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等许多省、市、地区,它发源于浙江省绍兴地区嵊县一带,清末在曲艺“落地唱书”的基础上吸收余姚滩簧、绍剧等曲种、剧种的剧目、曲调、表演艺术而初步成型,当时称为“小歌班”或“的笃班”。年进入上海时称为“绍兴文戏”,年以后又发展成为全部由女演员演出的“女子绍兴文戏”。年改称越剧。以后在发展中进一步走向成熟,形成优美抒情的艺术风格。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
越剧是一个晚出的剧种,它善于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越剧唱腔属板腔体,曲调清悠婉转,优美动听,长于抒情,主要有尺调、四工调、弦下调三大类。越剧的脚色行当分为小旦、小生、老生、小丑、老旦、大面六大类。越剧早期演出较为简单,后来搬用其他剧种的动作程式,又从生活中提炼出一些基本动作。年,在袁雪芬等的倡导下,越剧一方面吸收话剧、电影的表演方法,真实、细致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一方面学习昆曲、京剧优美的舞蹈身段和表演程式,使外部动作更细致、更具节奏感。这两方面有机结合,形成了越剧表演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独特艺术风格。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越剧有不少为人熟知的优秀剧目,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祥林嫂》、《西厢记》、《追鱼》、《情探》、《盘夫索夫》、《柳毅传书》、《碧玉簪》、《三看御妹》、《打金枝》、《玉堂春》、《琵琶记》、《孔雀东南飞》等。
舞台美术也是越剧中极具特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20世纪30年代初起,越剧就开始采用带有中国画特色的立体布景、五彩灯光、音响和油彩化妆,服装样式结合剧情进行设计,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古代仕女画,款式清新自然,色彩、质料柔和淡雅,对传统戏曲服装作了很好的发展。
越剧在短短百年内发展成熟起来,新中国成立后,越剧迅速传播到华东、西南、华北、西北、中南、东北等地,并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开展,以其典型的东方艺术特征在国际上赢得了一定的赞誉。
名段赏析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相送》
祝英台和梁山伯的家距红罗山书院十八里,因此才有“十八相送”的情节。英台读书期间收到母亲告疾的书信,按照离家前答应父亲的三个条件之一,她不得不速速赶回家中。梁山伯念及三年同窗之情,要与英台一起下山。二人在十八里的回家途中,吟诗作对。英台借机暗示山伯,愿以身相许。而山伯只当英台是贤弟,不曾产生男女之情。英台无计可施,只好说家中有个孪生的妹妹,想许给山伯,待山伯应允,二人才依依拜别。
演出单位:南京市越剧团
演出地点:南京博物院老茶馆
演员表:
梁山伯——周密(饰)
祝英台——陈伟萍(饰)
银心——沈雪雯(饰)
四九——高璐(饰)
内容源自网络
版权申明:图文,音频,视频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