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爆发后,传统的“绍兴文戏”男班逐渐衰落,而女班演出却蒸蒸日上,受到普遍欢迎与赞誉。在上海兴盛的时期,越剧表演艺术家姚水娟等代表开始尝试对越剧的剧目、演出形式等方面进行大胆改革与积极创新。
这次改革带来了积极的效果:出现了大量新剧目,丰富了越剧的内容;表演形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主要体现在唱腔、布景等方面;在经营方面,越剧由原来的班长制发展为老板制和聘用制;传播形式上,从原来的单纯舞台表演逐渐发展为利用广播、唱片等多种媒介进行传播。
这一改革在年随着上海沦陷而戛然而止。虽然改良增加了剧目,但因过多地借鉴文明戏的演出模式,剧目内容出现程式化和随意性的弊端,剧目陷入俗套。在表演方式上,更出现了生搬硬套的现象。先进的管理制度带来的是商业化剧目的增多,导致剧目艺术价值下降,并出现了演员素质降低等诸多问题。
年,以袁雪芬为代表的艺术家开始了新一轮的革新实践。在改良文戏时期,班长制是越剧早期的经营制度,由出资人或股东代表担任班长,负责戏班内外事务,演职人员无权过问。而老板制则是越剧中期的一种经营制度,一人独资或几人合资开设戏院,一人出任老板,戏院中的一切事物均由老板掌握,演职人员也由老板聘用。
文明戏是中国话剧的前身,最早由一批留日学生带回上海地区,是本土化的西方戏曲形式。虽然在辛亥革命前后兴旺一时,但由于剧目浓厚的封建色彩和家庭剧的泛滥,再加上幕表制的局限性,文明戏逐渐衰败。
随着女子改良文戏的兴起,越剧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通过大胆创新和积极改革,越剧艺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与提升。袁雪芬等艺术家的努力为越剧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使其在艺术形式、表演技巧和剧目内容等方面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和突破。
如今,女子改良文戏已成为越剧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为我们展现了越剧艺术的无限魅力和独特魄力。在传承越剧文化的同时,让我们共同期待越剧的未来,继续探索创新,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繁荣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