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林荣
中国作协会员,业余从事鲁迅微观研究,致力于从日常视角探讨鲁迅的精神世界。
秦腔产生于秦地。秦地是一个历史概念,涵盖了今陕、甘、宁、川、鄂、晋、豫等省区。秦腔事实上就是秦民在黄土高原上的牧歌,所以其风格高亢激越、慷慨激昂、凄楚悲切,有莽莽苍苍的气概。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演变,蔚为大观”,是相当古老的剧种。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先生曾与秦腔有过一次亲密接触,传为文坛佳话。
年6月28日,鲁迅到晨报社访孙伏园,遇《语丝》撰稿人王品青(鲁迅作王聘卿),经王品青邀请,鲁迅一行到先农坛附近赴西北大学办事人之宴,约往陕西作夏期讲演。时距周氏兄弟决裂不久,鲁迅搬出八道湾,心情无比郁闷。答应王品青去陕西,既为讲学,也为散心。鲁迅对这次外出十分重视,在孙伏园的陪同下,到胡同的衣店里订做了“一夏一羽衫”两件大衫,到劝业场买了旅行的杂物,到西庆堂理了发、洗了澡,并从许寿裳处借了20块钱。一切准备停当,7月7日,鲁迅即登车赴陕,一路行程艰难,14日下午抵西安,寓于西北大学教员宿舍,此后在西安居住讲学游历共计21天。
在西安期间,鲁迅除讲演《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游览碑林等名胜古迹、购买石刻拓片等文玩外,还应邀先后4次欣赏了西安易俗社演出的秦腔。据其日记记载,分别是:
16日,“晚易俗社邀观剧,演《双锦衣》前本。”
17日,“夜观《双锦衣》后本。”
18日,“夜往易俗社观演《大孝传》全本。”
26日,“晚王捷三邀赴易俗社观演《人月圆》。”
西安易俗社原名陕西伶学社,是著名的秦腔科班,由陕西省修史局总纂、同盟会员李桐轩创办于年8月,与莫斯科大剧院、英国皇家剧院并称为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易俗社的戏曲改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由于鲁迅其时的身份是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科长,虽然分管的是图书馆、美术馆、展览馆等工作,但对戏剧改良也应当有所耳闻,应邀观看秦腔,也在情理当中。
鲁迅在易俗社所看的秦腔,有《双锦衣》前后本、《大孝传》全本和折子戏《人月圆》。据孙伏园回忆,在看了《双锦衣》前后本后,鲁迅曾赞赏道:“西安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注:当时尚未通火车),而能有这样一个以立意提倡社会教育为宗旨的剧社,起移风易俗的作用,实属难能可贵。”这一评介针对的是易俗社,并未涉及秦腔剧种本身。时值易俗社成立12周年,为了褒扬易俗社“移风易俗”的功绩,鲁迅亲自题写了“古调独弹”四个字,制成匾额赠给易俗社,现已成为秦腔界的一块金字招牌。鲁迅的书法“融冶篆隶于一炉,听任心腕之交应,质朴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远遂宋唐,直攀魏晋”(郭沫若语),字里行间积淀着人格的孤傲、耿介和洞察世事的冷峻,有很浓厚的文人气和金石气。对于这四个字,已故西北大学教授单演义先生说:“鲁迅先生以易俗社同人能于民元时站在平民的立场,联合艺人,改良旧戏曲,推陈出新,征歌选舞,写世态,彰前贤,借娱乐以陶情,假移风而易俗,唱工艺精,编著宏伟,因题以‘古调独弹’,于褒扬之中,寓有规勉之意。”此论甚是。
年8月4日,鲁迅一行离开西安,由水路东行,取道洛阳返回北京。此后鲁迅撰写了多篇有关西安的杂文和书信,如在《看镜有感》一文中,鲁迅说:“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新来的动植物,即毫不拘忌,来充装饰的花纹……而长安的昭陵上,却刻著带箭的骏马,还有一匹驼鸟,则办法简直前无古人。”这是对于汉风唐韵的礼赞,也可看作是鲁迅西安之行的思想积淀。
值得注意的是,鲁迅一生欣赏的是一种大气磅礴和阳刚坚硬的风骨,并不喜欢戏剧,对京剧常辛辣嘲讽,却能如此厚待秦腔,短期内竟观秦腔四次,此秦腔之幸。后来鲁迅在追述家乡绍兴戏时说,明末李自成闯荡天下时带着米脂的戏班子,戏班子中有人流落到绍兴,于是就有了绍兴戏,“故绍兴戏要比毗邻的嵊县越剧刚硬得多,实是秦腔的旁支兄弟”,言下不无喜爱之意。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