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林妹妹rdquo走了

北京白癜风较好 http://pf.39.net/bdfyy/

越剧表演艺术家、一代越剧宗师王文娟,医院逝世,享年95岁。

王文娟演绎的越剧“林妹妹”是几代人念念不忘的经典。

△王文娟的林黛玉形象

王文娟,年12月19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嵊县,原名王彩娟。越剧演员,工花旦,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剧”代表性传承人。

△王文娟经典的黛玉形象留存观众心中

王文娟是越剧“王派艺术”创始人,她戏路宽广,在不同时期创造了各种不同的舞台形象。在表演上善于描摹人物神态、传达内心感情,素有“性格演员”之称;其唱腔情真意切,运腔平缓委婉,深藏一种内在的力量。

王文娟曾饰演《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春香传》中的春香,《孟丽君》中的孟丽君,《追鱼》中的鲤鱼精,《西园记》中王玉珍,《忠魂曲》中的杨开慧,《则天皇帝》中的武则天等。她在戏曲中饰演的角色个性突出、形象鲜明,给很多观众都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孟丽君飒爽的扮相

年,王文娟荣获第27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终身成就奖。年,93岁的她又先后荣获第七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以及“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戏剧家”称号。

△王文娟家中沙发旁摆放着奖杯、荣誉证书,其中包括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终身成就奖”奖杯和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八届荣誉委员证书

媒体记者有幸走进王文娟的家

接触到这位越剧女神的日常一面

那时的王文娟虽已是耄耋之年

但笑靥如花、身板硬朗、体态轻盈

说话时带着乡音的糯软语调

让人听着分外亲切

说到兴致处

眉目传神、顾盼生辉

特别有感染力

“台上演戏要复杂些,台下做人要简单点。”这是王文娟的人生信条。舞台上的她光芒四射,台下非常简朴、谦和且真诚。

接受采访时,为了提醒记者们说话声音放大一些,她风趣地说:“我的耳朵已经打了八折。”

为了此次采访,她前一天晚上特意用毛笔写下她的思考。拿着三页纸,她笑着对记者说,年纪大了,怕说着说着“跑题”。

她毫不忌讳地说自己只学到小学三年级,自称“天资平平”。逆袭成越剧王派创始人、无数观众心中的越剧“女神”,在她看来只是因为肯下一些纯粹的“笨功夫”。

一起来看当时的采访片段

缅怀她——

“林妹妹”其实更像“孟丽君”

年,王文娟出生于浙江省嵊县一个诗礼之家。从小是个戏迷。

年,12岁的小王文娟来到上海,跟随表姐竺素娥学戏。小小年纪就背井离乡,那时的王文娟沉默寡言,很少玩乐,被同伴们戏称为“小老太婆”。王文娟不管这些,一心学戏,不论是学戏时的练功,还是之后的跑龙套,都异常刻苦。

年,应徐玉兰的邀请,王文娟加入玉兰剧团,积极投入戏曲改革的浪潮中。

△第三次文代会期间,王文娟与梅兰芳、常香玉合影

解放初期,王文娟积极要求排演解放区的进步戏,成功塑造了白毛女的形象,演出了《兄妹上街》《巾帼英雄》等剧。她还参加了艺术界捐飞机的义演,是一个热情高涨的热血青年。

年,王文娟参加了总政文工团,年4月和姐妹们响应党的号召报名参加抗美援朝,冒着生命危险在前线为战士们演出。演《梁祝》时,演到“英台哭灵”,敌机炸断了电线,战士们打着手电筒为演员照明。

△年王文娟作为总政越剧队演员到朝鲜慰问演出

△战地姐妹花在朝鲜合影

△年轻时的军装照,右一张为与徐玉兰合影

很多观众一提到王文娟,想到的就是《红楼梦》中的“林妹妹”。

为了演好这个人物,王文娟甚至曾立下“演不好砍我头”的“军令状”。年,越剧《红楼梦》首演于共舞台,连演54场;之后越剧电影《红楼梦》上映时,几乎全国的观众都认识了王文娟。王文娟俨然成了戏曲舞台上林黛玉的代言人,她塑造的“林黛玉”堪称不朽经典。

实际上,“林妹妹”只是王文娟塑造的经典舞台形象之一。

△王文娟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剧照

年3月,在“千里共婵娟——全明星版王派越剧专场”上,观众看到了由王派弟子装扮的晴雯、祝英台、红娘、武则天、鲤鱼精、孟丽君等人物形象,这些性格迥异的人物都是王文娟曾塑造过的角色。

其中《追鱼》里鲤鱼精的大段打斗,展现了王文娟戏曲武功的娴熟,《则天皇帝》中她所塑造的女皇帝,没有旦角的脂粉气,敏锐洒脱、处事果断,而且她还参与了剧本的创作。

几十年的舞台生涯中,王文娟曾塑造过多个角色,因为演什么像什么,被称为“性格演员”。能文能武还能写,王文娟也是越剧舞台当之无愧的“多面人”。

△图为王文娟(右)与大徒弟孟莉英在“全明星版王派越剧专场”同台献演

塑造过那么多人物,最喜欢哪类角色?王老师用两个字概括:“多情。”“我演的角色,大都是感情比较深的。比如林黛玉,情感非常真挚。还有孟丽君,很独立,很真诚。孟丽君比较开朗,不像林黛玉那么压抑,所以那个时候连演两个月的《孟丽君》,有时还日夜连场,我都不觉得累。”

王文娟扮演的林黛玉深入人心,很多观众把她与林黛玉画等号,以为她像角色一样柔弱。事实上,王文娟的性格更像孟丽君,开朗直爽,颇有个性与胆量。上世纪80年代,越剧的演出市场虽然比较兴旺,但全院几百号人仅靠两个团的收入无法养活自己,还要靠国家贴钱。王文娟和一些姐妹觉得,“大锅饭”这么吃下去不行,剧团要有独立性,特别是艺术上的独立性。年,在文艺团体要“打破大锅饭”的号召下,王文娟与徐玉兰商量后,一起向院里提出率先改革的想法,后来成立了改革团——红楼剧团,自负盈亏、艺术独立、人事权独立。

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王文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越剧“王派”艺术。退休后,王文娟虽然基本退出舞台,但是依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