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算得上是超级红迷。
从13岁读红楼开始,到现在不知读了多少遍了。碰到红楼的新版本,便爱不释手。经过很多折腾之后,现在家里脂砚斋评本还有甲戌本、庚辰本、已卯本、和戚序本;程高刻本有人民文学和江苏古籍出版社的两个版本。我最偏爱的还是江苏古籍出版社的(记得是刘世德编注的),前80回以甲戌本和已卯本为底本,更接近曹雪芹石头记的原貌。不仅校注好,每回还摘录各家评语附后,评家各爱各花,读来饶有滋味。这套书分上下两册,暗红色的丝面封皮已被我翻的破旧不堪,本想再买一套,可惜一直没有再版。
第一次看红楼梦的影视作品,是王文娟和徐玉兰的越剧电影。两位艺术家塑造的宝黛形象,至今存留在心底。很多年以后知道孙道临和王文娟结为佳偶,自己当时在心里想,在中国的现实生活中,怕只有孙道临才配娶到林妹妹似的人物。后来又看过了张艾嘉和林青霞拍的《金玉良缘红搂梦》,张艾嘉本来是演贾宝玉的,后来却演了林黛玉,居然也很神似;北影版系列电影《红楼梦》,只有刘晓庆演的王熙凤给我留下了好印象;再后来就是87版电视剧《红搂梦》。87版红楼梦,给很多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很多人说是经典,不过我是没看出怎么个经典来。我认为最大的作用,是在普及红楼梦方面功不可抹。但说实话,我认为无论在剧本、剪裁、贴近原著方面,还是在演员的遴选、表演(个别除外)、服装、场景和画面的美感方面,都乏善可陈。
知道红楼梦要重拍,是从闹得沸狒扬扬的选秀活动开始的。一开始就知道选秀是场闹剧,对谁出演宝黛钗,绝不是观众通过海选可以定夺的。道理很简单:对于红楼梦,一亿个观众,就有一亿个自己心目中的宝黛钗。谁更合适,最后还得由导演说了算。我们要相信导演对原著的理解,哪个演员更合适演什么角色,远远比我们站在外面的人要看得清楚。
我有理由对重拍充满期待。
新红楼由李少红导演,她是有灵性的导演,在女性导演中,她有几部作品是拿得出手的,可以证明她的实力。编剧还是87版的周岭担任编剧指导,我在百家讲坛听他讲过对红楼的理解,比起其他几个在百家讲坛摆摊的“红学家”,我认为他要靠谱得多,仅管87版红楼后半部乱成一团。叶景添是美术指导,新红楼的剧照一公布,便招来骂声一片。不得不承认,得过奥斯卡最佳美术的人是富有想象力的。我不知道清代的贵族小姐们的发型是不是“铜钱装”,但既然是艺术创作,发型变一变,也没什么大不了。谭盾的音乐,借《卧虎藏龙》也问鼎过奥斯卡。王立平在87版电视剧《红搂梦》的音乐方面树了一个标杆,但并非不可超越。至于表演方面,无法预期,这要看李导的调教和演员自己的才华与悟性。
除此以外,我相当期待新红楼对故事的演绎。对任何编剧来说,这都是痛苦异常的事情。
痛苦来自两个方面。
后40回如果按程高本来改,可以获得广大观众的认可,但会招致“红学家”的一片唾骂;如果按照脂砚斋评本的意图来改,可以获得大多数专家的首肯,也更符合曹雪芹《石头记》的本意,但会把观众搞懵。比如,秦可卿与贾珍私通,被丫鬟撞见,含羞上吊而死;黛玉在宝玉与宝钗成亲之前就“泪尽而亡”,并非王凤姐在中间做了恶人;袭人背弃宝玉与蒋玉菡结婚,彻底撕破她似桂如兰的面纱;宝玉被关进狱神庙,红玉相探,宝钗守寡相思而死;史湘云沦为乞丐,与宝玉沿街相逢,结为患难夫妻。这样写来,虽然不乏新鲜感,但恐怕也会被口水淹死!
难哉!凡是会认字的中国人都拿《红楼梦》如数家珍,管你怎么改,骂声是少不了的。李导、周编、叶指,你们辛苦了!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年见甲戌本脂砚斋甲午泪笔批)
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