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新戏曲,要掌握以形写神的美学原则,运

关于戏曲在艺术方法上的特点,这个问题对我们的戏曲创作,十分重要。戏曲和话剧、歌剧、舞剧一样,有自己的艺术规律,有自己的特长和局限。我们写现代戏,不能放弃戏曲的特点,硬搬他人,泯灭自己。必须在继承和发扬戏曲艺术传统的基础上,视必要和可能,适当吸收姊妹戏剧形式的长处,这样才能使戏曲艺术形式,在表现革命政治内容的同时,不断发展,日渐完美,更为群众喜闻乐见。中国戏曲是在我们民族的经济生活、社会意识、性格、心理、语言、风俗的影响下产生的,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戏曲表演剧照

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综合了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美术、说唱、表演等艺术的精华,创造了多样统-的戏剧形式。如它的表演,可以追溯到唐代的弄参军、宋代的滑稽戏;它的唱词,是诗、词、曲、历代民歌、说唱文学的继承和发展它的音乐,来自民间歌曲和乐曲;它的舞蹈,是从古代百戏、兰陵王、踏摇娘等以及杂技、武术发展而来,它的人物造型,服饰脸谱,又可从古代的绘画和雕刻中找到根据,众多的艺术形式,能够熔为一炉,互相结合,成为表演故事的戏剧整体,是由一种美学观点作指导的,这就是我们民族的古典美学思想。我国的古典美学,在形神关系的处理上,有显著的特点。

东晋大画家顾恺之

简而言之,主张“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最早提出了以形写神的观点。他所说的形,指的是外在形象;神,指的是内在精神,也就是伴随着思想活动的感情。描绘形象的目的,是表现精神。为了更充分地表达思想感情,需要改变形象的自然形态。从这一点上说,外形服从精神,形似服从神似。但追求神似并不排斥形似,不过所要的是经过加工足以表现精神气韵的形似,不是未经加工、杂乱无旨的形似。所以齐自石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他说的太似,是自然主义的模仿、复制,以其酷肖博取世俗的赞叹,只能取悦人的耳目,不能感染人的精神。

齐白石

他说的不似,是完全离开客观事物的原形,表现主观的思想感情。齐白石说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指的是神似和形似的统一,形神结合,以形写神。这体现了我们民族艺术的现实主义传统,古典美学的辩证观点。民族戏曲充分体现了以形写神的美学原则。它的人物形象,既来自生活,又经过高度的概括和夸张。其目的是高度加工客观生活之“形”,充分表达思想感情之“神”,以形写神,力求达到形似和神似的辩证统一。为了更好地传“神”,戏曲对于“形”的描写,采取了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方法。实是直接描写,虚是间接描写。

戏曲表演剧照

在舞台上,观众看得到听得到的部分,是直接描写。演员手中的船桨和划船的动作,是直接描写,是实的部分(但也不是生活的实,是舞蹈化的艺术的实)观众看不到但能想象出的河中水、水上浪、浪中船,则是间接描写,是虚的部分。戏曲为什么重视虚实结合的方法,并且相当强调虚的一面呢?这是因为“实处就法,虚处藏神。”实,体现事物的客观法则,虚则可以扩大现实的领域,丰富人们的想象,加深对于客观法则的揭示。也就是说,便于传神。所以凡是以形写神的艺术,无不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

戏曲表演剧照

戏曲不仅在虚拟的舞蹈动作上,而且在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各个方面,都广泛运用虚实结合的原则。戏曲塑造人物,往往取其一点,即性格的主要方面,加以深入刻画。集中优势笔力,运用大量细节,突出性格的主要特征,写足性格的发展变化。这是实写的部分。至于性格的次要方面、性格的来源、性格和环境的关系等等,一般着墨不多,采用虚写,云龙见首不见尾,留给观众去想象。戏曲在情节结构上,更是大量运用虚实结合的方法。重要关节,着力实写;旁枝杂叶,虚笔带过。既保持主要情节单纯、集中,又给观众留有想象余地。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表演剧照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三载同窗生活,是梁祝感情的基础。但剧本只用了一个“发现耳环痕”的细节,十二句对唱,一笔带过。我们从这个细节,完全能够想象到三年相处,情投意合,他们的感情达到了两相无猜、亲密无间的程度。后边的山伯殉情,可以是一个很有感染力的悲愤场面,但改编者把它全部省略了。只用四九的报信、英台的震惊,虚笔点染出来。我们随着英台的体验,想象山伯的临终,效果也是强烈的。如果不使用这些虚笔,就无法腾出手来,淋漓尽致的去实写十八相送、回忆、楼台会、送兄这些心理描写的场面。

《打渔杀家》表演剧照

虚实结合的作用,不仅在于使情节繁简得当、精炼集中,更重要的是有些场面虚写比实写更有力量。《打渔杀家》中的肖恩,去县衙告状挨了四十大板的情节,是用幕后传来的喊打声虚写出来的。这声音和桂英盼父归来的唱词交叉出现,大大增强了艺术效果。如果实写公堂,板子只能打在肖恩身上。现在这样虚写,板子是打在桂英心上,也是打在观众心上。我们写现代戏,必须理解和掌握戏曲的以形写神的美学原则,运用虚实相生的艺术方法以及与此适应的精炼、集中、夸张、虚拟等表现手法,才能更好地表现革命内容,创造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新戏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