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枝玉叶经典咏流传,光影流动之间,塑

越剧电影《金枝玉叶》出品于年,是一部带有喜剧性质的展现家庭伦理道德的作品,过程虽产生了不和与矛盾,但结局皆大欢喜,具有十分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

采用叙事学的理论,试图从情节构造与人物塑造两个方面,探讨《金枝玉叶》是如何展现这一家庭伦理故事的。

而《金枝玉叶》当中情节的构造也是非常值得思索的一个细节之处。

《金枝玉叶》的情节构造

唐玄宗时期,汾阳王郭子仪的儿子郭暧为升平公主驸马,郭子仪七十大寿时,本该前往祝寿的升平公主却因“君不拜臣”之由毁约没去祝寿,郭暧因此与升平公主发生争执。

一怒之下扇了公主耳光,升平公主遂向父亲唐明皇告状,希望唐明皇惩罚郭暧。

另一方面,郭子仪得知儿子得罪了公主,便将郭暧绑到唐明皇面前请罪,唐明皇明辨是非,与皇后一起几番调解,最终郭暧与升平公主双双认错,重归于好。

《金枝玉叶》的情节安排十分简单,全程采用顺叙,按照事件的时间发展顺序,贯以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构成整个故事内容,故事结构简单,却十分紧凑,毫无拖沓之感。

故事开头描述了驸马郭暧与升平公主之间相敬如宾的夫妻关系,在为郭子仪拜寿前,郭暧先到宫中拜见公主,又为她仔细打扮,“整环佩,理湘裙,衣香细生。

插凤钗,戴宫花,玉女下尘,接着,电影又安排了郭暧与五哥相见的一幕,通过五哥向郭暧道出夫妻之间为何仍有君臣之礼的疑问,为接下来的情节冲突做铺垫。

《金枝玉叶》的整个故事紧紧围绕郭暧与升平公主夫妻之间的两个主要冲突展开:一是升平公主摆架子不愿给公爹拜寿,二是郭暧动手打了自己的妻子。

法国叙事学家布雷蒙总结出了故事形成的一般规律:首先是形成冲突或发现问题,故事人物为此采取行动,提出解决方案,而人物的行动不外乎指向两种结果,即成功或失败。

在《金枝玉叶》中,首先形成的是升平公主不愿拜寿的问题:呀,猛然间想起了君臣仪,虽然是公爹今日寿诞期,为儿媳应去拜寿行大礼,怎奈是我金枝不能与庶民比。

细思量,君拜臣,无此理,而郭暧采取的行动是对公主动粗,这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进一步激化了矛盾。

升平公主向唐明皇告状,不惜夸张地渲染郭暧一家的“罪行”,唐明皇十分了解女儿的性子,对她进行劝诫,郭子仪得知事情经过后也劝儿子向公主请罪,然而夫妻二人都不愿认错,就此剧情陷入僵局。

此时,采取行动的主体已由夫妻二人转变为双方的父母,这边是郭子仪将儿子绑到殿上问罪,那边是唐明皇非但不治郭暧的罪,反而给他升了官,并与皇后合力开导二人,最终夫妻和好,问题得到解决。

在这一叙事过程中,叙述者使用了镶嵌式的叙事模式,表面来看,解决公主与驸马之间矛盾的进程是从唐明皇与郭子仪两方面来进行的,实际上这与双线并行的模式还有所差别。

电影将叙述重心放在升平公主这一侧,详细叙述了唐明皇面对公主的无理取闹时的审慎态度。

如公主谎称郭暧“酒醉回宫把我欺”,唐明皇听后,很快意识到驸马并不擅饮酒,公主的说法有值得怀疑之处;在得知驸马掌掴公主的原因之后,他认为女儿行为不当在先,故而也不理睬公主的请求。

其后公主以君臣有别之理企图证明自己的行为在理,唐明皇便语重心长地教导她:“皇儿说话无道理,且听父皇教导你:论起国法儿是君,论家法你是郭家的儿媳,你做媳妇理该去拜寿,不去拜寿少礼仪。”

唐明皇作为一国之君,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的裁决必定是不可违逆的,他既然无意治郭暧的罪,那么郭子仪不论是否有将郭暧绑到皇帝面前问罪,对故事的结局都不构成影响。

不过,郭子仪亲自携儿请罪表明了郭家作为臣子应有的态度,此外,他身为郭暧的父亲,也抱着郭暧“主动”请罪兴许能免去一死,获得改过机会的侥幸态度。

因此,郭氏请罪这一事件就如一条辅助的支线嵌入主干当中,并不影响最终结果,却起着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电影在处理矛盾的过程中,还运用了延宕和空白的艺术手法。

延宕主要是指叙述者并不急于解决故事中的冲突,而是设置某一事件使情势受到干扰或冲突得到暂时的缓和,在延宕的过程中,读者或观众的期待也随之增强。

《金枝玉叶》中,公主起初居高临下的高傲态度除了表现在不愿拜寿这一点上,还表现在她为郭暧设置了一套礼仪:宫门前不挂红灯不许进门,郭暧见到她要行君臣大礼。

唐明皇为调解二人的矛盾,升了郭暧的官职,撤去了这些所谓的君臣之礼,并让公主随驸马前去汾阳王府贺寿。

这于郭暧而言当然是莫大的惊喜,故事的其中一个冲突得到解决,公主与驸马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缓和。

但电影并不急于让郭暧在皇帝与皇后合力劝导的过程中立即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向公主道歉,他对公主动粗的冲突被延宕了。

公主虽听从了父母的劝导,但仍对驸马扇她耳光的事耿耿于怀,她有意与驸马和好,前提是驸马要为自己所做之事道歉。

直到最后五分钟,电影才为观众展现出驸马好声好气向公主认错的场景,至此冲突完满解决,观众的期待得到彻底的满足。

在郭暧向公主低头认错时,电影使用了空白的艺术手法:郭暧在公主耳边低语了一句,公主顿时眉开眼笑,但耳语的内容并未向观众透露出来。

这既收束整个故事线,同时又为观众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观众可以自行填补这一文本空白,从而在观看过程中实现文本的参与。

另外,在公主向唐明皇告状这一片段中也有使用空白的艺术手法,电影并未直白地展现出公主对唐明皇说了些什么,但她很有可能为了表明自己“言之有理”而在已有事实的基础上添油加醋一番。

而《金枝玉叶》当中的各个角色,在人物塑造方面也是有独特的魅力存在。

《金枝玉叶》的人物塑造

结构主义者认为,在各种各样的叙事作品中存在着可以掌握的运行规律,一部作品的分析就像一个句子的语法结构分析一样,他们试图从大量的文本中找出一般规律,抽象出一套足以概括所有叙事作品的叙事结构。

结构主义理论就像自然科学一样,将叙事作品的结构研究变成科学的公式一般,人物作为行动的主体,在作品中被重视的是他的功能而非性格,人物性格在叙事结构的研究中显然被忽视了。

对此,在文艺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学者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人物性格并不是人物行动的附带,恰恰相反,情节的开展是为了展现人物性格。

克莱恩将故事情节分为三类:行动情节、性格情节、思想情节,其中,性格情节着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变化发展。

当我们观看《金枝玉叶》时就会发现,人物性格在其中的表现尤为突出,甚至故事冲突的产生也是由鲜明的人物性格所造成的。

从电影的叙述行为来看,故事开头面对五哥的不解与调侃,郭暧嘴上虽说“君臣有别”“皇家礼节”,但他面上却是眼神闪躲,显得颇为窘迫,显然他所说的都不是真心话,内心也并非真的认可公主的所作所为。

升平公主有些骄纵,她很享受自己高高在上的姿态,在夫为妻纲的时代,郭暧身为她的丈夫,见自己的妻子却要行君臣大礼,他必定是心有不满的。

此时的郭暧虽对公主毕恭毕敬,但冲突的种子却已种下。

及至二人争吵,他内心的不满爆发出来,面对升平公主的挑衅,郭暧非理性的情感占据上风,对公主动了粗,甚至说出“任凭你是金枝玉叶体,打出祸来我头不低”的话来,可见郭暧的少年心性。

故事冲突发展的形势陷入僵局正是因为郭暧与公主两人一个高傲,一个倔强,谁也不认错、服输,才需要借助其他人物的介入来使冲突得到解决。

可以说,在《金枝玉叶》中,故事情节的冲突就是人物性格的冲突。

《金枝玉叶》情节的发展虽然靠着人物性格来推动,但人物的性格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变化发展,唐明皇下令撤去君臣大礼时,升平公主仍坦言“我还要威风威风”。

该作品所呈现的都是性格较为类型化的扁平人物,公主高傲骄纵,驸马易被煽动情绪而又有些执拗,唐明皇是典型的开明君主,皇后是个心慈手软、溺爱女儿的母亲,郭子仪则是爱子心切的父亲。

虽是如此,从文本来看,《金枝玉叶》作为越剧电影,其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仍与传统戏曲有所不同。

传统戏曲中最常见的人物形象塑造方法就是直接塑造法,这一手法基本见于戏曲人物的开场白,当某一人物上场时,在自报家门的内容里往往会告知观众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为观众勾勒出人物形象的大致轮廓。

而《金枝玉叶》考虑到了电影艺术与戏曲舞台艺术的差异,放弃了让故事人物自报家门的做法,而是采用间接塑造法,聚焦于情节中的人物行动,展示人物的一言一行与内心活动。

如在电影接近尾声时,升平公主独自在房中唱道:“我不拜公爹虽有错,他闺中动武也理不端,若要我琴瑟和好夫妻欢,除非他赔笑谢罪跪宫院,”这一唱段唱的是公主的内心独白。

虽然她并未当着父母和郭暧的面表现出来,但对于不拜公爹之事她最终还是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福斯特在提出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的概念时只是从“简单与复杂”的角度去划分人物,并未给出优劣之分,两种人物各有其功用,即使是性格单一的人物,也能塑造得生动有趣。

《金枝玉叶》的这一片段生动地展现了公主从故事开头到结束始终如一的骄傲性格。

总结

《金枝玉叶》整部作品使用顺叙,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安排情节,并采用镶嵌式的叙事模式,使情节紧紧围绕公主不拜寿与驸马扇耳光两个冲突展开,结构紧凑,不生丝毫细枝末节。

该作还使用了延宕和空白的艺术手法,既增强了观众的期待心理,又为观众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9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