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电影院至今应该荒废20年多了,已经都变成危楼,早段时间,终于说要改造了。以前小时候,学校组织去红旗电影院看革命片《闪闪的红星》……
一个两代人都在红旗电影院放电影、后来移民外国的长辈的留言:太可惜了,那些年多少囬憶在那裡,由我記事起,就在那裡度過無數過春、夏、秋、冬……细時家裡沒有大人照顧,星期六日由托兒所回來,便在長椅上睡,等父母散場放工回家。那裡曾經有個葡萄棚,細時我們職工子弟都游戲在那,戲院時有福利,煲湯派餅都在那,讀書時也在那裡吃午飯,爸媽連我兩代人都在這里工作,我更是離開中國前站最後一崗的地方。真的很懷念!往年每次囬鄉都有到此一行,以後又少一處懷舊地點。By种树人回忆
(拍摄者:万事胜意)
我小时候在尊仁里住,靠近红旗电影院,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跟着长辈在那里看过不少电影。《七十二家房客》《望乡》的影碟,我都收藏,在《七十二家房客》,文觉非扮演太子炳。记得小学四年级的那个儿童节上午,学校组织到红旗电影院看《小兵张嘎》,九十年代初期,在那里看了凌子风导演的《狂》
By黄海航
(拍摄者:万事胜意)
大笪地再也回不到旧时模样。60一80年中后期,大笪地的间烟火气最浓烈了,每到傍晚,从河口街,泰安通衢,南基横街至大笪地,嘘冚到人头涌涌。6:30分红旗头场电影,人头密密麻麻,都是等候入场的观众。大笪地则灯火通明,地摊一档接一档,耍魔术的四眼佬王伟森,卖狗皮膏药,蛇药的蛇王滿,和味龙虱桂花蝉,南乳花生盲公饼,五香牛杂云吞麺……等等,整个不太大的大笪地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最搞笑系当年我住在泰安通街,隔壁有位无正业的邻居,每天用肥皂加些颜色煮溶,也不知他七加八煮的加了些什么东西,然后呢冻却后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包装一下,便拿去大笪地摆卖,说到神乎其神的去污神物,哈哈,咁旨一晚都让他揾到一百几十。
那时候的大笪地,别说,还真是石岐街一块揾到食的风水宝地哦。尤其是头场电影散场,二场电影等入场,那个把钟还真是揾钱的黄金时间,一盆和味龙虱和南乳花生是睇电影的最佳拍档!真怀念,回味那些年的味道呀!还有那香味飘出了孙文路的五香牛杂!
自从红旗关闭后,现在都是养老鼠,外面原大观旅店一带颓垣败瓦,泰安通衢,河口正街一带烂屋连片,荒草萋萋,鼠辈横行,蚊蝇丛生……这样的环境,如何可以喚醒日渐破落,没人气的步行街??????
来自铃姨姨回忆
年大雨大水,我去红旗电影院看《铁达尼号》,影院被水淹了,边看边觉很逼真,当时十分逼真!
by曾老师回忆
红旗电影院历史
中山首间综合性戏院,年建成的泰东戏院(后改名为模范戏院、红旗电影院),位于石岐孙文西路大庙下大笪地。最初专营上演戏剧,年起兼放映电影。根据当时的模范戏院“戏桥”(电影介绍,一般印刷成32开,用白报纸印)显示,该戏院的放映场次较多,一般每天可放映三到四场,分别是中午12时、下午2时、晚上6时30分和8时30分。
▲20世纪90年代,红旗电影院,观众排队进场
20年代末期,该院除正常上演戏剧外,美国《波士顿大魔术社》于年5月来演出过魔幻节目,同时陈列过俄国怪兽。年10月,该院易名为青海茶室,年2月又易名为娱乐茶室,这时期没放电影,主营上演戏剧兼售名茶美点,但“茶价免收,并服务到观众席上”。年9月复名泰东戏院,专营上演戏剧。年后,该院遭侵华日军毁坏,成为日军的临时军马场和流浪饥民的集居点,只剩下大堂的“断壁残垣”和舞台的“半壁河山”。
▲年4月4日,《建中日报》星期五第一版,模范大戏院广告
年重建该院,投资业主据说是石岐郊区张溪籍政界人物林卓芝,竣工后由澳门平安戏院“太子爷”黄宝光租赁经营,取名模范大戏院,于年春节开幕,经营上演戏剧和放映电影。年9月,该院实现了自动化放映,成为当时广东3个自动化放映单位之一。
▲中山市年度电影工作总结大会,红旗电影院获“先进单位”称号。
年改名为红旗电影院。该院经多次修建,装饰配套,能放映普通银幕、宽银幕、立体电影。改革开放后,越剧《红楼梦》开启了电影院的辉煌年代。此后,港产片“一统天下”,电影院高峰时期,一天放8场,从早上7点直到第二日凌晨1点,月收入能达到30万元。年,在中山市电影工作总结大会获“先进单位”称号。年7月,红旗电影院解散。
编辑:吱吱熊
部分资料:中山市档案局
大部分:来自中山历史研究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