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影视剧的错漏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故

一部《红楼梦》作为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始终被人们所追捧。由它改编的多部影视剧更是将它推向了时代巅峰。

脍炙人口的“红楼热”却也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冷知识”,影视剧和原著到底有些怎样的区别?剧中出现的错漏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品味红楼真味道,细谈红楼错误多。

林黛玉和贾宝玉

一、通灵宝玉到底是什么颜色?

有年纪的人应该会有印象,六十年代有一个很著名的越剧电影《红楼梦》,在那个电影里的通灵宝玉是绿色的,有些人就会认为通灵宝玉是绿颜色的。但在如今的电视剧中通灵宝玉的是什么颜色呢?

电视剧版通灵宝玉

在版的电视剧里的通灵宝玉,很奇怪,是白色的;在版的电视剧里的通灵宝玉也是白颜色的。那么,通灵宝玉到底是绿色,还是白色?

原著中第八回曾说:“大如雀卵,灿若明霞。”通灵宝玉和雀卵差不多大;颜色如朝霞、晚霞,朝霞,晚霞一般都是金色、橙色、红色,是以明亮温暖的橙红色调为基础的,所以,很明显,通灵宝玉其实是一块红玉。

《红楼梦》第八回

除了“灿若明霞”这样直接的描述外,宝钗、莺儿为玉选线打络子的情节中,也曾映射过通灵宝玉的庐山真面目。一连否决三个颜色,第一个就是红色—犯色。红色和红色搁在一起不显眼,消色。颜色相同或相近的摆在一起,这叫犯色。

当宝钗说用红色丝线来打络子时,犯色了,说明通灵宝玉是偏红色的;然后又说黄色又不显眼,说明这个红微微有一点明亮;黑色太暗不好看,所以这是打结子的一个细节,通灵宝玉一定是红黄色调的。

《红楼梦》第八回

原著“大如雀卵,灿若明霞”以及莺儿为玉作络的细节,无疑都证明了通灵宝玉的颜色。但即使没有这些描写,善于用“密码”写书的曹雪芹也早已在贾宝玉身上预示了玉的颜色。

宝玉衔玉而生,那块玉是青埂峰下的一块石头,但是宝玉本人又是谁呢?宝玉的前身赤霞宫神瑛侍者,这个身份既与红,又与玉相关,明显又是一块红玉。可是,影视剧的导演们可能都忽略了这些小小的细节,把它变成了绿色,白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漏呢?原因一:读书不联想;原因二:读书不仔细。

贾宝玉

二、宝钗扑蝶用的什么扇子?

现代生活当中有很多关于宝钗扑蝶的画,不管是画还是影视剧,都是用团扇扑蝶。但真的是用团扇吗?

原著中有很明确的指证:“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子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红楼梦》第二十七回。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

说明她扑蝶的那个扇子,原先是放在袖子里的,就算中国古人宽袍大袖,一把大的团扇,能放进袖子里的?能往袖子里放的只能是折扇,所以宝钗扑蝶用的是折扇,而不是团扇。

从古至今,中国的扇文化都有些深厚的文化底蕴。历来中国也有着“制扇王国”的美誉,团扇、折扇、竹扇、羽扇,各种扇子造型优美,千姿百态,团扇更是因其团圆的造型和优雅的气质,深的闺阁女子的喜爱。

团扇

但是不禁质疑,一把小小的扇子而已,即使用错了又能怎么样呢?难道这团扇里有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会给人带来灾难和厄运吗?

团扇在中国文化里已经成为了一个固定的意向,汉代班婕妤的团扇诗“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作合欢扇,团圆如明月。”从这首诗开始,中国的团扇就有了自己特殊的意向:哀伤,寂寞。

团扇诗—班婕妤

心凉如水,恩情中断,自古团扇多半预示着女子被抛弃的悲惨命运,这样不详的寓意,饱读诗书的薛宝钗可能会不知道吗?那如果不是团扇,宝钗用什么来捕蝶呢?

会使用折扇,折扇的意向与之相反。折扇是上有所好,非常推崇折扇的金璋宗完颜璟和明成祖朱棣都是皇帝,与上文怨妇型的人物形成强烈对比。那为什么宝钗用折扇而不用团扇?

折扇

宝钗自身文化修养很高,自身了解团扇不详的寓意,不愿自己沦为团扇的命运。而同样,宝钗在《红楼梦》中,是个比较特殊的人物,她是一个有男子之心的,要是个男子,一定会去科考、求取功名的,很有上进之心。所以,宝钗喜欢的扇子,是男人,尤其是王公巨贾们喜欢的折扇。

三、电视剧贾雨村娶娇杏错在哪里?

版的《红楼梦》中,有一个剧照:贾雨村娶娇杏。贾雨村当官后,看见当年恩人的丫鬟娇杏,自认为是他的红颜知己,纳为妾(小说中)。但在电视剧中用的是什么呢?背后有大红喜字,两旁插着龙凤烛,娇杏穿着一身大红的嫁衣,盖着盖头,这都是不对的。

《红楼梦》贾雨村娶娇杏部分场景

如果贾雨村真的这么纳妾的话,他就犯了“停妻再娶”罪。结婚时,龙凤烛不能乱用。《甄嬛传》中皇帝曾对甄嬛说:“朕这一生中也曾彻夜点过一次龙凤花烛。”只有娶嫡妻时,才能用龙凤烛。如果用了龙凤烛纳妾,那说明有问题了。

古人和当代人不一样,没有婚姻登记处,娶回来的老婆到底是妻还是妾,完全要看用什么样的礼仪。

1.妾不能说娶,只能说纳,纳妾时双方不拜天地,插了龙凤烛就是要拜天地了。

2.纳妾时候的女孩子不能穿大红色,大红是正色,只能给嫡夫人穿,所以娇杏穿了大红色,是绝对不妥的。

3.纳妾时需要给正妻去行家礼的,妾的亲属是不作为家族的亲戚的。

《甄嬛传》中皇帝夜谈提及龙凤烛

四、王熙凤大闹宁国府真是无理取闹吗?

如果纳妾时用错礼仪,真的事大了!凤姐就曾因为纳妾这事而大闹宁国府。贵族少妇无理取闹,撒泼?但对于凤姐来说,真的是无理取闹吗?她不是无理取闹,是有理取闹,闹的完全有道理。

她说:我们告时,是国孝家孝两层罪之外,还有停妻再娶,贾琏犯了停妻再娶之罪。贾琏娶尤二姐时,是偷娶尤二姐。是娶,不是纳,而且贾琏在纳妾的时候,用的是所有全套的娶妻仪式,有媒有证。

关键的一点,贾琏和尤二姐是拜了天地的。这都是用娶大老婆的标准在跟尤二姐结婚。所以,贾琏是在王熙凤没有被休弃的情况下,娶了尤二姐做大老婆。在古代,就是犯了停妻再娶之罪。所以,凤姐撒泼完全是有理取闹。

五、一夫多妻制在古代为什么是错的?

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只有一个。如果有人不按规矩办,轻则如上文的贾琏,王熙凤大闹一番,最后尤二姐被接近大观园,确立了妾的身份。重的惩罚:最著名的人物陈世美。陈世美是中国著名的犯了停妻再娶罪的,他的下场是被包拯铡掉。

陈世美被铡前场景

首先,欺君之罪;其次,停妻再娶之罪;公主和皇帝不计较欺君之罪,但是第二个罪名是逃不掉的。直接把秦香莲休掉不就可以嘛!但是,古代婚姻法对妇女有很好的保障,“三不去”原则。为你生儿育女的不能休;为你的父母养老送终,带过孝的不能休;如果丈夫是先贫贱后富贵,那么贫贱时的妻子不能休。

秦香莲公婆去世后,陈世美不在身边,后事全都是秦香莲来做的,所以秦香莲是戴了孝的;糟糠之妻不下堂,除非她偷人了,否则绝对不能休。陈世美双方都摆不平,想杀了秦香莲母子,到最后被包公给铡了。

娇杏

自古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严谨的古代婚姻制度,有力地保护了王熙凤的正室地位,也公正地裁决了陈世美抛妻弃子的恶行,更阴差阳错的完美了娇杏的人生。真正是偶因一招错,便为人上人,侥幸过一生。

由此,得出一个结论:细节决定命运,读书也好,做事也好,都需要注重细节,就像影视剧中的错漏,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细节的错漏呢?都在于对细节不够考究。如果多去联想,深究,会避免很多错漏的发生。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和讨论。欢迎搜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