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19日上午,济南长清区崮山镇一带,中国邮政航空的一架飞机失事。还有两个月就满35岁的徐志摩和飞机上的两位机师罹难。
得知噩耗,两位女性最悲痛:徐志摩的前妻张幼仪,现任妻子陆小曼。面对徐志摩的意外早去,三位女性的心态各不相同。那个时代的广播电台,报纸和电话,一点都不落后,信息很容易直达相关人士那里。
(徐志摩与张幼仪)1第一任妻子张幼仪不是土包子
出身名门望族的张幼仪是一位贤淑女子。江苏省宝山县人(现上海宝山区),年奉父母之命与徐志摩结婚。志摩比张幼仪大3岁。12岁时,她就到苏州,在江苏都督程德全创办的“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读书。在此受到了先进教育。但三年后,尚未结业的张幼仪就被接回家与浙江海宁人徐志摩成亲。
婚后第二年,徐志摩19岁,此时张幼仪16岁,张幼仪两个月身孕时,已经结婚近1年,徐到北京大学预科读书。这期间,小两口是离多聚少。张不愧为大家闺秀,知书达理,孝敬公婆,掌财理家。徐家开办有电灯厂·蚕丝厂·布厂·徐裕丰酱园·裕通钱庄等,十分富有。张幼仪帮助公公理财,后来全面经营管理。大人的眼中的婚姻,门当户对,现实主义,就够了。
年,关键的一年。此时,徐志摩是23岁,10月,徐志摩从美国到英国,初识16岁的林徽因。冬天,张幼仪到伦敦,夫妻二人团聚。这是两个女性的交集,只是互相知道彼此而已。
多年来99%的人听到的感人“故事“开始了:
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相比林徽因,是大哥哥辈的人物,更是有无穷的魅力。像任何人的恋爱阶段一样,从初识,加快见面频次,徐志摩与林徽因进入轰轰烈烈的热恋。此时,正是张幼仪发现怀孕二胎的时间。徐志摩与张幼仪的第二个儿子是年2月下旬出生在德国柏林,也就是说年冬-年春,当张幼仪的腹部开始隆起时,正是徐志摩与林徽因的狂热时期,甚至俩人还发生了亲密关系。难道应了坊间一句话:妻子怀孕日,丈夫偷情时?
假的,以上全是假的,可是有女人说:我不管事实真假,我的感动是真的。
事实,在伦敦的人,徐志摩和张幼仪的蜗居处,离求学的剑桥大学,还有公里,那时的交通状况和徐的求学状况,根本无暇顾及林徽因,此时的林徽因再怎么早熟,也是16岁的孩子,还是被父亲严加管教的时期,只不过父亲想带她见识一下世界。
事实很简单:一个青春期的孩子遇到中国人(老乡),青涩的情愫,只是对徐志摩有基本的好感而已,在大人们(林徽因还没发育完毕)有目的的见面中,他们见过不到3次面。徐志摩的印象:只是觉得这妞儿孩子很纯很美而已,大家闺秀而已。就跟在美术馆看的艺术写真集一样,不可能精虫上脑。
那个时代,在英国读书的中国人不少,男男女女都有,好像全伦敦都围着两个才子佳人转悠了?
还有的继续演绎:一个丈夫与父亲经验都走过来的徐志摩,多次猛烈攻势,林徽因防线决堤,让人变得强硬:标明自己不是感情随意的女子,要求徐志摩在两个女性之间作出抉择。哈哈哈。当任何爱情达到身心交融状态之后,排他性和革命性才真正到来。和那个时代的所有男性新青年一样,堂堂正正抛弃发妻,当时不仅是伟大的革命行动,而且追求爱情自由获新生。
这一切,说得好像那时的他们就是为了在英国演绎浪漫、不干正事儿的纨绔子弟,那时徐志摩确实一门心思读书,家有贤妻等待,根本顾不上别的。
事实很简单:年3月,徐志摩在两个朋友吴德生、金岳霖的见证下,与张幼仪生下二胎后,在德国宣布离婚。此时是张幼仪生下二胎一个月。他们的七年之痒。对徐志摩来说,与这个婚龄的大多数男人一样,自由和家庭之间,差别不大,选择更困难,只是那个时代,没有法律意义上的结婚证,更没有一夫一妻制的禁锢:合则搭帮过日子,不合则散开来。
人在很大的视野里,观念和角度均发生变化。不仅徐志摩成长,才明白自己的婚姻对象并非自己的真爱,张幼仪也在变化,只会更独立更自由,想进修学习,不依赖他人,那个年头,还没有节育概念也没有技术。
(张幼仪后来懂德语,经商,很出色)2,林徽因只是对徐志摩有好感而已
一个不争的事实:徐志摩此后无论在回国的轮船上,还是在学习疲惫之时,与同辈朋友们写信写诗,与长辈们写信探讨。那时,不要低估了各国邮政的发达,更要充分估计:一天写发几封信,是文人们彼此交流和成长的最好方式。即使到年之前,上大学的一代人,入学第一年甚至四年来,每天不都是在写信和看书中度过的嘛
哼,没错,徐志摩偶尔给林徽因和金徽因们一厢情愿写诗,互相说说近况,都再正常不过了。大概,徐志摩对林有爱的情愫,作为YY的对象,也没啥,只是,林的心智再成熟,感情再丰富,也没到爱上徐的地步。俩人,在彼此的时空里,还有一大堆事,读书,学习,考试,还得玩儿呢。
可想,年,双子座的林徽因年6月10日出生,刚刚18岁。她在北京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留下不少照片,沉浸在梁家准媳妇的归属感中。当年梁思成事故住院,林经常过去看他,未来的婆婆一定是认可才有下文的。
没错,徐志摩单身一年后的年3月(他头年10月离开英国)就回到北京挣钱生活----那个年头,即使富裕的家庭,也以花父母的钱为耻----在北京大学英文系任教,当时的教职工资相当于普通工人的数倍。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是民国时期学者和商人最好的写照。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就以儿子为名,组织朋友帮衬自己的公子,以各种名义聚餐会。十年前,徐志摩的老师梁启超,也是徐申如延请结交的,徐志摩一文,蔡锷一武,是梁启超比较得意的学生。那个年头,没有现代意义的中小学,请老师拜老师,没有家庭的财力和人脉,都是胡扯。
(左边是梁思成母亲,很认可俩人)大半年时间,工作和生活安顿好以后,徐志摩就经常组织聚会,无非是吃喝吃喝,一帮从欧美回来的同学和朋友的一个发展平台,到年下半年,得到蔡元培和梁启超邀请诺贝尔奖大诗人泰戈尔要来北京的消息,徐志摩逐渐清晰,起码觉得这种平台很充实,很有成就感。将这种俱乐部性质的聚会定为“新月社”,是年的事情了。(得名于泰戈尔的诗集)
在欢迎慢慢发展成为有固定社址的俱乐部,这已经是第三年的事情了。自编戏,自演剧,找些理由。根据泰戈尔《新月集》所取的名字,也是在泰戈尔走后一年间。
泰戈尔年春天的访华,是当时中国文化界的盛事儿,策划者蔡元培和梁启超等是主角儿,徐志摩作为翻译与晚辈儿,只能是配角,无论对策划者还是泰戈尔,只能算是毛头小伙子。大家为泰氏的生日排演了话剧《齐德拉》----陆小曼在礼堂负责分发话剧说明册,林徽因演公主齐德拉,徐志摩演爱神,林徽因父亲林长民演春神,梁思成担任舞台设计。
此后一个月,梁思成和林徽因赴美读书,直到年订婚,年结婚。也就说,大家看到的众人与泰戈尔的合影,无不是徐志摩和林徽因再大家的背景下,谁能找出就两人在一起的照片呢。
年泰戈尔的访华,是蔡元培和梁启超邀请的,不用说,徐志摩是梁的学生,林徽因是梁启超的准儿媳----也只不过大人比较钟意而已,那时不可能为孩子们拿主意。
(当时北京的报纸,掀起泰戈尔热)3,初恋时不懂爱情,懂了爱情之后会浪漫加现实
年轻男人的感情真空期是很短的。目前公开的信息是,年,陆小曼的爱人王庚也是梁启超的学生,同门师兄弟,来往与熟悉起来。徐志摩的到来,惊醒了结婚两年的陆小曼,沉寂的生活变得多彩。徐志摩成了王家的常客他出入王家不需要理由。年出生的陆小曼,不到22岁,无论情与性,都懵懂无知。
毫无戒心的王庚总是在批改公文或公务缠身,27岁的徐志摩也是单身状态,其聚会邀请陆小曼也是情理之中,而且两人都懂英语,都爱好戏剧,还一起出演《春香闹学》,徐志摩接待泰戈尔前后,也是梁思成和林徽因赴美前后,徐和陆逐渐心心相印,彼此的时空不再无聊,比较符合常理。
别忘了,那时的北京,公共交通十分有限,起码不像我们今天的便捷和多样。年3月徐志摩从北京大学辞职后,春天3--5月与陆小曼到欧洲旅游,陆小曼与丈夫王庚离婚。年10月与徐志摩结婚。
应该说,年的欧洲游,才意味俩人恋爱的开始,此前充其量是试探和心理的刺激---写信。无论现代心理学说的荷尔蒙滋滋分泌的时间只有18个月,还是俩人的交往的关键点来看,--是徐志摩最为快乐的两年。
年10月(农历九月九日),新婚后的陆小曼依公公之命随徐志摩离开北京南下,此时几个原因:徐父非常希望俩人到上海生活,离家近。徐志摩又被聘为上海光华大学的教授,陆小曼想从事她的爱好---画画,刘海粟等西方画的阵地在上海圈子。
4,多少浪漫,多少现实
现实沉重,写出来轻松。临死前的几年,徐志摩生活得非常狼狈。交际花出身的陆小曼挥霍无度,徐志摩只得应老友胡适之邀兼教于北大,挣些外快以贴补夫人的花销。为了省钱,他托朋友搞到了一张邮政飞机的免票,常在上海·南京·北京飞来飞去。
没有看错,当时南京的中央大学,北京的大学,上海的,都有兼职,加上那个时代的学潮,日本侵华等世事变化,到年2月,徐志摩的主职是北京大学英文系,应该说是工资相当于白领之上的金领,一方面是挣钱在北京,一方面是家在上海,哪个为重,徐志摩的心里有没有答案?
年11月19日这天,徐志摩在北京本来是没有课的,此晚林徽因要在北京协和礼堂为外国使节演讲中国的建筑艺术,徐志摩非要去捧场不可,这才登上了南京飞往北京的济南号邮政飞机。建筑艺术听完,今后几天再上课,往往是多目标的。
飞机遇雾,失事身亡。
对徐志摩影响甚大的是陆小曼,因为徐来说最后的5年,是陆小曼用爱情与亲情“控制”的五年,也是徐志摩29岁--34岁,逐渐体会人生滋味的5年。
郁达夫说:“忠厚柔艳如小曼,热情诚挚若志摩,遇合在一道,自然要发放火花,烧成一片,哪里还顾得纲常伦教?更哪里还顾得宗法家风?当这事情正在北京的交际社会里成为话柄的时候,我就更是佩服志摩的纯真与小曼的勇敢。”
有记载说,新婚后有一段时间徐志摩每天一大早要到花市上去买一朵鲜花,献到他心爱的妻子的床前。陆小曼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徐志摩便雇来厨师、车夫和女佣;陆小曼要到戏院演越剧,徐志摩非但陪同前往,兴致来了还粉墨登场,和夫人同唱一台戏;陆小曼长期生活无度和不加节制,造成“心口疼”。
陆小曼的挥霍无度,自然是徐志摩入不敷出,尤其是因为他离婚再娶,触怒父亲,没了后援,徐志摩渐渐体味到操持的艰难。他拼命的创作,教书,兼着几个大学的课仍然无法补足家用,甚至靠借贷度日。
面对徐志摩的意外早歾,三位女性的心态各不相同。林徽因是“憾”·张幼仪是“怨”·陆小曼是“悔”。
(;两位建筑史学家)5,不要当真,可以长吁短叹
不同的事实,背景不一样,自然就得出不同的结论,比如,当时前往济南处理善后的为什么有梁思成,难道是为了林徽因?其实,徐志摩的老师是梁启超,梁思成和徐能不熟悉吗,就是作为同龄人,他不去谁去呢?
根据后人披露的信息,改革开放之后,已经去世19年的陆小曼,其侄子向徐志摩和张幼仪的儿子,写信要求,说:遵照陆小曼遗留的嘱托,希望能有机会将两人合葬在一起,得的答复是“她不配”。其中最重要的理由是三个:一是徐志摩父亲根本就不承认这个二婚的媳妇,二是徐志摩登机前,俩人争吵打架,徐的眼镜都被打掉,三是徐志摩死后陆小曼的表现并没有消停,还与他人如何如何。特别是还提到:要是徐志摩不死,也与陆小曼长不了。
应该说,事实真相与苦辣酸甜,其中只有徐志摩和陆小曼最清楚,其他的人,林徽因和梁思成、张幼仪、陆小曼后来的朋友这些都是第三方,只能是外围,至于其他的传记,后人的演义,无疑都是合理的想象,只是有限的骨头上不断的附加肉而已。
如果根据心理学和当时的经济分析,比较明确的是,陆小曼是那个时代的“野蛮女友”,是徐志摩真实的以结婚为目的恋爱对象,这种刺激与征服,恰恰实现了徐志摩男性的获得感。而在林徽因处,徐志摩只是一厢情愿,在张幼仪处还懵懂无知。-----25岁,人才能达到心智的成熟。之所以陆小曼那样的“折磨”他,而徐志摩心甘情愿,一方面他能体会那种被控制的受虐快感,另一方面也向父母亲证明他真正的独立和长大,能经营好自己的家庭。
这些只能供人继续演绎:如果徐志摩没死,在两个人因经济和忙碌开始争吵不断,在他奔波忙碌之余有新的女子接近和投入,不用说七年之痒,何况他们还没有孩子作为维系,相信都有“梦工厂”的读者们,大部分不看好他们。
这也换来一个真实的话题:人生的不圆满和爱情的不圆满,恰恰是文学的两个永恒主题。倘若,徐志摩和陆小曼过上来平常的日子,他和那个时代的各种程度不一的名人一样,断然掀不起到今天不止的评说,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间四月天”。
事实上,林徽因没有故事。后来的日子,还经常穷困潦倒,在年以后,像那个年代的学者一样,在当时的“风浪”中和普通知识分子一样,艰难的活着,远非年轻时那么美好---这种美好,是我们通过他们三个的浪漫YY出来的而已,与她无关。至于还有一个哲学家金岳霖为林徽因终身
不嫁的说法,都是扯淡。
总之,看着玩吧,从他人看到自己,从他人的回肠荡气,来审视自己的平凡和价值----这大概是所有文学和历史的真谛----本来大家都很平凡。
(陆小曼不坏,俩人只是不太搭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