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纪精选杭州城西往事寻找城市的翅膀

本文导读——

对于杭州人而言,城西是说不尽的,会留下各种记忆,而记忆在时间的漂洗中,变得越发的美好和珍贵。

正如我们之所以把城西看作是文化氛围浓郁之地,不仅仅是曾经坐落在其间的校园,同样还是其中的一些文化符号,比如小百花剧院,比如自然博物馆,比如文二路露天电影院……我带儿子去过当时的自然博物馆,当它搬到西湖文化广场时,儿子还没有长大,我也带他去过,但遗憾的是,教工路时期那种安静的所在没有了,虽然空间宽敞了,展陈的标本更多了,却终日闹哄哄的,似乎连沉睡了数千年、只剩下骨架的动物们都会醒来。

此时不由得怀想起教工路上那个安静的院子,能让人默默地穿行于林林总总的标本之间,思索自然与生命的深刻关系。

这种错位和心理的落差,也许是我们怀念从前的城西文教区的缘由,它为我们城市的灵魂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方向。(李郁葱)

正文从这里开始——

城西文教区往事(下)

孙侃/文

1.校舍或会破败,但求学劲头不减

浙江大学年11月因抗日战争爆发而离杭西迁。抗战胜利后,于年秋返杭,仍在大学路、华家池等校区办学,求是书院旧址普慈寺等重又启用。年杭州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基本确定后,由当时主政的副校长刘丹拍板,择就浙江大学校园新址,即黄龙洞西、老和山南麓、灵峰玉泉之北的一片斜坡上。当时人们称这处新校园为浙江大学黄龙洞新校。

不能不说的是,这里又是众多坟茔之所在,原为浙江省第一公墓所在地。因公墓非乱坟岗,不可随便平除,浙大新校区只能与之相邻。浙大老校友曾撰文回忆,至年,公墓入口处的园拱型大门仍在,且赫然挂着“浙江省第一公墓”门牌,大门的位置就在原老校门北门处(老校门有南北二门,南门常闭,进出经由北门)。好在学生们年少胆大,并不过于胆怯,不少热血激荡者还会在深更半夜散步游走于校园,对于隔壁异常安静的公墓安之若素。

与文教区诸多校园建筑一样,浙大新校园也由苏联建筑师主持或参与设计,其布局十分工整,所有建筑均按中轴线均匀分布,几幢教学大楼的建造更是十分考究。几幢教学大楼的墙壁采用红色清水砖砌成,墙壁上塑有民族风格的图案;屋顶则是当年流行的宫殿式,屋脊上还塑有白鸽,象征和平,也象征未来工程师为实现理想振翅高飞。教学区与宿舍区之间,则是占地平方米的实习工厂,安装有各种新式的精密机器和设备。大礼堂、图书馆、体育馆、体育场、游泳池、俱乐部、食堂等建筑物合理分布。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经济尚不发达,舍得耗巨资建造如此高规格大学校园,从中可见政府对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视和迫切。

杭州师范学校前身为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为中国建立最早的六大著名高等师范学校之一。原址设于杭州贡院旧址上,后更名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校”等。年,浙江省立高级中学师范科析出,定名“浙江省立杭州师范学校”,独立办学,校址在原杭州孔庙。年学校迁往南山路98号。上世纪五十年代,下放浙江办学并更名为“浙江美术学院”的中央美院华东分院相中了杭州师范学校这块地方,恰逢城西文教区正在规划建设中,经协调,后者让出了西湖边这块宝地,迁入文二街27号,几幢大屋顶建筑很快矗立起来,附近还有杭州幼儿师范学校、省团校、省总工会干校和商业学校等。

杭州师范学校的教学大楼同样是歇山顶宫殿式建筑,共三层,无论是门厅、阳台、走廊等,都建造和装饰得十分精致美观,富有民族风格。门厅地面还铺设了天然大理石,窗户上还镶嵌着花格玻璃,而每间教室都铺设了实木地板,并未因为它是一所初级中专,而在校园建筑上降格以求。更让人羡慕的,是这里的学生宿舍与教学大楼几乎同等规格,一样的飞檐翘角、青砖黛瓦,房间也十分宽敞,女生宿舍里甚至还配备了抽水马桶。学校的大礼堂兼作学生食堂和体育课的室内教室,只是每次活动,学生们需自带椅凳,当然是教室里的那一把。

级学生、杭州师范学院理学院教授李宝兴回忆,其时,仅有66.12亩土地面积的校园里,“杭州籍的学生只能走读,住校的学生是12-20人挤在一个大通间里。没有大教室,合班上课要到操场或大礼堂去,扛着黑板去上课是常态。”而对同为级学生、该校经济与管理学院退休教师康胜来说,印象最深的是那颇为奇特的“部队式用餐”:“每组桌上只有用大盆装的一个菜,同学自己带饭来,围成一桌,小组成员到齐就开吃,而且没有凳子,大家是蹲着用餐的。”

与杭州师范学校隔着一堵围墙的杭州幼儿师范学校,年建立,为浙江省第一所、全国第一批独立建制的幼儿师范学校,与杭州师范学校几乎同时迁入文教区。幼师的品字型的三幢苏式建筑,在当年也颇为有名,据称是五十年代全国最好的幼师教学大楼,京沪等地的幼师也只能望其项背。必须记上一笔的是,杭州幼师(后改称“浙江幼儿师范学校”)即便在“文革”期间也没有停办,由此成为全国幼师复校学习的重镇。上世纪八十年代,因校舍紧张,幼师还借用了浙江教育学院(后改称“浙江外国语学院”)文三街校区的部分用房。当然这两所学校在某些功能上是相通的。据说,幼师的学生很内向,一般很少走出校园。不过,往往是在黄昏,会有两三女生结伴而出,在附近的水田和桑树棚边散步,或者拉着手风琴唱歌,这情景倘若被偶尔路过的人们看见,必定痴醉其中。

2.校园易主、学校分分合合,从无停歇

年7月3日,重工业部发文,决定把温州工业学校、杭州工业学校化工科和江苏省苏州高级工业技术学校化工科合并,选址杭州,建立重工业部杭州化学工业学校。学校很快被列入城西文教区建设项目,在打索桥以西、文一街之北建起校园。同年9月,学校先在杭州工业学校原址先行开学,在文一街新校园建成后,随即迁入。

杭州化工学校有两大特色,令老校友至今仍津津乐道。一是实验楼的设施十分完善,备有教学所需要的理化实验和各类样品测试的仪器及设备。二是校园内有一处“桃花园”,是学生读书和休闲的好地方。每逢春天,整座桃花园桃花盛开,红的像火,粉的如霞,白的似雪,争奇斗艳,煞是好看。化工学校的桃花不止在这处“桃花园”,而是遍布校园的各个角落。所以春天时“去化工学校看桃花”,成了附近各座学校的师生重要的观赏休闲项目,其盛况类同于现今的“去珞珈山看樱花”。

年2月,浙江化工学院新校园在衢州城南石室公社(今衢州市柯城区石室乡)烂柯山下建造。同年9月,专科、本科一律迁往衢州,文一街校园一部分建筑移交给杭州工学院(杭州工学院停办后,上述建筑转交给省委党校),一部分建筑留给浙江化工学院中专部(中专部后又改称“杭州化工学校”);年7月,学校因划归化工部领导,迁回杭州化工学校校址,两校一起使用杭州化工学校的校舍;年11月,因划归浙江省管理,学校再次迁回衢州原址办学;年7月,省革委会决定将杭州化工学校并入浙江化工学院,一律迁往衢州,原校舍迁入浙江丝绸工学院,房屋和设施全部移交给该校。

在长达数十年的城西文教区存续期,类似上述甲学校校园移交乙学校、乙学校的某些院系划归甲学校,或者甲学校和乙学校的某些院系合并,成立新的学校等现象,在文教区内不时上演,如杭州商业学校于年夏迁至教工路,文二路校址一度成为其分部;年至年夏,该文二路校址又归属杭州师范学校。又如年,浙江纺织专科学校与浙江大学部分系科及电专、机专等校合并,成立杭州工学院;年杭州工学院被撤销,部分系科并入浙江大学,同时又恢复浙江纺织专科学校;年,学校又更名为“浙江丝绸专科学校”,到了年,国务院批准定名为“浙江丝绸工学院”。类似分分合合、迁校更名的经历,城西文教区内各所大中专学校几乎都遇到过,有的学校因“经历实在太复杂”,连主事者都弄不清自己学校的来龙去脉,不过,往上溯源,尽可能把自己学校既有历史延长至百年、百余年以上,所谓彰显深厚人文底蕴,籍此抬升身份,却是现今不少学校乐此不疲的事。

3.文二街电影场:课余文化生活的精彩写照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城西文教区内不少大学校的礼堂都在晚上放映电影,有的是在周末几天,有的则每天都有,还向社会开放,赚点小钱,比如杭州商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省委党校等,杭州大学的大饭厅也临时放过电影。但当年的学生,文化生活还是单调了些,看电影是一项重要的、综合性的文化娱乐活动——所谓综合性,是指既可以欣赏艺术,消磨时间,还可以结伴活动,男女生甚至可以在此偷偷相会,因此电影的市场颇大。文二街电影场之所以能在学生心目中占据重要位置,原因即在于此。

文二街电影场位于24号,具体位置是在今文二路保俶北路路口之西北,医院所在大楼的位置。当时,靠西溪河边有一家商场,那个狭小的售票窗就设在商场的大门边。电影场的面积不大,筑有一排排低矮的水泥条石,共有20多排,权作坐席。正前方则是两根旗杆一样的木柱,放电影之前,电影放映队就在这两根木柱上绑好银幕。事实上,这个电影场在城西文教区启用几年后就出现了,当时这里只是一块闲置空地,文教区的属地为古荡人民公社,遂成农村露天电影放映点。久而久之,尤其是四周开始有了房子,成为一处半封闭的空地后,在这里放映电影再好不过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自行放映电影的学校极少,这里便成为师生尤其是学生观看电影最方便的地方。

文二街电影场的票价,八十年代时仍仅需5分,口袋最瘪的学生也买得起。大约是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文二街电影场关张了,关张的原因,抑或是不少学校有了自己的电影放映场所,这个电影场的设施毕竟太简陋了,冬天雨天刮风天,根本没法放映电影。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课余娱乐方式的多样化,比如歌舞厅、卡拉OK、影碟厅、咖啡馆等相继出现,可在城西文教区,这个电影场已具有了象征意味,它几乎是已逝岁月课余文化生活的精彩写照。因此,当它被关张、被拆除之时,包括众多毕业生在内的人们唏嘘不已。

4.文化、教育的气息,何止来自座座校园?

或许是由于蓝图上的座座校园,在实际建设时并没有完全连成一体,所以之间尚留有不少空隙。随着规划和现实的不断改变,这些空隙陆续被填充,居民小区、企事业单位、商业设施等纷纷插了进来,文教区的校园氛围冲淡了一些,城市的烟火味儿浓重了很多。不过,让什么样的单位占用这些空隙,可能有所选择,因此,这里与文化、艺术或与高科技有关的单位特别多,如浙江电影制片厂、小百花越剧团、浙江自然博物馆、国家海洋二所、杭州磁记录设备厂,以及年11月新迁入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城西文教区并非只有座座校园,但空气中始终洋溢文化教育气息,即便如今,在杭州中心城区依然无处能及。

年7月,省委批准成立浙江电影制片厂,次年1月,从上海调入导演、编剧、美工、摄影等30余人。与此同时,浙江电影制片厂选定教工路以西、今文二路之北的一片空地,建造必需的拍摄场所。年,办公楼、录音棚,洗印、剪辑、美工、字幕、放映等生产车间相继落成,惜2年后停办。年后恢复,至年夏,建成了一幢形状古怪的大房子,似不像大礼堂,又不像工厂厂房,这便是浙江省内第一座电影摄影棚,面积为平方米。虽然比不过上影、北影、长影等大厂,但当年的浙影还是拍摄了不少优秀电影,如《胭脂》《花烛泪》《奢香夫人》《心灵的火花》《何处不风流》等,其中《胭脂》还是国产电影史上的第一部宽银幕电影,还涌现出朱碧云、薛淑杰等著名演员。可惜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国有电影拍摄企业遭遇发展瓶颈,渐渐衰落。年7月,被改称为“浙江电影拍摄基地”的浙影厂厂区被拆除,只剩下一条自文三路九莲新村沟通教工路的影业路。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团部也曾设于教工路。年9月,为筹备浙江越剧访港演出,省文化局组织全省各地名基层年轻演员进行了一次会演。参加会演者年龄最大的24岁,最小的才11岁,其中三分之二是越剧演员。她们有的是第一次到杭州,有的甚至半夜还会尿床。会演进行了22天,一批年轻越剧演员获得了“优秀小百花奖”和“小百花奖”。又经过了“越剧小百花集训班”,于年5月成立了由40名年轻越剧演员组成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其中28名曾参加赴港演出。“小百花”的团部起初设于曙光路的省艺校内,年迁到了教工路95号,拆去古荡镇九莲村的几栋农民房,还建起了小百花剧场。从此,“教工路95号”成了“小百花”的代名词,很多痴迷于越剧者甚至不远数百里,来到这个小剧场观赏“小百花”演员们原汁原味的演出。这样的年头竟长达24年,直到年4月按市政规划建设要求,团部和剧场暂别此地。据说不少“小百花”演员很留恋这里,说以后还会回来。我们应该虔诚地等待美妙声曲在此再度缭绕么?

与小百花剧场相隔不远的教工路71号,曾是浙江自然博物馆所在地。倘若追溯历史,这家省内唯一以生命科学、地球科学标本收藏、研究、展示为主要业务活动的省级博物馆,始于年成立的民国杭州西湖博物馆。年7月,该馆从浙江博物馆中析出,在教工路觅地建房,独立建馆。教工路的场地并不大,起初只建了朝南的一排楼房,内设恐龙、海洋动物、古生物、动植物等各个库房,总数达万件,最庞大的动物标本自然是恐龙。年1月,在该馆并不宽敞的院子里,建成了面朝东方的陈列馆,分8个专题,向全社会陈列数千种来自大自然的珍奇,孩子们尤其喜欢来这里增加知识。

就如同怀想那一座又一座美丽动人的校园,在杭州城西那片多水的土地上静卧。年10月,下沙高教园区(一期)落成,自此,一所所大学从城西出发,迁往临近海宁的那座大学新城,迁往城市新的边缘。而随着商业楼盘日渐吞噬,昔时的校园不断隐去,文教区的格局开始瓦解,只留下零星的几幢旧楼,告诉人们它也曾经年轻过,辉煌过。

(本文照片由作者本人提供)

编辑李郁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