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注册已经满两年时间的百越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越文创)终于对外揭牌。
这家公司背后有四大股东,包括阿里巴巴、绿城、杭州远行地、浙江小百花剧团,公司董事长则是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剧)代表性传承人茅威涛。
可能大多数人会疑问,阿里、绿城怎么开始投资戏剧行业了?其实,马云的祖籍是浙江嵊州、宋卫平更是土生土长的嵊州人。而嵊州则是越剧发源地,至今仍有百年古戏台留存,越剧本就是他们再为熟悉不过的乡音。
茅威涛透露称,百越文创组建源于宋卫平与她关于剧场运营方式的对谈,马云此后也在宋卫平邀请下欣然加入。在一次公司筹划会议上,她中途离席了片刻,回来后发现自己当场被推举为董事长,阿里和绿城作为两大股东,将经营权充分交与了她和她的团队。
现场揭牌仪式
详细资料显示,百越文创注册资金为1亿元,阿里巴巴出资万元,持股40%;杭州绿城致臻投资有限公司出资万元,持股30%。杭州远行地投资有限公司出资万元,持股20%;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出资万元,持股10%。
这并非只是社会资本支持越剧的一次小尝试,百越文创的企图心不仅于此。茅威涛称,百越文创希望能打通戏剧全产业链,做出一个全新的业态。
但是在传统戏剧行业有点受“冷落”的现实情况下,百越文创要如何实现“野心”呢?社会资本的引入,又能否为戏剧行业带来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呢?
大公司入局戏剧产业,背后逻辑何在?
正如上述所说,马云和宋卫平作为浙江嵊州人,越剧是他们所熟悉的乡音,出资组建百越文创这家公司,有着个人情怀所在。但从另一个角度延伸,乡音向外的扩张、传播,背后其实是地方经济实力的体现。
为什么粤语、上海话普及程度较高?为什么湖南话、四川话的流行程度越来越强?“语言霸权”的背后或许正是话语权。
此外,阿里巴巴作为百越文创的第一大股东,不仅会让人猜测,这是否又是阿里大文娱的版图布局之一。毕竟,大文娱颇被看好的投资逻辑下,大公司通过买买买、抢占入口已经不足为奇。那么,戏剧行业作为文娱行业的一支,未来能否成为一个很强的流量入口呢?这都值得深思。
而在第三大股东——杭州远行地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贺勇看来,大健康领域可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大文娱领域则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他很看好大文娱的发展。
“这次参股百越文创,第一是看好小百花在戏剧领域的专业性,看好茅威涛在越剧上的专业性;第二是对于中国越剧场的运营有信心,对于业务运营团队有信心;第三是认为戏剧市场的发展空间非常大,这次是投资越剧,未来还可能投资京剧。”贺勇说道。
茅威涛向娱乐资本论表示,以前都说企业搭台文化唱戏,但不管是拉赞助,还是企业包场、投资作品,其实都是一次性结束。但一家公司的成立,是建立一个商业模式,如果经营得好可从永久性经营中获得最大利益,对于企业和剧团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这么多资本加持下,百越文创将如何更好的利用股东优势呢?据茅威涛介绍,目前百越文创已经和阿里、绿城开展了直接意义上的合作。位于嵊州的越剧小镇,是由宋卫平的蓝城集团投资打造和运作,隶属于阿里的大麦网也将和百越打造专属票务系统。
百越文创并非只唱越剧的公司
百越文创给自己的定位,从来都不是一家只唱越剧的公司。它有着实力雄厚的股东、充足的资本,“野心”是要做一家集剧场运营、剧目制作、国际合作、艺术教育、戏剧人才孵化、项目投资等戏剧全产业链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公司。
敢于改革创新的茅威涛卸任小百花团长,转型成为百越文创董事长,再叠加来自不同领域的四大股东(阿里、绿城、远行地、小百花剧团),这些因素都给了这家新公司实现“野心”的可能性。
茅威涛称,百越的使命,第一,要为“小百花”的转型、越剧剧种年之后的承传,寻求新的发展之路;第二,希望百越能实现院团体制改革的样板性创造,让这个模式成为国办艺术院团在转企和保留事业编制之外探索的第三条道路;第三,打造一个最好的戏剧文化公司,兼具创作制作、剧场管理、艺术教育、越剧博览等职能;第四,尝试文化艺术院团的资本运营,探索未来是否有可能向资本市场发展。
据了解,中国越.剧场是百越文创的主要经营业态,这一以资本运作的方式,运营国有文艺院团,开拓商业市场的尝试在国内尚属首次。在这种模式下,中国越.剧场归属国家,但由百越文创运营,而小百花剧团不仅是公司的股东,同时和百越有着业务关系,负责提供剧目制作等等。
茅威涛更愿意把公司和剧场的关系比喻成鸡和蛋,“我们是先有的中国越.剧场,再有的百越文创,然后百越文创再去孵化中国越.剧场。”
不同于其他的剧院,中国越.剧场的特殊性在于,它将首开中国驻场演出的先河。什么是驻场演出?其实就是经典作品在固定的剧场长久不衰的演出下去,比如知名的音乐剧《歌剧魅影》、《猫》、《妈妈咪呀》这些经典作品,便是在美国百老汇常年上演。
中国越.剧场效果图
百越文创瞄准的正是这一片市场空白,让优秀的越剧、音乐剧等经典作品,在中国越.剧场驻场演出,让剧院像纽约“大都会”一样,逐步形成驻演剧目的经典性,开启国内旅游观剧目的地的剧场形态。
在此之外,百越还将在国际合作、艺术教育、项目投资等方面发力,公司将与英国国家剧院共制舞台剧《狼图腾》,而与国外机构联合投资制作的音乐剧《大鱼》已完成伦敦首演,并已与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教育部签署合作协议,开展一系列的戏剧教育计划。
值得注意的是,百越还携手了韩国传媒集团KIWI,希望通过韩国成熟的女团打造方式对小百花演员进行全新训练、包装,拓展其舞台可能性,不久之后,“国风女团”或将会活跃在舞台上。
文化+旅游模式,能否探索成功?
中国越.剧场的特色是持续性驻场演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的受众不会局限在当地,而杭州旅游业的发达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数据显示,年杭州累计接待中外游客.6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亿元。
在居民消费整体升级的大环境下,许多人开始对旅游有了更多的要求,自己做攻略、深度游等形式层出不穷。这给了中国越.剧场走“文化+旅游”之路的机会。
更巧合的是,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家旅游局与文化部合并,组建文化和旅游部。国务委员王勇表示,上述调整旨在“为增强和彰显文化自信,统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
“百越文创对中国越.剧场的运营是具有前瞻性的,文化和旅游部的建立,说明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具有融合发展可能性”,茅威涛说道,“如果文化和旅游部要找一个试点的话,中国越.剧场就是非常典型的案例”。
百越文创运营总监李东表示,剧场主要瞄准自由行游客、商务游客、年轻游客、女性游客,他们的消费能力较强,对文化的消费意愿也更强。但可能很多人担心,剧院瞄准游客市场,是不是意味着艺术向商业“低头”了呢?
李东对娱乐资本论说道,艺术和商业对立本身就个伪命题,只不过作品确实会有两种方向,一种是比较个人化的,一个是考虑大众欣赏的,但都是以艺术为前提。所以,并不存在艺术和商业对立这件事。
“百越文化要做的作品,一定要有具有传承性、艺术性、观赏性,这三个是并属关系;我们要将越剧传统传承下去,要保证作品的艺术品质,而且一定要好看,三要素必须同时存在,否则就不是百越要做的内容”李东强调道。
而在茅威涛看来,她希望中国越.剧场的运营能借助杭州这座旅游城市,打出影响力,有了影响力之后,创造出更大胆的作品。“艺术家总是考虑我想要什么,但是商人或者说企业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