社团,由浙江省小百花越剧团的张淑娜老师执教。“张老师唱得好好,她好厉害好厉害。”梓童说。
每句唱腔都反复琢磨
越剧“小金花”由此绽放
“经常有人来问姐妹俩是不是在外面请了老师专业学习的?但其实我们就是在学校里学的。”孩子们的妈妈说。梓萌、梓童姐妹俩的越剧学习,全部来自于学校越剧精品社团每周一个半小时的课程。
姐姐梓萌要比妹妹梓童早进社团,妹妹羡慕得不行,时常趴在门上看姐姐表演。进社团要考试,先进的姐姐就暗暗帮妹妹策划。“她俩有股子爱较真的劲,也肯努力。”指导老师张淑娜说。
社团课上,姐妹俩不肯放过一分钟的学习机会。在家只要写好作业,把书桌一移开,客厅就成了她们的练习室。孩子们的妈妈说,她们是发自心里的喜欢越剧,不用我说她们就会主动练习。
“远一点,再远一点,用中段的气息尝试一下。”张淑娜老师是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演员,国家二级演员,现在仍活跃在一线演出。作为指导老师,她编排的越剧《穆桂英挂帅》荣获第二十四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奖;《十八相送》获第三届小兰花荟萃小学B组金奖第一名……
怎么让年纪尚小的孩子们演绎出经典越剧的韵味来?张老师自有一套。“梓萌,祝英台是你的好朋友,你要跟自己最喜欢的好朋友分开了,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你就把这个心情表达出来……”
虽然孩子的理解能力不如大人,但是戏曲传达的价值观是跟现代社会相通的,例如爱憎分明,报效祖国等等,孩子们还是能体会的。在让孩子了解整个故事背景之后,逐字逐句带着孩子,用孩子的视角让她们理解,再表达出来。
“诶,对了,这回对了!”学校的练习室里,老师张淑娜正在调整姐姐梓萌的唱腔。戏剧学习非一日之功。与张老师练习室里活泼轻松的授课不同,真正的功夫要下在平时。课后,姐妹俩经常会因为一句唱腔反复跟张老师请教,往往练习上百遍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凭借张淑娜老师编排的《十八相送》,姐妹俩顺利拿下连续摘得第三届“杭州少儿戏曲小兰花”B组“金兰”称号、第六届“浙江少儿戏曲小金桂荟萃”业余B组“小金桂”银花等荣誉,越剧“小金花”由此绽放。
“梓萌、梓童的声音条件很好,通过训练,对自己的声音也有了更宽阔的掌握和理解。”从事戏曲表演已经26年的张淑娜老师直言,姐妹俩是不可多得的好苗子。
让姐妹俩把戏剧当作业余爱好还是走专业路子?梓萌、梓童的妈妈说,“看孩子自己以后想做什么,我们不会太多干涉。我们的初衷很简单,就是让孩子们在学习之外多一样爱好,学习传统音乐,可以让她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一种感知美的方式,也更能感受到民族的文化自信。”
让音乐成为孩子们人生的一抹底色,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是孩子们妈妈的答案。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曲子终了,问萌萌和童童,长大后想成为谁?她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张老师。”
商报记者/每满记者侯惠惠
摄影/视频:梁孟澄侯惠惠
值班编辑:史卓旎
下载每日商报APP客户端“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