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的故事被翻拍成了很多版本,戏剧、电影、电视剧都有涉及。从情节安排上看,各个版本都有略微不同。
以梁祝的相识为例,年越剧版本的梁祝相识是在求学的路上,祝英台身着男儿装,但神情颇为微妙,小心翼翼对梁山伯细细地打量。
但电影版《梁祝》却有所不同:学生们白衣胜雪,端坐在山坡下的空地里由夫子指点琴艺。夫子批评梁山伯“只有琴音,全无神绪”,而山伯却不知情为何物。
夫子滔滔不绝,忽然山路上的一行人银铃般的喧闹声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镜头随着梁山伯的视角移动而移动,梁祝二人目光交汇。电影版的情节设置在原著上进行了改编,却更为精妙细腻。
印象最为深的一幕是十八相送,年的版本情感表达还相对较为含蓄,张力不够,电影版本却是张力十足,在山上两人都假装无事,强作欢颜,又抵制不住缠绵,于是紧张、焦虑都写在了他们的脸上,他们还一直找树叶挡住佛像,佛像的设置也很好的将封建势力与现实的矛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为后来他们的爱情频频受阻作了较好的铺垫。
此外,我还想格外提一下故事的结局——化蝶这一部分的情节设置。戏剧版的结局都梁山伯逝去,祝英台大婚日子逃离花轿,哭倒在山伯墓碑跟前。
然而更值得一提的是电影版的结局,实在是震撼。若说戏剧版带有奇幻甚至带点儿诡异色彩,年的电影《梁祝》更多了一层蕴意。
祝英台在出嫁前一直上不了妆,脸色煞白还流下了血泪,出嫁那天她的妆容十分骇人,不仅是她,父母、轿夫、丫鬟、家里里里外外上上下下都把脸涂了一层很厚的白粉,那脸蛋上还多了腮红,实在是极具讽刺意味,表面粉饰得体体面面,这底下却是一张张被封建势利压迫到无情的面孔。
梁山伯的墓地被劈开的时候雷雨交加,英台微微仰起脸,大雨冲刷着她脸上厚重的粉,一大片乳白色的液体从她脸上狼狈地滑落。脸干净了,终见祝英台那张清秀的面容,她与梁山伯终于能好好地相会了。
然而最后的蝴蝶情节,却是由添置的一位和尚的角色来填充,他是梁山伯的师傅。师傅是祝母曾经扮男儿身在书院喜欢的男人,师傅还似当年憨厚老实的书生,祝母却不再是从前的那个她。大师拿出了英台曾经在家画的两只蝴蝶,施了道法,纸上蝶化作了真实的蝴蝶,翩翩起舞地飞远了。
配乐也是影视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梁山伯与祝英台最出名的还数那曲《梁祝》,小提琴版本的最为动人,整首歌的节奏随着情节发展而起伏,余音绕梁,也是该剧的亮点之一。
“莫说蝴蝶梦,还你此生此世。今世前世,双双飞过万事千生去。”从草桥结拜到双双化蝶,梁祝对于封建的抗争和对于爱情的忠诚坚贞的故事让人不忍卒读却又万般喜爱,好在梁祝终成眷属,让人伤心之余仍保留着对爱情的美好憧憬,我想,这正是梁祝千年来得以流传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