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场后才发现伊能静就坐在我后面,转头一看后座一个气质不凡的女士,认出了她的包包......”昨晚的杭州剧院,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经典剧目《何文秀》演出结束后,许多人猛然发现观众席里有明星。昨天下午,气温接近0℃,杭州剧院外早已有许多年轻戏迷等候。开演前,记者在剧院偶遇著名歌手、演员、作家伊能静,前来探班陈丽君等一众越剧团演员。“打扰你了。”一见面,伊能静面带微笑地抱歉说,“我以前表演上台前,有人来探班我通常都不太高兴,因为等一下就要上台嘛,很累。”陈丽君也礼貌地鞠躬,感谢。简单打过招呼后,伊能静转到观众席观看演出,“开场前不敢打扰要上台的她。看到她眼睛有些血丝,太累了。”昨晚演出后,伊能静在自己的社交网络账号上写道:“小时候看京剧、黄梅调,到今天的越剧,也许年轻人不仅仅是把去英国看歌舞剧当成一个行程,也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地方戏曲发光的时代。东方大年,愿更多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年轻人能被看见,就像陈丽君带起了年轻人看越剧的风潮。”“风很冷,但热爱中国文化的心很热。”昨晚,伊能静也跟我们聊了聊,关于越剧,关于小百花的青年演员们。以下为伊能静口述:地方戏曲有家乡感是我们国土山河的传承我小时候住在眷村里面,我的眷村旁边就是一个京剧的学校,叫大鹏剧校。小时候就常看那些剧校的孩子练腿、练唱腔,天没亮就开始练,所以我从小印象中,学戏曲是很累的。小时候我的父辈喜欢听黄梅调,所以我一直对地方戏曲有一种家乡感,虽然有五大派系,但任何一种地方戏曲都是我们国土山河的一个传承的部分。戏曲其实跟我们表演,有些地方是共通的,所以我今天特别想来看越剧。我知道今天是个传统戏曲《何文秀》,跟她们改良的《新龙门客栈》还不太一样,我觉得从年轻人的传统戏里更能看到越剧一脉相承的一些细节吧。既传承又有创新这些越剧年轻人真的很棒我对于地方戏曲的唱腔很喜欢。小时候我们会模仿各种不同的地方唱腔。我到上海来这几年,有一次朋友带我去看了上海的一个越剧团,说实话虽然听不太懂,但是能够被演员打动,因为大概知道故事情节嘛。我第一次看越剧,看的是《牡丹亭》,真的是心潮澎湃。没有那么多的舞台布景,是非常纯粹的越剧,更多的是身段和唱腔。现在看到越剧被茅老师和年轻一派,成就成新的形态,我觉得也很棒。同时,传统的那一部分,像今天的《何文秀》,她们仍然在兢兢业业地传承,而不是说完全做创新,这种平衡真的做得特别好。平衡很难找,有的人一路想往新的路子走,觉得新的吸引年轻人嘛,但我觉得小百花在这块做得很棒。越剧是一个传统,要创新,但传统也一定要保留。我知道丽君有好几出不同的戏,《何文秀》是大男主戏,比较考唱功,也比较传统,我说那我要看最传统的。越剧演员“吊打”半个娱乐圈?“把一边抬太高也很危险,她们本来就很好”传统戏曲和大荧幕表演,我觉得不太一样。传统戏曲的演员,身段、唱功、情感的表达,是非常扎实的,因为没办法,你必须要来现场,两小时你要走完这个戏。但是电影、电视剧,其实演员时间是被切得很碎的,一个好的演员,要在这么碎的状态里,一直保持连贯的情绪,也不容易。我觉得两者不应该去作比较,更多应该是互相学习优点。像君霄她们越剧演员这种扎实的功底,愿意吃苦,不把名利放在最前面,而是纯粹表达自己对戏曲的热爱......这些可能是很多娱乐圈、名利场的孩子需要学习的。将来如果有机会,她们(青年越剧演员们)做大荧幕的表演的话,可能也会吸取到电影、电视剧演员的那种碎的、片段式表演的经验。大家很喜欢比较,有时候把一边抬得太高,也很危险。我还反而觉得她们本来就很好,而不是今天你看到她才很好。她们一路走到今天,人家摔了多少次,膝盖跪痛了多少次,生活牺牲了多少,才换来今天大家看到的成功,这些经历可能普通人的生活也没有。所以这个事情没有那么容易摆在台上说谁怎么样、谁又怎么样。对她们来说,我觉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反而应该是带着一种对越剧的祝福,不仅仅是君霄两位,是对所有演员的支持,我觉得这才是她们真正想要的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6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