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迷筹建尹桂芳纪念馆

根据绍兴日报的报道:

尹桂芳,越剧“尹派”创始人。在她的老家新昌七星街道,虽然学唱“尹派”的戏迷有不少,但鲜有其纪念品,更没有纪念馆。

大概七八年前,酷爱收藏的新昌中医郑黎明从旧书网、老戏迷手中收集到了多件藏品,他开始筹划建立一座尹桂芳纪念馆。如今,纪念馆开馆在即,通过藏品,将再现“越剧皇帝”的百年芳华。

历经数年的心愿

“这就是尹桂芳,是从我们新昌走出去的‘越剧皇帝’,这是她演出《山河恋》的海报……”8月16日,正在筹建中的尹桂芳纪念馆,迎来了来自新昌七星小学的一批“小戏迷”,纪念馆主人郑黎明在一旁细心解说。

郑黎明是新昌县郑氏中医肝胆科的传承人,同时也是新昌县小有名气的收藏爱好者。

不过,相比普通的收藏者,郑黎明的藏品显得有点“另类”,他喜欢收集冷门物件。

七八年前,郑黎明在网上搜索新昌的文化名人,便注意到了尹桂芳,那个曾被称为“越剧皇帝”的著名越剧演员。

郑黎明说:“我们小时候常听的《何文秀·桑园访妻》《沙漠王子·算命》等都是‘尹派’有名的唱段。”郑黎明说,虽然在整个戏曲界,“尹派”的影响非常大,但在新昌,本地人对于尹桂芳的了解并不算多。几年前,郑黎明特地找到了尹桂芳出生的小村子,现在的七星街道磕下村,却只在村里的乡子庙中发现了几张尹桂芳像素一般的老照片。“我走近仔细看了一下,多数是从网上下载打印的。”郑黎明说,人们很难探寻到尹桂芳在新昌的痕迹,尹桂芳这个名字也仿佛成了某种遥远的记忆,这是十分遗憾的事情。

“建尹桂芳纪念馆!”那些失眠的夜晚,郑黎明无数次默念着自己许下的心愿。

收集到多件藏品

有了目标,郑黎明开始缓步实施。在收藏领域颇有经验的郑黎明决定从最为方便的网络渠道下手,成功在某旧书网站上找到了他的第一份藏品——一本尹桂芳民国时期的影集《芳华剧刊》,其中包含了尹桂芳公开的所有演出照片和生活照。

“名人收藏,关键是要了解人物的生活轨迹。好在现在网络发达,搜索起来非常方便,无非就是多花点时间和精力。”郑黎明说。

翻开历史,郑黎明了解到尹桂芳年出生在新昌县城以西一个叫做小龙潭的小村子,10岁去嵊州学越剧,出科后先在宁波、绍兴、杭州等地登台演出,年在上海创建芳华越剧团,年随越剧团去了福建。抗战时期,她捐过飞机。新中国成立后,福建没有越剧,她又响应号召,主动将芳华越剧团迁往了福建,在当地普及越剧文化。

郑黎明的收藏便沿着尹桂芳走过的城市展开,寻找老上海的旧海报、旧报纸、老杂志。

在不断搜寻的过程中,郑黎明还结识了一位福建的“老戏迷”林辉,他手中有不少尹桂芳的老照片、老剧本,一来二去两人成了好友。听说郑黎明来自尹桂芳的家乡,并打算创建尹桂芳纪念馆,林辉非常支持,同意将不止一件的同类藏品转让给郑黎明。在林辉的帮助下,筹建所需的藏品又增加了百余件,藏品规模进一步扩大。

7年时间,在郑黎明的不断努力下,从全国各地“淘”到了多件藏品,其中包括尹桂芳的信札、演出海报、老照片,40多份有其报道的报纸杂志,以及众多黑胶唱片、卡带等。

年,正是尹桂芳百岁诞辰。当年12月27日至28日,福建芳华越剧院来到新昌,为山城戏迷带来纪念尹桂芳百年诞辰专场演出。

尹桂芳和她的尹派艺术终于“回家”。郑黎明说,百年后“芳华”的“回归”对他触动太深了,也就在那一刻,他决定要加快筹建尹桂芳纪念馆。

推动新昌越剧文化发展

不久前,尹桂芳纪念馆(筹)布展完毕,郑黎明还特地去外地订制了一座尹桂芳半身铜像,铜像就放在纪念馆入口最显眼的位置。

听说郑黎明在收集尹桂芳的物件,渐渐地有好多人慕名而来。

郑黎明表示,许多人都知道尹桂芳在越剧上的卓越成就,却很少有人知道她来自新昌。

“建立尹桂芳纪念馆,为的就是让更多人了解这位越剧名家,进而了解新昌的越剧文化。此外吸引更多越剧‘尹派’的传人和戏迷来到新昌寻根,振兴新昌越剧文化。”郑黎明说。

郑黎明介绍,尹桂芳作为一位越剧女小生,扮相俊美大气、格调清丽脱俗、表演细腻潇洒、唱腔委婉深沉。淡出舞台后,尹桂芳又培养了比如茅威涛、赵志刚、萧雅、王君安、蔡浙飞、陈丽宇、张琳等众多荣获中国戏曲梅花奖的尹派弟子。可以说,尹桂芳的艺术道路也是越剧发祥、发展、兴盛的历史缩影。

提及以尹桂芳为代表的越剧文化在新昌如何进一步的发展时,郑黎明提出了“越剧+民宿”的设想。

“如果大家获悉在尹桂芳的老家,有这么一座纪念馆,相信不少喜欢‘尹派’的戏迷会抱着‘朝圣’一般的心愿来这边走走看看,顺便也可以看看尹桂芳家乡的变化和发展。”郑黎明表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3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