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开腔就不能停戏班子的职业素养与社戏,

前两天看到网友拍的一段视频,河南平顶山市的某个戏台在演戏时,突降大雪,台下空无一人,台上演员们依旧坚持着把戏唱完。

有人评论了一句“八方听客,一方凡人,七方鬼神”,戏班子的规矩,一旦开腔就不能停。结果下面就有人嘲了,说是扯淡,全为了钱。

其实人家想说的是戏班子唱戏有自己的老传统规矩,也没有真的在搞这些‘神神鬼鬼’的。说到底,这些传统规矩也是古人所设定的职业素养的体现,倒也不必非要强行用现在的观念去瓦解它。

而且其实,一开始的戏曲也不是为人类而表演的,它是从古代祭祀演变过来的。比如全国很多大大小小的地方都有社戏,社是指土地神,同时也是古代划分地区的一个小单位。所以社戏就是某个地方举办的祭祀土神的表演活动。

不知道有人注意到没,一般戏台子都是要搭在庙或者神像的对面,讲的就是这个理。

不过越往后发展,社戏的形式就越多样化,意义也多了,可以祭祀可以欣赏,可以为‘鬼神’,也可以为人。

▲山西地方剧种极多,地域内也藏着数千座大大小小的古戏台,有些已在乡间陨落,有些仍保有遗音。阳城县郭峪村的汤帝庙戏台每年都要上演几场大戏,那是人们为祭祀神灵所举办的庙会传统。

中国的戏曲种类较多,每个地方的习俗不同,发展出来的戏艺形式也略有差异。每地的社戏也多有不同,比如绍兴社戏以传统绍剧和越剧为主。说起来,鲁迅当年还写过他在绍兴农村看社戏的故事呢。

鲁迅小时候看戏的经历很有意思,他笔下的鲁镇是个水乡小镇,看戏的时候,大家是搭船去的。鲁迅当时十一二岁,坐着船去看戏,路上还把渔火误认为是戏台,错把松林当赵庄。

等真正看到赵庄的时候,河边戏台就如仙境一般,在火光中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耳边是热闹的咿呀声,头上是格外皎洁的明月。这个画面想起来,还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生活在现代的孩子,很少有机会看戏剧,也对它提不起兴趣,估计很难再有鲁迅笔下这样生动有趣的经历了。

但是中国的戏曲是很值得了解的,它历史悠久,是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之一,分类下还有很多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家所熟悉的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都是戏曲百花苑中的优秀剧种,其它的还有昆曲、河北梆子、河南越调、锡剧、淮海戏等等,直到民国的时候,中国人还处于看戏的热情期。

那会儿出现了许多备受追捧的名角,像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张君秋、李世芳等等,直到现在,即便是圈外人也大都知道他们的名字。

▲江西乐平市的古戏台非常精美、有韵味,有些戏台历经四百多年的风雨,仍保留着当初的优美与恢宏气势。浒崦村里的这座道光年间古戏台,就堪称乐平古戏台中的精品。

有多少人提起戏剧,标准的话头就是“小时候”“记忆最深刻”,好像都默认现在没有以前那种味道了,当然不是说现在不好,如今大家生活富足,有了更多的娱乐选择。只是像戏曲这种老传统、真艺术的形式,似乎真的不受待见了,而如今的快节奏也少有人会再慢下来,搬着凳子去戏台下看戏了。

现在想起戏剧,第一个出现的词就是怀念。回忆着以前村子里、茶馆中,戏台一搭,演员们在上面咿咿呀呀地上演着忠孝节义的人间故事,小孩子们在戏台边追逐嬉闹,有人抿着茶水,有人吃着自家煮的毛豆花生,摇头晃脑的,大半天就这样过去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