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第一老生于魁智,唱腔独特自成一派,为

北京什么皮肤病医院好 https://m-mip.39.net/fk/mip_9278663.html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光辉岁月中,诞生出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之长河源远流长,从上古社会开始,一直到今天的科学社会,中华传统文化经历了上千年的演变,从几千年前的单一,逐渐发展到今天的辉煌。

中华文化包含的范围非常广阔并且很好地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之中。在科学中的传统文化有四大发明,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在艺术中的传统文化有中国国画、中国书法、传统音乐以及传统戏曲。在这众多的传统文化中,戏曲是能很好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和精髓的文化。

中国戏曲的种类繁多,例如:越剧、黄梅戏、京剧等。而京剧在众多的戏剧中称之为国粹,京剧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的诞生时间可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四大徽班相继进京为乾隆皇帝庆祝八十大寿,京剧以徽剧和汉剧作为基础,同时又吸收了其他曲种的优点取长补短、推陈出新,形成了属于京剧独一无二的体系,以北京作为核心遍及大江南北。

在京剧两百多年的历史上,诞生出许多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例如:余三胜、孙菊仙、梅兰芳、程砚秋等人,这些人推动着京剧不断的向前发展,使京剧蒸蒸日上。

而如今“京剧第一老生”的于魁智,却被一些传授京剧知识的学习当作反面教材,原因何在?

于魁智的早年经历

年于魁智出生在辽宁沈阳的一个普通家庭里,他的父亲是一名工人,母亲是一位音乐教师,他小时候受到母亲的启发,便逐渐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于魁智上小学的时候,就已经在合唱团种担任领唱。

由此可见,于魁智拥有良好嗓音的天赋和优秀的身体素质。有一次,学校来了几位招收京剧学员的老师,当时学校的合唱团正在进行演出,这几位老师的目光逐渐被于魁智所吸引,演出结束后,几位老师想带走于魁智继续深造。

于魁智回到家,在征得家长的同意下,于魁智便开始了他的京剧生涯,进入班级之后,在由杨元咏和黄云鹏等京剧领域的名师培育下,在加上自己的刻苦学习,很快的在众多学生中脱颖而出。

之后的不久,于魁智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了一次演出的机会,在年的时候上映了一部儿童京剧《大橹歌》,这部京剧的主演正是于魁智,此时的他才十三岁。于魁智将人物演绎得栩栩如生,获得了大众的一致好评。

在演出了上百场《大橹歌》后,在沈阳也被誉为了“戏剧神童”的称号。年的时候,16岁的于魁智放弃了沈阳京剧院的待遇,考入了中国戏曲学院。

上大学的他更努力地学习京剧。正所谓:早起的鸟先得食,在求学期间,他比任何人都要早到练歌房来练歌,等到毕业的时候,大多数的学生只练会了十多部戏,而于魁智凭借自己的毅力学会了二十部戏曲。

毕业之后顺利地进入中国京剧一团,后来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于魁智进入了京剧研究生班继续开始了他对京剧的深造,如今的于魁智已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艺术家,可是这样的一位优秀艺术家为何被当作反面教材,原因有以下几点。

受京剧前辈的影响

在于魁智的求学之路上,有太多的京剧前辈为他指点迷津了,这些京剧前辈大多都是非常有名的,在京剧界都有一定的影响,都是积累了非常多的舞台表演经验的京剧艺术家了,在观众们的心中都有了一定的地位,正因为在这些京剧艺术家的衬托下,才让于魁智身上背负着巨大的压力,而于魁智若是想要出名,就需要想些其他的办法。

于魁智曾经用一种特别的方式演唱过《武家坡》,但是在传统戏曲中,《武家坡》的表演方式应该是以饱含激情的演唱方式演唱出来,可是于魁智并没有,他用的则是一种低沉的腔调将《武家坡》表演出来,他这样的演唱方法使得一些戏迷们难以理解。

无门无派,担心后辈会受到影响从而盲目的模仿

在京剧中有很多种流派,这些流派大多数是表演艺术家们独特的表演技巧和艺术风格,这些独特的表演技巧和艺术风格得到了一脉相承,因此京剧的流派没有实际规定的数量,在这些流派中,比较出名且有代表性的,例如有由梅兰芳所创立的梅派、程砚秋所创立的程派、荀慧生所创立的荀派、尚小云所创立的尚派,这四个派别就是京剧中的四大流派,四大流派都各具特色并且得到了传承。

而于魁智在求学的道路上并没有真正的拜某位京剧艺术家为师,并不是于魁智不想一直跟着某一位京剧艺术家求学,相反的正是因为他拜师过多,所以他的京剧唱法结合了不同的流派非常的庞杂,因此并没有学到那一流派的唱戏精髓。但是他却凭借自己的特点,自己成立了一个派别。

于魁智这么做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在于魁智小时候就开始接触了京剧,在他漫漫的京剧求学的路上,曾经碰到过许多京剧表演艺术家,在他十三岁的时候,曾经和京剧武生黄云鹏学了六年的武功,当他在大学期间先后得到了叶蓬、刘福生等京剧教授的指点并且又主要学习了杨派的剧目,在他进入中国京剧院一团的时候曾经多次和京剧前辈合作演出并且在这时又学习了李派的剧目,例如《野猪林》等。

其次,在他求学期间的对知识的如饥似渴,对京剧艺术的独特要求,再加上于魁智学习了很多京剧流派的唱法特点,所以也他无门无派,凭借自己的唱法特点自成一派,这也因此以反面教材来告诫学生,不能盲目的去模仿,毕竟人和人学习的方法是是不一样的,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出发,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观众欣赏的角度以及视觉审美的不同

人们在欣赏一部艺术作品的时候,会产生出对这部艺术作品不同的看法,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京剧的发展史距今已有两百多年,在这两百多年的历史上诞生出了太多的京剧艺术家,大多都受到了观众的追捧和喜爱,他们认为自己所喜爱的京剧艺术家唱的京剧是最好的,对其他人唱的京剧都会“置之不理”。

戏迷与戏迷之间应该是彼此尊重的,但是有的戏迷却没有做到对最基本的尊重,他们经常将于魁智和不同年代有名声的京剧艺术家相比较,来以此衬托出于魁智的不足,来当作反面教材,这就是非常不理智的行为了。

人们对艺术的追求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对艺术都会有独特的见解,都有喜欢的权利,不应该进行比较,存在即是合理的,要结合具体的情况来考虑。

于魁智受到的舆论可以说与他在春晚舞台上以唱戏曲的方式演唱流行歌曲进行表演的这件事息息相关,受到了很大的争议,我们都知道,京剧的爱好者大多数都是年长的人,他们可能会比较喜欢纯正的京剧,不参杂其他的表演形式的,但是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有的人并不是太了解京剧,可能在欣赏的时候会觉得些许的枯燥无味。

但如果将京剧的表演形式进行创新,加以演唱流行音乐的方式,二者之间会摩擦出不一样的烟火。这样不但使年轻人更好地接受京剧,也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使我们的文化得到了创新性的发展和创造性的转变。

面对戏迷们的舆论,我们需要自己用辩证的思维去判断,面对戏迷们的舆论,不应该感到惧怕,勇于面对舆论又何尝不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公众人物都避免不了收到舆论,评价于魁智是每个人的权利,但是我们不能盲目的评价以至于迷失自我。

艺术是没有真正的标准的,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艺术的见解都是不一样的,而艺术本身源于生活从而又高于生活,或者说艺术就是生活,艺术不仅能肉眼可见,也可以在精神上的享受着艺术。可以说,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