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耳听春水,环佩响叮咚纪念越剧艺术大

北京哪个医院白癜风好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年2月19日,越剧艺术大师袁雪芬去世,享年89岁。光阴荏苒,今年3月26日正是她的百年诞辰。关于大师的价值,著名戏剧理论家刘厚生早在11年前就说:“袁雪芬不仅属于中国的戏曲界、戏剧界,她还是一个文化的巨人。”的确,优秀的才华、精湛的技艺、杰出的创造自不待言,袁雪芬的艺术思想、改革精神及其成果,“在当代戏剧界找不到第二人”。这就是大师超越了技艺、升华到文化层面的地方。

越剧诞生至今,也只有一百年出头。其最初时,只是故事简单、唱腔单调、舞美全无的小戏,名为“小歌班”,由于伴奏乐器仅为一只皮鼓、一副尺板,鼓板相击发出“的笃”声,因而又名“的笃班”。从嵊县进入上海后,“小歌班”或“的笃班”很快由男班变成了女班,逐渐打开了上海演艺市场,遂名“越剧”。业界认为,若把“女子越剧”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并分别推出两个代表人物的话,那么前推姚水娟,后为袁雪芬。

袁雪芬于上世纪30年代初出道,先在杭州等地演出,年来到上海,与“闪电小生”马樟花合演《梁祝哀史》,被誉为越剧“新后”。然而马樟花于年不幸去世,袁雪芬痛失搭档,一度回乡。当她再次应邀来沪时,已打定了建设“新越剧”的主意。当年的越剧,经过以姚水娟为首的艺人们的改良,已是面貌一新,如鲜花初绽般倾倒了上海的观众,却也同时存在一味模仿京剧、电影和文明戏所导致的剧目雷同、表演单调的现象。“越剧不像越剧”,使袁雪芬看到了繁荣背后的危机和艺术革新的必要。

袁雪芬的表演艺术同样受话剧和电影的影响,她还十分喜爱昆曲,个性彰显的表演、严谨规范的剧本、优雅曼妙的唱做都令她着迷,却并不甘于照搬模仿,而是琢磨如何加以活用之、化用之,直至完全成为越剧艺术内在的拥有。当年越剧艺人演戏,在表现角色遭极大打击时,总先大喊“啊呀”,后扮“斗鸡眼”作昏厥状。袁雪芬觉得这种演法无法打动观众,因此在《断肠人》一剧中采用了电影《居里夫人》中洋演员的表演方法——先是默默无语,然后移动视线,当视线落在木鱼上时才放声痛哭。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越剧艺人向话剧和昆曲学习良多。袁雪芬常说越剧有两个“奶娘”,一是话剧,一是昆曲。从话剧中,越剧吸收了刻画人物、表达思想的现实主义表现方式;从昆剧中,越剧吸收了造型精致、唱腔高雅的唯美主义演绎手法。

早期的越剧是没有剧本的,艺人演出前依靠“说戏先生”为其讲解、安排,上台之后全靠自己发挥。袁雪芬觉得这样很难保证质量的稳定,必须改革,于是将自己的大部分包银用来聘请编剧和导演,成了越剧界第一个彻底取消“幕表制”的人。她对编剧有明确要求——写新戏力求雅俗共赏,改老戏尽量去粗取精,努力提高越剧的格调与品位。她对演员也有明确要求——一个戏在排演阶段,所有演员都可对剧本提意见、作修改;一旦上台则须按剧本规定的内容精确到位地表演,从而杜绝了演员因临时想词而不免产生的仓促和粗糙。同时,袁雪芬在化妆、舞美、灯光等方面也作了大量创造性变革,如首次在越剧舞台上采用聚光灯,既增加了亮度又突出了重点区域;灯罩上蒙以彩纸,配合音乐营造出如梦似幻的氛围……

就这样,袁雪芬把话剧、电影等艺术样式的优质元素提炼出来,加以吸收消化,融入到越剧的编、导、音乐、舞美等各方面,完成了越剧的全方位改革,综合性地提升了越剧的艺术能力和文化品位。在袁雪芬和她的“雪声剧团”引领下,其他越剧名角和剧团纷纷聘请编导、改革舞美,投入了构建“新越剧”的行列。

戏曲重唱,唱重运腔。越剧的唱腔最早源于嵊县民歌、小调和佛曲,又吸收了杭州、湖州的“湖调”以及绍兴大班的曲调,形成了最早的唱腔体系。进上海后,艺人们模仿京剧戏班,配上锣鼓丝弦,产生了适合女声演唱的“四工调”。

年11月,袁雪芬演出《香妃》,当演到人物惊见丈夫之死时,袁雪芬唱道:“我那苦命的夫呀!”音调脱离了“四工调”的范围。琴师周宝财也调整了琴弦,使用“亮弦”并以碎弓奏出。唱的哀怨凄楚,奏的深沉低回,更有许多观众跟着“香妃”悲泣流泪。这个定弦在工尺谱中称作“合尺”,袁雪芬的新腔“尺调”由此得名。

“尺调”系从“四工调”发展而来,适用于高中低各个音域,演员可根据自身嗓音灵活运用,也可在各种板式间变化速度节奏。此调不久流行,逐渐成为新的越剧主腔。袁雪芬在此后的演出中,大多以尺调为基调,创造了众多名段。对于戏曲剧种来说,一个新腔的出现,其意义是极为深远的。在“尺调”上建立起来的“袁派”唱腔,旋律淳朴,感情深沉,委婉缠绵,韵味醇厚,不仅在越剧表演艺术上独标高格,更对越剧流派的丰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戚雅仙的“戚派”、张云霞的“张派”、金采风的“金派”、吕瑞英的“吕派”等,均由“袁派”脱化发展而来。作曲家刘如曾评“尺调”的价值为“一个调发展了一个剧种”,诚如所言。

越剧擅长演绎古代题材、爱情题材,尤对“落难公子贵小姐,私定终身后花园”之类的才子佳人戏最拿手,观众也最爱看。袁雪芬认为这既是越剧的优势,也是越剧的劣势——题材狭窄,情节雷同,表演缺乏突破,不利于剧种长远发展,必须尝试突破。

年3月,袁雪芬读了鲁迅小说《祝福》,出于对祥林嫂的极大同情心,出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出于突破越剧题材的渴望,她下决心将小说《祝福》改编为越剧《祥林嫂》。

没了拿手的爱情,没了擅长的水袖,越剧还能吸引观众吗?袁雪芬自信地认为,越剧的传统剧目中也有不少表现女子受苦的戏,相信观众对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一定会予以同情。更重要的是,反映现实生活同样是越剧的责任,“演祥林嫂,是为了让现实生活中的妇女不再重演祥林嫂的命运。”

《祥林嫂》于同年5月试演。袁雪芬饰演祥林嫂,从青年演到老年,从花旦唱到老旦。口语化的念白、生活化的动作,突破了许多传统表演程式,呈现出强大的思想和艺术感人里,震撼了大量的观众。《时事新报》副刊头条的一篇报道称:“《祥林嫂》应该不仅是雪声剧团,而且是整个越剧界的一座纪程碑。”

袁雪芬并不满足于此。她认为祥林嫂这个角色,值得自己“花毕生精力去塑造”。果然,在此后的四十年里,她对《祥林嫂》做了4次大幅度的修改加工,使其既成为越剧改革的里程碑式剧目,又成为了越剧的经典保留剧目。

袁雪芬的一生,是为越剧不懈提高艺术水准、不断提升文化品味而奋斗的一生。新中国成立后,袁雪芬先后担任上海越剧院院长、名誉院长,不但继续发展女子越剧,而且支持“男女合演”,进一步丰富了越剧的题材领域和表现能力;积极开展精品剧目建设,使《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祥林嫂》四大经典得以巩固并发扬光大;努力推动越剧学术建构,发起并主持了《越剧舞台美》《越剧艺术论》的编纂工作,使越剧终于有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广泛开展社会活动,积极参政议政,为越剧而鼓、为戏曲而呼,同时笔耕不辍,几十年撰文上百篇,内容涉及艺术、人生、社会、文化建设……

袁雪芬为人正直,“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唱戏”是她奉行一生的座右铭。年由谢晋执导的影片《舞台姐妹》,主人公竺春花的人物原型就是袁雪芬,片中同样用了“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唱戏”这句名言。

年,已退居二线的袁雪芬担任了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评委会主任。这是一个立足上海、面向全国的戏剧艺术平台。在任评委会主任的十几年里,袁雪芬一面广泛邀请各路剧种、剧团的演员踊跃参评,提高奖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一面严格维护奖项的权威性和纯洁性,要求所有评委“请客勿到,送礼勿要”,以“三公”原则和“冰清玉洁”的良好形象,赢得了业界的良好口碑,推动了上海及全国戏剧事业的繁荣健康发展。

诚如刘厚生所言,袁雪芬是为越剧而生的,是为戏剧而生的,更是为生生不息、传承创造的中华文化而生的。她生于春天、逝于春天,消逝之时,雪化成水,叮咚有声。笔者曾在她逝世那一年,填词悼念;如今当她诞辰百年,再度吟唱,以表怀念——

剡水出伶女,的笃趁乌篷。小歌难唱还唱,只为此情钟。遍走繁华洋场,忍看凋零姊妹,电闪逝无踪。半掩英台泪,新后正当红。

香妃恨,山河恋,尺腔宗。幕开新纪,抬手擎杖问苍穹。心胜男儿刚烈,人比雪花清白,见说已消融。侧耳听春水,环佩响叮咚。

——调寄水调歌头(友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3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