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剧种之名因她而定

越剧在由落地唱书的曲艺变为化妆演出的新剧种,最早叫小歌班或的笃班。男班在上海立住脚后改称绍兴文戏,女班出现仍称绍兴文戏,那为什么后来叫越剧了呢?这就得从被评为越剧皇后的姚水娟说起。三十年代初女子越剧科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当时男班在上海已经很红。女班却在上海只能做流动性演,始终站不住脚。年8.13日本打上海后,在上海的男班艺人全部避难逃回家乡嵊县。年1月也在家乡避难的姚水娟联合李艳芳,邢竹琴,商芳臣等冒着很大的风险到上海演出,从此女班在上海正式站稳。等局势稳定,男班再回上海演出,观众的欣赏习惯逐渐改变,男班就日渐没落了。姚水娟到上海后请文化人为她编演新戏,大胆革新。姚水娟演了花木兰范蠡与西施等抗敌爱国的剧目,引起了很大反响。姚水娟功底扎实,表演细致入微,演唱吐字瓷实,字字送听,高弦高唱,神完气足。很快姚水娟就红透上海滩。在艺术上精益求精,从不满足,她曾对文化界的一个朋友说我就是要越唱越好,越唱越响!因为绍兴属越地,又因姚水娟这句话,所以报界原称绍兴文戏改为越剧,并发起越剧皇后的评选活动,最终姚水娟当选。姚水娟从年到上海首次演出只有一个同乡送了一只花篮,到因结婚告别舞台演出时花篮从前台一直摆放到剧院门口。可以想见其风头之盛。年上海越剧院拍碧玉簪电影时,袁雪芬提议请当时在浙江的姚水娟演李秀英之母。为她留下的珍贵影像资料,让大家可以领略这位越剧皇后的风彩!姚水娟剧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5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