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种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小戏。小戏是相对于元杂剧、南戏、昆曲、京剧、越剧等大戏而言的,产生于大戏之前。南北朝至唐代流行的“踏摇娘”、“参军戏”等,就是早期的民间小戏。
《中国民间小剧种抢救与研究》宣传海报
晋南洪洞县英山舜帝庙宋仁宗天圣七年()一通碑刻的碑趺上,至今尚存线刻“踏摇”式乐舞小戏的表演场面。在晋中宁武县定河村台骀庙前,屹立一通金泰和八年()题为《汾川昌宁公家庙记》的碑刻,碑中也有祭神时“乐舞戏妓拜于堂下”的记载。
宋金时期民间小戏的活跃情形,由此可见一斑。唐宋小戏的繁荣,与宋金以后杂剧、南戏等大戏的发生是有关联的。
流传至今的小戏大多产生于明中叶至清末民初,是我国科技、生产力和知识水平都低于当时世界发达国家时的产物。
其基本特征就是“小”:题材格局小,演出规模小,乐器、戏服、道具都很简陋;角色也很少,主要有小生、小旦、小丑,或只有小生和小旦,称作“三小戏”或“二小戏”;专业戏班不多,多是些农闲时集中起来,排练、演出,演毕分钱即散的临时团体,其中撂地为场或草台、席棚演出者居多,很难登上戏院、茶楼,大庙舞台,故其戏价也很少。
小戏虽然粗陋、浅俗,却多以普通村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