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越剧 >> 越剧简介 >> 变迁中的小城往事

变迁中的小城往事

绿申黄金补骨脂白斑套装 http://www.kingbaby.com.cn/gushi/12840.html

和朋友们聊天,常常由衷的感叹宿州的变化。

尤其是最近几年,宿州的变化可以说是日新月异。我的一个同事说,一阵子不出去,再出去,居然有点迷路的感觉,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处。

是的,宿州这几年的变化太大了,太快了。

你看,道路越来越宽敞平坦,整洁干净;小区越来越多的高楼耸立,景色宜人;街旁路边草木成荫,花开四季;一个个老小区焕发新颜;每个犄角旮旯都干净利落;更不要说,一辆辆崭新洁净的公交车了,温馨的服务是周边城市无法比拟的。

对宿州最早的印象是八十年代。那时,还不叫宿州,叫宿(xu)县。

我的老家是皖北的一个小山村,离宿州一百多里地。小时候的世界就是村里村外,最远就是十几里外的镇上。城市对我来讲,就是遥不可及。

在我六岁时,舅舅医学院毕医院工作。那年夏天舅舅把我从老家带到宿县来玩了几天。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城市,虽然它只是一个小县城,但对我这个生长在偏远农村的小女孩来说,它就是外面的大世界。

因为年龄太小,记不清坐什么车来的,也记不清当时宿县是什么样子。只记得舅舅带我看了一场电影,是在电影院里看的,越剧版的《红楼梦》。当然,唱的越剧是后来才知道的。

当时只是很好奇,原来看电影还可以在室内,还有椅子坐。在那之前,我可是只看过露天电影。就是在村里找一片空地,拉上幕布的那种。自己要从家里带着板凳早早的去占位子,去的晚了,站在后面看不见。有时只好到幕布的后面去看,所有的画面都是反的。只要能看到,也是看的津津有味。

还医院对面的一个小平房里。晚上舅舅去上夜班,把我一个人锁在家里。半夜醒来,只感觉灯光明亮刺眼。那是我第一次见到电灯。不见舅舅,我害怕的大哭起来,有人趴在窗口安慰我,不要哭,舅舅马上就回来了。

这是第一次来宿县,除了电影院和明亮的灯光,其他的没有留下什么印象。

第二次来宿县,是十岁那年的暑假。

应该是半夜从家里出发的,坐的是拖拉机。在拖拉机后车厢里放上被子,我裹着被子。上车后在突突的车鸣声中很快就睡着了。

醒来时,天已经蒙蒙亮,车子已经进入宿县城区,迷迷糊糊的感觉宿县的路好宽,路边的路灯还亮着,好像还在梦里一样。

舅医院对面的宿舍楼,是一座三层的红砖建筑。那栋宿舍今年刚刚拆除。每次从那经过,都会刻意看一眼,那里有我对宿州最初的记忆,医院的巨大变化。

当时舅舅家在二楼。三室一厅大概六十多平米。住着舅舅、舅妈、不满周岁的表妹和姥姥。虽然感觉屋子狭小,转不开身,却感觉很新奇,原来房子还可以这么盖。

生平第一次见到了电视机。一台12寸的黑白电视,对还没有通电的农村人来讲,这台小电视简直太神奇了。

八十年代初期,在老家只能刚刚吃饱肚子。课本上天天学的就是“奔向年,奔向四个现代化”。那时最向往的生活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舅舅的家满足了我对城市生活的所有幻想,和对未来生活的所有憧憬。

那时,百货大楼那块是当时宿县最繁华的地方。

当时的百货大楼是一个三层的楼房。进入百货大楼,平平整整的地面,琳琅满目的商品,熙熙攘攘的人群,让我眼花缭乱。紧紧攥着大人的手,心里是又兴奋又有点害怕,怕自己走丢。

在百货大楼斜对面,就是现在小隅口西北角那块,有一家冷饮店。我在那里平生第一次吃到了冰淇淋和酸梅汤。凉凉的、甜甜的、酸酸的感觉至今令我记忆犹新。

冷饮店的对面就是木牌坊。那时木牌坊楼房不是很多,但是非常繁华。街道两边的商店一家接着一家,商店门口还搭起棚子,各种衣服、鞋子等等,琳琅满目,令我目不暇接。记得当时舅妈给我买了一条连衣裙,浅浅的鹅黄色,柔柔的面料,很是让我在小伙伴面前炫耀了很久。

再次来到宿县,是八六年的九月份。已经参加工作的大哥,把正上初三的我和姐姐转到城里来上学。

刚转到城里时,跟着大哥大嫂租住在西关薛园路的一户菜农家里。那时,西关桥以西,薛园路那片全部都是菜农,住的和农村一样的院子,地方比不上农村宽敞。

因为学籍没有弄好,我和姐姐临时到三中挂班上课。三中还是现在的三中,地址没变,只是楼房多了,高了。

在三中的学习给我留下的记忆很不好。初到城里,又是寄读生,老师很淡漠,让胆怯和弱小的我深深地感到孤独无助。

唯一一次被老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