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评选上海最文艺的马路,我一定要提名两条马路:多伦路、安福路。
一条汇聚了近代中国最精华的文人墨客,一条现在弥漫着先锋的文艺气息。
接下来,小游就给大家介绍下这两条马路。
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
多伦路与上海的豫园老街、静安寺、南京路相比,没有他们的奢华辉煌,显得有点不起眼,但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卧虎藏龙之地。
20世纪初,多伦路的位置还是一条小河浜,一个叫窦乐安的传教士买下了这片土地,填河造路,取名窦乐安路。随后人们开始在此买地造别墅。就这样,这条小马路很快成了五方杂处的小世界。
多伦路可以说是海派文化百年沧桑的“活化石”,每一栋建筑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包括鲁迅、茅盾、孔祥熙、白崇禧等历史名人都曾经在这里留下自己的印记。
路牌下的雕塑是叶圣陶和小报童。
多伦路全长不过米,但街道两边的小楼鳞次栉比,风格各异,每一栋都好像诉说着一段历史。
露天博物馆
多伦路上的各色小楼被誉为“海派建筑的露天博物馆”,英、法、日、荷、西乃至伊斯兰建筑的风格,在这里都可以看到。
孔祥熙公馆
位于多伦路号的白色建筑就是孔祥熙的公馆,这里曾是孔祥熙沪上四处豪居之一,另三处在东平路、虹桥路、永嘉路。
这座建筑具有伊斯兰风格的券柱形式与阿拉伯纹案雕刻,彩色贴面组合的单元式构图成为它最显著的特征。
这里现在不对外开放,不过颇具风格的外墙很适合拍摄民国主题的照片,所以经常会有身穿民国服饰的小哥哥小姐姐前来拍照。
白崇禧公馆
位于多伦路号的就是白崇禧公馆,这是一座西班牙式的花园别墅,抗战胜利后,该处成为白崇禧寓所,俗称“白公馆”。
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的童年就是在这座白公馆里度过的。
建国后这里曾经先后为上海画院和上海越剧院使用,现为海军医院体检处。
汤恩伯公馆
位于四川北路弄35号的住宅曾是汤恩伯的寓所,是一座欧洲独立式花园住宅,仿文艺复兴式样。
汤公馆原为广东李氏兄弟在20世纪20年代建造,与白公馆为双子楼。抗战期间被日军侵占为军官宿舍。抗战胜利后被汤恩伯所占,所以人称“汤公馆”。
夕拾钟楼
夕拾钟楼位于多伦路号,名称取自鲁迅先生著名文集《朝花夕拾》。整幢钟楼棂体用花岗石砌成,其古钟为青铜冶铸。
钟楼顶端所置机器人为上海交通大学高新技术产品,机器人同时具有电脑语音系统功能,可以准确报时。
这里也是多伦路的网红打卡点,很多人都喜欢在这里拍照留念。
鸿德堂
鸿德堂位于多伦路59号,西方教堂却采用中式飞檐翘角的红色庙宇造型,是国内唯一一座入乡随俗、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督教堂。
该教堂于年由中国教友捐款自建,为纪念美国传教士费启鸿而命名。
现代文学重镇
多伦路号称现代文学重镇,是因为30年代中国一群左联作家,诸如鲁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等文学巨匠以及丁玲、柔石等左联作家曾在此频繁地进行文学交流。
名人墙
多伦路名人墙上刻有茅盾、沈尹默、叶圣陶、郭沫若、丁玲、鲁迅和陈赓等人与多伦路相关的浮雕。
左联会址纪念馆
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多伦路上成立,以鲁迅为旗手的左翼文化运动自此蓬勃兴起,在中国革命史和现代文学史上写下不朽的一页。
位于多伦路号的中华艺术大学宿舍旧址,现在则作为左联会址纪念馆面向公众开放。
景云里
多伦路里有一条叫景云里的弄堂。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曾经居住过鲁迅、柔石、叶圣陶、茅盾等一大批文化名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也正是在这里酝酿而成的。
另外还有位于多伦路-号的永安里,当年中共地下党组织曾在永安里设置秘密联络点。
恒丰茶庄
位于多伦路48号的建筑原是一家“恒丰茶庄”,是一幢具有欧洲巴洛克建筑风格的花园洋房。
这幢老字号恒丰茶庄建成于清光绪年间,距今已有多年历史,横跨19、20、21三个世纪。
鲁迅以及鲁迅周围的进步学者如瞿秋白、丁玲、冯雪峰等,也经常光顾多伦路48号的恒丰茶庄。所以,恒丰茶庄人们又称为“名人会所”。
丁玲铜像
丁玲铜像就坐落在多伦路90号的老茶楼前,雕像刻画了少女时代的丁玲,为逃离包办婚姻,背井离乡来到上海,孤身一人坐在随身携带的皮箱上。
一双明眸折射出对美好未来的渴望之光,紧抿的双唇难掩内心对严酷现实的迷茫和抗争。
网红打卡地
因为独特的风格气质,多伦路也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像是《何以笙箫默》、《第三种爱情》等影视剧都曾经在这里取景。
更有意思的是,鼎鼎大名的邵氏兄弟成立的天一影视公司就曾在多伦路边上的横浜桥。
老电影咖啡馆
位于多伦路号的老电影咖啡馆是多伦路上非常有名的老字号Café,坐落在一座小洋房内,“卓别林”站门口招揽顾客,店里的背投式电视则不间断地播放着黑白片子。
店里吱吱作响的楼梯,昏暗的灯光,木质的地板,处处透露出张爱玲时代的“老上海感觉”,喜欢怀旧的不妨邀上三五好友,一起到这里品咖啡,看电影吧。
私人博物馆
多伦路上除了风格各异的各式建筑外,还遍布许多私人收藏博物馆,包括藏书票收藏馆、苏韵阁、筷子博物馆、金泉古币博物馆、南京钟收藏馆、文风奇石藏馆等,而给这些店铺的匾额提名的几乎都是文化界名人。
像是民间民俗藏筷馆,或许是上海最小的博物馆了。
80多岁的馆主蓝翔住在楼上,并在一楼的展柜里展示他的筷子藏品。蓝翔是一位作家,他像个年轻人一样,为搜集各式各样的筷子,跑遍了亚洲很多地方。如果你和他聊起,他会给你讲收集这多双筷子过程中发生的有趣小故事,这些藏品中还有一副唐代传下来的镀金银筷子。
大上海是一家以收藏与经营老上海各式杂件为主的店铺,屋里满满的老上海味道,冲壶、马灯、旧脸盆……展出了千余件“老上海”文物。
“镇馆之宝”是馆主毕生精力搜集的旧报刊。门面两旁还写着两句广告语“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
名著书店,书店不大,有好书,价格也不算贵,值得翻一番。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位于多伦路27号,是我国第一个政府平台的专业现代美术馆,面积虽然不是很大,但却时常有一些非常不错的展览展出,而且还是免费的。
在穿越上海的百年沧桑后,接受下艺术的熏陶,感觉很不错。
甜爱路
最后,如果你逛完了多伦路,就在不远处还有一个充满了浪漫味道的小路——甜爱路。
那里有一面由28首中外著名爱情诗篇组成的“爱情墙”,还有一只特别的爱情邮筒,从这座爱心邮筒投出的每一封信函,都将被盖上一枚英文爱的邮戳,让收件人通过这个邮戳感受一份爱心与浪漫。
时间充足的话,不妨去走走看看。
在古朴与现代、凝重与轻灵之间,多伦路散发着耐人寻味的文化魅力。每一栋建筑背后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值得慢慢逛,细细味!
文艺圣地安福路
安福路,昔日的巨泼来斯路(DupleixRoute),中文音译“巨泼来斯”。安福路东起常熟路,西至武康路,全长不过0米,却处处散发着浓浓的百年历史味道。
沿着宽阔喧闹的常熟路走到安福路路口,会突然感觉到路上流泻出的一种幽深与安谧的气质。有着各式的小资店铺、网红咖啡店、特色餐厅、话剧中心、创意家居店、面包房……
一直以来都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看话剧来安福路,做话剧来话剧中心”,每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出超过场,这是话剧爱好者寄托情感的地方。10多年前,看话剧是中老年人的“专利”,可如今到安福路看话剧的,80%以上都是40岁以下的年轻观众。特别是重新装修过的话剧艺术中心,更是成为了白领们的休闲之地。
7月29日,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开幕演出季特别展览——RELIC感官剧场在上话七楼展馆开幕,该展览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携手新锐跨媒体艺术厂牌“LoopWave/环状潮”共同呈现。数字化视觉艺术与互动声音装置在剧场里交融,成为剧场与当代艺术的一次大胆而有趣的尝试。
修葺一新后的上话已运营两个多月,话剧大厦内的三个剧场演出不停。观众除了可以看话剧,还可以在六楼小剧场外等候区参观、了解上海话剧发展,从中国话剧在上海发源、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上海青年话剧团历史,到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精神传承,展览展现出上海话剧历史沿革。
观众还可以近距离看到上话经典剧目老照片、经典角色的服装、舞台设计模型等。随着开幕演出季特展正式对外开放,位于二楼的上话咖啡厅也对外营业,观众可以自由出入上话咖啡厅,欣赏安福路沿街绿树成荫的街道,品尝为在演剧目特制的特调饮品,首款夏日限定饮品“亨利之血”灵感就来自于即将上演的莎士比亚经典话剧《亨利五世》。
“西班牙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这个看起来显得有些生人勿进感觉的门牌后面,其实是个很轻松温柔的地方。塞万提斯图书馆就在二楼,虽然小小的,但是藏书却特别齐全,借阅图书也是全部免费。这里还时常会有西班牙艺术家的展览,都是一些有趣的创作成果,喜欢西班牙文化和学习西班牙语言的小伙伴可以来这里观摩观摩。
IGCOFFEE紧邻塞万提斯图书馆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是一家以相机为主题的咖啡馆,馆藏相机年龄跨度从上世纪20年代至本世纪初,有第一台莱卡相机的奢华版,也有本土品牌海鸥四十周年纪念版;可以在博物馆里看近年前的相机。
一楼是艺术长廊,二楼是IG咖啡,三楼是老相机博物馆,整个店内都有一种浓浓的艺术气息,书架上面摆满了各种摄影书籍和画作让你打发时间,布置得很用心,连桌子都是齿轮的样子。
在小红书上种草了很久的一个画廊,在一幢商住两用的地下室里,确实不是很好找。但是整个画廊还是很有意思,还会定期办展览,这次去的时候没有看到新展,有兴趣的可以查询后再去参观。除了欣赏画作,里面也很适合摆拍哦,建议穿休闲运动风会比较好看。
贺绿汀(-)湖南邵阳东县人。著名作曲家、音乐家。3年进长沙岳云艺术专修学校,攻读绘画音乐,两年后留校任音乐教员,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代表作有《牧童短笛》、《摇篮曲》、《游击队歌》等。
安福路上还有董竹君旧居、吴国桢故居……除了这些有纪念意义、有文化色彩的地标,安福路上也不乏各种个性小店、咖啡馆。无论你想要摆拍、约会、看话剧还是看画作,安福路绝对是一个劈情操圣地。
图文综合自
上海徐汇上海范乐游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