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骨的江南不止苏州,有骨的江南当看绍兴。
——木心
图/绍兴
从上海虹桥出发,一个小时又一刻钟的高铁时长,途径嘉兴(嘉善、桐乡、海宁)——杭州,便抵达了拥有年建城史的绍兴。
在还不太懂得人情世故的年岁,对绍兴的初印象来源于课本里,勾勒出鲁迅笔下满嘴“之乎者也”可怜可叹的孔乙己;咂摸着黄酒和茴香豆的味道;想象着鲁迅的百草园里是否真的有美女蛇······这座城市因为鲁迅而有了不一样的风骨。
作为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其实渊源颇深,其古称越州,一直是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作为春秋时期越国的发源地,几千年来一直是吴越地区的中心地带,历经千年朝代变迁,这片土地曾以越州、会稽郡命名,最终在南宋时期,升越州为绍兴府。
以名士之名
船方尖履小
士比鲫鱼多
漫步绍兴,尤其是越城区,总会不经意间闯入百年老街,在街角与各种名人故居不期而遇。王羲之、陆游、鲁迅、秋瑾,伴着朗朗上口的诗句与从小耳熟能详的典故迎面向你走来。
阳明心学是中国儒释道等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流传深远,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而王守仁(阳明心学的创始人)思想成熟之地与埋骨之乡就在绍兴越城区。
心怀敬仰去故居转一转,走过这些名士的居住地,定会对从小就会背诵的“知行合一”“致良知”有更深的感悟;
这里也是书圣王羲之的故乡,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就作于兰亭居,“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尽管时隔久远,但魏晋名士镌刻下的基因却静水流深,在城脉深处塑造着绍兴这座城的风骨。
这些人文资源丰富多彩、在绍兴城内分布均匀,撑起了一个全域人文旅游目的地。大禹、勾践、王阳明、王羲之,这些都是在中国历史上有遗迹、有遗存、有著述、可以考据的人文资源,都长于绍兴。明代袁宏道说:“闻说山阴县,今来始一过,船方尖履小,士比鲫鱼多。”
他说绍兴的名人比过江之鲫还多,这是绍兴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资源。
以民俗之名
一柔一刚
戏剧之乡
绍兴建城多年,历史绵长,幅员辽阔,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现今仍能较为清晰地传承着往日风情,方言土语、物产服饰、茶馆酒肆、舟船交通、社戏赛会、四时八节、婚丧礼俗等等,以酒俗、社戏、“三乌”等最具代表性。
同样的,绍兴作为“戏剧之乡”,孕育了越剧和绍剧,一柔一刚,犹如一阴一阳,构成了当地特有的越乡文化。
越剧一直以来代表着柔性,而绍剧则代表着刚性,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有越剧——《红楼梦》、绍剧——《三打白骨精》。
有书记载越人生活于水网纵横,湖泊星罗棋布,地多林莽尚未开发的地方,故剧种风格比较刚烈,所以在本地传承的很好,而柔和一点的越剧则发迹于上海杭州等地。
图/绍兴鲁镇社戏
而绍兴的方言亦不同于一般吴侬软语,当地人总结有两个特点,一是硬、二是响。硬,是指绍兴话的用词和发音方式,不同于一般吴越地区的软糯,不温和、不委婉。这自是跟绍兴的名士文化、黄酒文化分不开的。
以东方古酒之名
乡愁不是一种经济学
而是一种美学
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黄酒也是绍兴深深的文化印记和文化符号,南北朝时,绍兴老(黄)酒已成为贡品,深受全民喜爱。
穿梭于错落有致的枕水人家,仓桥直街里售卖的各式各样的黄酒比比皆是,甚至还有黄酒奶茶、黄酒棒冰。这是一座萦绕着酒香的城市,还未喝上一口,已经让人有了微醺的醉意。
图/绍兴黄酒博物馆藏酒
绍兴的美食,仅陆游诗词中的出现的绍兴菜就有排骨、蒸鸡与螃蟹、蒸豚与剪韭、鳜鱼与莲藕、烤野兔、麻鸭与炖鲈、雕胡、红酥手、腊鹅与烤鹅;
更遑论作为中国“四大美人之首”西施的故乡,有一系列西施IP美食:西施舌、施手、西施藕西施鱼、西施豆腐、西施虾仁、西施银芽·······
有了众多文人雅士的加持,绍兴的饮食都变得浪漫风雅起来,呷上一口女儿红,你会突然顿悟文学大师王鼎钧的那句“乡愁不是一种经济学,而是一种美学”,乡愁就在鲁迅祖居百草园里那一丛青草香里、在一壶温热的花雕里,在一口绍兴独有的臭豆腐里。
图/百草园
如果看惯了姑苏的园林小巷、金陵的秦淮烟水、临安的西湖胜景,那么就来绍兴吧,枕水人家处处填平你的几丝愁绪,一瓶女儿红下肚,名士故居总能燃起心中来自东方基因的文人墨客豪情,沿着仓桥直街青石板路,一路俯拾城市记忆,感受绍兴的温度与风骨,尽管时隔久远,但尊重、感怀也在时间中深远绵长。
知遇绍兴/
感受这座全域人文旅游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