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最大的地方剧种",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亦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依次为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之一。
浙江嵊州,是中国越剧的诞生地,梦里江南越韵清,浅斟低唱醉中游。越剧自诞生以来,就是“天生丽质难自弃”,她的温婉美丽已深入人心。越剧诞生于嵊州,是嵊州的青山绿水滋养了她的柔和婉转,让她的音韵有如风弄秋叶。
因为嵊州,越剧得以鲜活和蓬勃;因为嵊州,越剧得以唯美和灵动。
是一所闻名全国的中等专业艺术学校,承担着为全国越剧界培养越剧艺术人才的教学任务,被誉为"越剧艺术家的摇篮"。学校的前身是越剧之家,于年由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等倡导努力下创办而成。年正式易名为嵊州市越剧艺术学校,相继成为"上海戏剧学院嵊州教学点"、"中国戏曲学院戏曲艺术教育中心越剧教学基地"、"中国戏曲学院教学实践基地"、"中国戏曲学院生源基地"。
办学50多年来,学校已先后向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多个专业文艺团体输送了1多名优秀演员、演奏员,培养了艺坛明星白雪、李玲玉和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获得者黄美菊、徐铭等优秀演员20多人。学校在越乡肥沃的土地上,发挥越剧故乡得天独厚的人文、地利、语言优势,以雄厚的师资力量,严谨的教学风格,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越剧艺术人才教育基地。
位于鹿胎山麓东侧。是一座外表呈淡灰色的仿古建筑,朱穆之先生为越剧博物馆题写了馆名。于年10月18日竣工并对外开放。博物馆置有越剧发展史展览,藏有大量越剧文物珍品史料,整个展览分三厅一廊,多个版面,幅不同时代名人的生活照和剧照,多件实物,系统而详明地反映了越剧发展的面貌,展示了越剧在形成、发展中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和不断改革创新走向繁荣的历程。
坐落于中国女子越剧诞生地——浙江省嵊州市甘霖镇施家岙村,是国内第一个以戏剧剧种命名的文旅小镇,是浙江省第三批特色小镇。“赴梦里桃源,悟戏里人生”,小镇崇尚“越戏剧?越生活”的理念,营造优美风光里的文化景象,传导品质生活下的精神体验,着力构建当代人向往的“梦里桃源”。
本是浙江嵊州西南的一个普通村落,因为越剧,成为近代中国戏曲史上值得纪念的地方之一。年3月27日,嵊县东王村有四位落地唱书艺人,用农家四只稻桶垫底,铺上木板,在东王村香火祠堂前搭起简易草台,第一次在舞台上为当地村民演出了《十件头》、《倪凤煽茶》等曲目。他们四人根本不知道他们的这次简陋演出,因为具备了戏曲元素而成为中国越剧第一台正式演出,宣告了中国越剧(最初称“小歌班”)的诞生。
是中国女子越剧诞生地,被誉为女子越剧第一村。施家岙村距今已有多年历史,至今仍保留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保留了一批明清以来具有地方特色的古建筑。据记载,自年施家岙村能人王金水在八卦台门创办女子越剧以来,培育出了著名的越剧泰斗“三花一娟”、“越剧十姐妹”等一批戏曲名媛,无论在中国戏剧史或是中国革命史上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八卦台门现在已建设成为早期女子越剧博物馆,保留着创始人以及“三花一娟”的手稿、唱片、戏服等珍贵史料,是全国第一个村级戏曲博物馆。越剧作为中国第二大剧种,女子越剧又是越剧的主流,作为女子越剧发源地的施家岙村其历史文化地位不可磨灭。
以马塘村为主,为越剧起源,因而越剧应有近年历史,越剧前身是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形式“落地唱书”。年春浙江嵊县以马塘村为主一带流行的说唱形式“落地唱书”,开始演变为在农村草台演出的戏曲形式,曾称小歌班、的笃班、绍兴文戏等。艺人初始均为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故称男班。年出版的《浙江省名村志》把马塘村因为越剧发源地作为浙江省第一批浙江省名村。
浙江嵊州黄泽的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年前“目连戏”传入此地,为满足目连戏班演出的需要,黄泽戏剧服装制作开始萌芽。发展至今,黄泽戏剧服装已形成一套专业的制作流程,并有自身独特的风格。黄泽戏剧服装主要制作三个大类:戏衣、盔头和靴鞋。其戏剧服装以越剧戏服为主,融历史文化、服装文化、民族文化于一体,以淡雅、柔美、简洁、清新为主要特色。它是古代服饰的美化和艺术的再创造,是非物质文化遗存演变的主要表现形式。黄泽戏具以其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受到了广大越剧戏迷朋友的喜爱,已成为嵊州的一大文化产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