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部分人的印象里,春节联欢晚会是八十年代开始的,但实际上,新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联欢晚会是在年举办,赵丹、白杨、郭兰英、梅兰芳等众多艺术家精彩献艺,用心的编排,精致的节目,在那个年代用胶片记录了下来,成为一段不可超越的经典。
年的这场《春节大联欢》是由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所录制,以电影纪录片的形式去放映。而在当时,年是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那一年,兰新铁路的大桥建成通车,新疆的克拉玛依油田开始喷油,也是新中国第一个被发现的大油田,而且粮食的丰收情况特别好,创下了丰收记录,可谓是皆大欢喜。
于是这一年,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办,加上中央新闻制片厂,邀请了各界顶尖人士,来录制这部《春节大联欢》。
群英荟萃
据说在当时,电视在中国还没有完全普及,所以各位被邀请来的艺术家们先是在摄影棚录制,后期再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录音,在家家户户的“话匣子”里,大家都听到了这场春节联欢的声音。
那时的主持人被称为“报告员”,女报告员叫做安琪,男报告员是当时正当红的演员郭振清,他出演的《平原游击队》在当时非常流行。
问到为什么选郭振清担任此职时,郭振清的孙子郭晓说,爷爷是天津人,能说爱唱,再加上刚出演完《平原游击队》,拥有最正能量的形象。那么郭振清担任报告员,想必也是最佳人选。
除了台上的演员,台下的嘉宾们也在整个联欢中占有一席之地,例如这次,第一场春节联欢,请到了著名作家、表演艺术家、科学家、战斗英雄,还有劳动模范和工商各界人士,其盛大的场面和阵容,可以用“冠盖如云”、“高朋满座”来形容。
老舍和巴金先生坐在台下,郭兰英为大家献唱刘胡兰的插曲,那时的郭兰英27岁,她四岁入戏班,还不到二十岁时已经闻名于大江南北,“大腕儿”这词也是当之无愧。
飒爽英姿
年,对军人来说,也是具有不同意义的一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了第一次授衔,这也代表八一起义时诞生的这支军队开始正规化。
当这群战斗英雄们出现在联欢上时,现场立即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掌声。
现场到的嘉宾是具有一等功的功臣:宋宗周、孔祥意、柏文品、张义山,在解放军向浙江东南海域国民党占领的一江山岛开始进攻,也是我国首次空、海、陆军一起战斗、国共之间最后一次面对面的作战。
后来,这场战役被拍成了电影,而出演电影男主角的郭允泰,也来到了现场。戏里戏外的人民英雄们齐聚一堂,共度春晚。
余音绕梁
越剧的名演员们:袁雪芬、徐玉兰、范瑞娟吕瑞英、王文娟,给大家带来越剧《春香传》。这是徐玉兰和王文娟去援朝慰问演出时,被打动的一个故事。
《春香传》在朝鲜家喻户晓,相当于中国之于《红楼梦》,两位艺术家把这段故事改编为越剧,带回了中国,这是一种文化的交接,王文娟在后来接受采访时也说:现在想起来,真的是不可多得的。”
那时很多艺术家奔赴朝鲜战场,梅兰芳和周信芳两位大师也不例外,他们顶着枪林弹雨慰问演出。周信芳艺名为“麒麟童”,也是“麒派”的创始人,年担任上海京剧院的院长。在春节大联欢上,花甲之年的周信芳先生表演了京剧名段《四进士》。
年年初,梅兰芳先生被任命为中国京剧院的院长,也是他和周信芳先生演艺生涯五十周年,《梅兰芳的舞台艺术》,也是在这一年拍摄完成,在春节大联欢上,梅兰芳也给大家表演了《宇宙锋》这一传统剧目,这也是他首次走出剧场,用电影的方式让大家来欣赏京剧。
评剧《刘巧儿》,实则改编于年甘肃省的一起“抗婚”事件,年仅十七岁的封芝琴因为不满父母包办婚姻而状告自己的父亲,原来,父亲因为钱财把女儿许配给了一个富商。
在政府和领导的支持下,她为自己争取了婚姻自由。这个故事后来在陕甘宁地区广为流传,后中国评剧院将其改编为《刘巧儿》,也是火遍了大江南北,在春节大联欢上,由新凤霞主演的《刘巧儿》前段,再次呈现在观众眼前。
妙语解颐
相声演员郭启儒、侯宝林给大家带来了《夜行记》,侯宝林的出场方式非常特殊,纪录片中,他先是等不到车,后面又多次试图插队,都没有成功,最后从魔术“大变活人”时出场亮相,使观众们前仰后合。
而作品《夜行记》其实是呼吁大家遵守公共秩序的一部作品,侯宝林先生致力于相声界的“辞旧迎新”,对《夜行记》原作品进行了多次改动使节目更加生动有趣,为了给观众们带来更好的体验,艺术家们也是不辞辛苦、精益求精。
高人雅士
集科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郭沫若先生,为我们介绍了来到现场的其他几位“高人雅士”,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物理学家赵忠尧先生、真菌学家戴芳澜先生。
也是在这一年,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先生度过了他在新中国的首个春节,正是因为这些精英们,让中国的发展向前推进了不止二十年。
钱学森先生讲,当时陈赓大将和他谈,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我当时正憋着一肚子气,中国人怎么不行啊?”,这是后来钱先生接受采访时说的,后来他回答得很干脆,外国人能搞的,中国人也能搞!
永成经典
在一曲“社会主义向前进”中,第一届真正意义上的春晚落下帷幕,这场精心编排的《春节大联欢》也永远成为了经典,自此之后,也没有再通过纪录片的方式录制联欢晚会,直到年,中央电视台第一次举办“春节联欢晚会”,一年一度的春晚则正式确定了下来。
从年的第一个“春晚”,追溯到现在年,每一年的舞台都在发生变化,那时候,节目多为国粹,相声的编写也主要以深刻的教育或其他意义为主。
反观现在,我们的节目仿佛“没营养”了许多,越来越多的人在除夕夜抱着手机,甚至没有了观看春晚的兴趣。不再像以前,一到时间一家人就兴奋的围在电视机前,等待春晚的播出。
小结:
其实这种现象也是无可避免,毕竟时代在进步,生活质量没有停滞不前,我们的思想也是。现在的春晚的舞台上多为流量明星们,不再像以前那样苛求艺术精益求精,更追求“博眼球”。
相声和小品也少了一层意义,多了一些目的性博人一笑的包袱,或是有意义的相声小品变得干巴巴,没了幽默感。
但扪心自问,现在大家的生活节奏普遍加快,假若穿越回去年的春晚现场,我们还能静心的听完一场京剧吗?
其实春晚,更多的也是应观众需求,或许现在占比的大部分人里,还是喜欢追求热热闹闹,“华”是第一位,“实”不“实”,且就暂不论了。从每年春晚舞台的变化,也是变相的折射出现代人的思想和喜好,但愿日后的春晚一年更比一年强,也就代表着我们的思想层次,每年都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