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林妹妹王文娟仙逝,她曾说为人首

北京中科白殿疯怎么走 http://pf.39.net/bdfyy/bdfal/161211/5112739.html

8月6日凌晨,著名越剧表演艺医院逝世,享年95岁。

王文娟,越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年12月出生于浙江嵊县。王文娟是越剧“王派艺术”创始人,她戏路宽广,在不同时期创造了各种不同的舞台形象。在表演上善于描摹人物神态、传达内心感情,素有“性格演员”之称;其唱腔情真意切,运腔平缓委婉,深藏一种内在的力量。其饰演的代表作品和人物有:《追鱼》中的鲤鱼精、《则天皇帝》中的武则天、《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忠魂曲》中的杨开慧、《西园记》中的王玉真、《孟丽君》中的孟丽君等等。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王文娟积极投入剧院体制改革,曾任上海越剧院红楼剧团团长。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的政府特殊津贴。年,当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年,获第27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终身成就奖"。年4月,获第七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10月26日,获年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戏剧家”称号。

“台上演戏要复杂些,台下做人要简单点。”这是越剧名家王文娟老师的人生信条。一如这个信念,舞台上光芒四射的王文娟老师,台下非常简朴、谦和且真诚。回想年底,我们曾有幸走进王老师的家,又一次真实地接触到越剧“女神”的日常一面。

耄耋之年的王老师依然年轻,笑靥如花,身板硬朗,体态轻盈。说话时,带着乡音的糯软的语调,让人听着分外亲切。说到兴致处,那眉目传神、顾盼生辉,特别有感染力。

而且王老师非常坦诚,为了提醒我们说话声音放大一些,她风趣地说:“我的耳朵已经打了八折。”为了此次采访,她前一天晚上特意用毛笔写下她的思考。拿着三页纸,她笑着对我们说,年纪大了,怕说着说着“跑题”。

她毫不忌讳地说自己只学到小学三年级,自称“天资平平”。那么她是如何逆袭成越剧王派创始人、无数观众心中的越剧“女神”的呢?

她回答:无非是肯下一些纯粹的“笨功夫”。

在王老师家卧室的门口处,挂着一张很大的纸,是她用毛笔写的“核心阅读”,内容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秀作品的指示,“写在纸上,记在心上。每天走过都可以读一读”。王老师认真地说:“我们要努力创作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三精’作品。这一点,过去、现在、将来都将永远是文艺人不变的‘初心’,永远的使命。越剧是草根文化,它的特性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所以我们要始终扎根人民群众,为人民大众服务。”

王老师家沙发旁摆放着奖杯、荣誉证书,其中包括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终身成就奖"奖杯和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八届荣誉委员证书

走进王文娟老师的家,我们见识了她所谓的“笨功夫”,也明白了她人生信条中所谓的“简单”,那也是一种“纯粹”与“痴迷”。正如她所言:“如果算是侥幸有所成就的话,只不过是这一辈子没有太多杂念,把有限的能力,全部投入到演戏这一件事情上而已,只不过是在人生道路面临选择时,始终遵循内心的声音。”

回顾王文娟老师的一生,她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作为一名人民的文艺工作者,是如何把艺术人生与家国命运、时代责任紧密相连的。

少年岁月

年,王文娟出生于浙江省嵊县一个诗礼之家。从小是个戏迷。

外婆家所在的后山镇是一个有四五百户人家的大乡镇,当时,女子越剧第一代演员施银花、屠杏花、赵瑞花、沈兴妹等已经唱红,被请到后山镇来演“的笃戏”。她们坐着轿子,风头十足。每逢戏班有演出,外婆都要接母亲回去看戏,母亲也总是会抱上我一起去。从抱在怀里到坐在母亲膝上,再到自己爬到高凳上看戏,我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小戏迷。

——王文娟

学艺生涯

年,12岁的小王文娟来到上海,跟随表姐竺素娥学戏。小小年纪就背井离乡,那时的王文娟沉默寡言,很少玩乐,被同伴们戏称为“小老太婆”。王文娟不管这些,一心学戏,不论是学戏时的练功,还是之后的跑龙套,都异常刻苦。

我在练功上不敢有丝毫懈怠,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一定要争气,把戏学好。同伴小姐妹外出游玩时,我常独自留在后台琢磨剧情唱词,戏散场后,别人忙着卸妆,我却带妆上台走台步,练甩发、跪行。

一一王文娟

醉心舞台

年歇夏时起,王文娟学艺满师,开始以“小竺素娥”的艺名组班演出。年8月,王文娟第一次正式挑“大梁”,当时同孚戏院邀请她作为头肩花旦,与邢月芳合作演出。从一个六肩花旦飞升到头肩,进步可谓神速,但其实在此之前王文娟已在舞台上摸爬滚打了六七年。

王文娟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剧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