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十音八乐全国守正创新交流会郑清和先生

白癜风微信群 http://www.cgia.cn/news/chuangyi/1647706.html

我普通话说的不好,怕各位听起来费劲,又因十音八乐是乡音,乡音即是莆田方言,最能代表莆田文化,同时大家更能听得懂,也轻松;我就用家乡莆田话,来发言。大家都在全国各地发展,这个不为奇,但作为十音八乐“出生”以来,能首次登上中国首都北京,展示它的魅力,这对十音八乐文化来讲是一次盛会,也是一次大提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林徽因写过一首现代诗《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人间最美四月,我们在这个时间里举办这次活动,是喜上加喜。首先我提议大家再次感谢闽龙董事长陈进林,感谢他对家乡传统文化发展的支持,也感谢来自全国各地的十音八乐爱好者朋友们的支持和参与。

荀子在乐论里提出“乐言是其和也”,说音乐可以移风俗,使“行列得正”,使军队“进退齐整”。我们人没有音乐,犹如一谭死水,没有生命,“莆仙十音八乐”文化几百年传承,在莆仙大地发扬光大,这是神送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的文化大餐,我们宫庙开光、喜庆庆典等,都要演奏十音八乐,神也要听,老百姓也要娱乐,娱神娱人,是神民共鸣的一座桥梁。每当大家听到“十音八乐”音乐,都倍感亲切,这是对我们乡音的一种抒发,是我们在外游子对家乡的一份思念,犹如我们见面时候那样问候,满面笑容。十音八乐也是杜绝“黄赌毒”的一个好办法,旧社会,有些家庭孩子生的多,怕长大被抓去当壮丁,不好的环境变坏。因此,从小就把孩子送去学“十音八乐”,在十音八乐里启蒙教育如何做人,行得正,将来要是被抓去当壮丁,他也不会坏到哪里去。因此,十音八乐文化不仅娱神、娱民,聚民心、兴社会,而且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先进文化。

下面讲三个问题:其一,十音八乐的鼓点演奏问题。十音八乐演奏采用战鼓堂和文鼓堂(也称花鱼鼓堂)演奏技巧就可以。八乐演奏过程中没有采用“阴阳槌”和“双槌”。这个是技术性问题,我是从小开始学“十音八乐”,然后考艺校。毕业后进入莆仙戏后台行业,几十年过去了,对十音八乐的发展比较了解。十音八乐若要使用“阴阳槌”和“双槌”这个太难了。因为要掌握这两种手法,需要从童子功练起,年纪不可以超过16周岁;然后还要勤加锻炼学习,技巧达多种,要根据不同戏曲中不同角色,不同曲牌,还要看角色不同环境下的动作和传统表演程式,进行变化。早期十音八乐老师的教学时间基本是40天(管),不会以“阴阳槌”和“双槌”为教学标准。现在有些老师有教学,但是只是临时性的教学一两首技巧,八乐曲牌来自莆仙戏曲,那几千题曲,学生不会怎么办?这个又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解决。因此建议提倡大家认真学会战鼓堂和文鼓堂就可以了。

其次,关于演唱方面问题。早期,教学老师只会“尺工”谱,不懂简谱,只用唱词融合教学,一字一板,一字一眼,板眼分明,咬字清晰,填字准,字言平仄都不会错。但现在不一样了,老师教学是乐器演奏,关于演唱方面基本上是学习者通过录音或者自学,再加上现在市面流行出版的各种曲谱,没有经过审核校对,逐渐就出现了字科乱填、唱词错别字、唱词白读或文读、音乐高低音没有标注、小节线强弱拍错位等等问题。我自己出版的“莆仙十音八乐”这本书,经过几次校稿核对,现在里面的内容还有出现个别错误的地方,可想而知,当下流行的一些曲谱错误的地方各种各样,以讹传讹,传承错位。这是个严肃的问题,也能反映莆仙戏的剧种音乐延续与传承问题。

再者,莆仙戏是千年的古老剧种,我们八乐的曲牌都源自莆仙戏,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种音乐渠道来自四面八方,我们传统莆仙戏在现在这个时代已经出现逐渐被边缘化现象。现在莆仙戏民间商业剧团中有很多剧本音乐元素不是本土乐韵的,均来自创改编曲牌,然后这些曲牌又传到了我们十音八乐演奏里面,比如典型的“秋风落叶”、“寒江雁影”、“纵马行”等,不仅没有莆仙戏自己的乐韵,出现的是“黄梅戏”、“越剧”、“京剧”的韵味,甚至用电影“红梅赞”、“洪湖赤卫队”等里面插曲的旋律进行改编。诸如此类现象,还有更严重的把上海的“芦剧”的伴奏曲“紫竹调”填上“莆田话”唱词在八乐里面演奏。许多曲牌像戏歌,不是戏曲;更不是莆仙戏曲文化…….很多例子,我就不一一列举。我认为这是对莆仙戏传统文化的歪曲,对传统音乐的侵害、亵渎。

鲁迅先生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现如今,十音八乐遍布全国各地,我们应该要体会到只有坚持自己的文化特色,才有我们本土文化的价值,演奏这些不是我们本土文化的作品,不仅对我们莆仙戏和十音八乐的伤害,而且不利我们的传承与保护,还会被他人取笑,最终我们本土文化流失了没有价值了,这看似小问题,但这是个严肃的问题。千万不可图一时演奏演唱舒服好听,就忘记了我们的根本。希望大家提高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学会分析分辨,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在创作中,可以在以“像、准、美、新、高”,即要像,又要准,然后旋律优美,有新意,在传统的价值品质上再次提高。大一点说,地方剧种要避免雷同化,保持各自剧种的本色,又有所创新,才是戏曲音乐的发展道路。因为民族的文化,是由各个地方文化特别是地方音乐,共同构成了整个民族的文化。只要坚持立足本土文化基础,进行创作改编,也是能把我们的莆仙戏和十音八乐创作出众多优美的好作品,发扬光大我们家乡传统文化。

莆仙十音八乐的功能不仅“聚民心、促人和”,取悦了自己,也取悦了社会,但终因其演奏的素材取自莆仙戏、体现的内容涉及莆仙戏文化,所以本人认为,千年文化的莆仙戏像一块洁白无暇的碧玉,容不得对它侵害,我们应该怀着一颗纯洁之心,像我们爱护婴儿那般,像敬畏神明那样,细心的栽培、呵护,让其更加茁壮成长、开花结果,红遍全国。

再次感谢北京的莆仙乐友和来参加的全国莆仙乐友,对此次获得的积极参与,特别感谢莆商精英的大力支持,致以我最虔诚的敬礼。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