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当年被称为“远东第一公寓”的河滨大楼网络图
离外白渡桥不远的苏州河和黄浦江交汇处,有一幢具有80多年历史的巍峨建筑,即当年被称为“远东第一公寓”的河滨大楼,这里是当年犹太难民来沪避难的第一落脚点,是英美一些电影公司的办事处,是许多影视片的拍摄地,也是一些文化名人的聚集地……每逢周六在《上海故事》栏目播出的纪录片《河滨大楼往事》讲述了这幢老建筑的“前世今生”。
图说:纪录片《河滨大楼往事》网络图
凝集历史风云
昨天,记者采访了在纪录片中讲述这段历史故事的作家作者徐策。他说,河滨大楼堪称一部浓缩的近代史,许多历史烟云在这聚聚散散,许多史书或教科书上的事件、人物和场景在此出现。鲁迅先生会见出席世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远东会议的代表瓦杨·古久里时拍摄的大幅黑白照片就在于此。年,进入上海的犹太难民中的大部分人曾下榻于此,这里一度成为接待犹太难民的地方。解放前居住在这楼里的大多是外国侨民,解放后有不少是南下干部、社会名流、艺术家。可以说,河滨大楼既是悲喜交集、瑰丽多变的历史长廊,又是一宗活生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因为如此,作为这幢大楼的居民,他酝酿多年,以此为视角写下了长篇小说《魔都》和《上海霓虹》。
图说:当年的河滨大楼是犹太难民的第一接待网络图
上海音像资料馆研究员张景岳说,抗战前,河滨大楼就是美国好莱坞几大电影公司在中国设立的办事处,比如哥伦比亚、米高梅、雷电华、联美和美国电影协会等,还有联合国救济总署也在这个大楼里。“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大楼内的欧美侨民感到居住在苏州河北已不安全并纷纷撤离。于是,河滨大楼渐渐空了,建造河滨大楼的沙逊同意拿出这幢大楼来接待陆续抵沪的犹太难民。从年8月到年6月,共有多名犹太难民先后从欧洲到达上海。他们在外滩海关码头下岸,再上卡车朝北驶去,离的最近的就是河滨大楼。由此,河滨大楼就成为犹太难民的第一接待所,有数百难民还在大楼内居住了数月半载。这段历史见证了上海的城市胸怀。
图说:年,从百老汇大厦(上海大厦)眺望河滨大楼图IC
图说:如今的河滨大楼娄承浩摄
苏河经典标志
在一些老上海人的记忆中,这幢拥有游泳池的八层大楼充满了传奇色彩。从大楼远望,就是外滩万国建筑群。当年,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这里的大楼居民就会远望数灯:“海关大钟点灯了,国际饭店顶灯亮了……”河滨大楼与邮政局大楼、上海大厦等标志性建筑相邻,共同组成了苏州河边的风景线,也是上海最早的“水景住宅”。这里的孩子是在苏州河的汽笛声和海关大钟的报时钟声陪伴下长大的。
图说:河滨大楼门厅的地板上依然留有大楼英文字母的缩写网络图
改革开放后,作为苏州河经典标志的河滨大楼成了很多影视剧的取景地。从《蛙女》开始,影视剧《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何以笙箫默》《蜗居》《周末情人》《纽约童话》等先后在此取景拍摄,周润发、斯琴高娃、王志文等分别在此走进镜头。居民范燕华回忆道,她家还有幸成了演员们的休息室,斯琴高娃最喜欢吃的就是上海人的馄饨,还和他家成了好朋友。
上海越剧院的著名丑角魏小云是大楼居民,她和袁雪芬、范瑞娟共同主演的《梁祝》《祥林嫂》《追鱼》等家喻户晓。其女儿商菱果回忆说,范瑞娟、傅全香等越剧姐妹也常来河滨大楼玩。
河滨大楼是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也是承载了厚重历史的一幢建筑,许多历史风云在此汇聚,华洋杂处,中西文化交汇,它见证了历史沧桑和社会变迁,这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上海老建筑。(记者俞亮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