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上了年纪的的妇人们,一般都有一套“骂功”的。比如说一旦被人不断叫喊得很不耐烦的时候,就会很不客气的回敬叫唤者“你扯(方言读作cha的第四声)气、你奔唠、你喊冤、你叫魂!”之类或生气或嗔怪、但总归是让人觉得是不好听的咒语。因为这些骂词属于很土气的下里巴人,并不见于各种字词典的词条。就算是有,也没有哪家的典籍的解释,能如妇人们生活中运用的如此鲜活。扯气,只有在伤心欲绝很是悲哀时才有的情状。诸如有人遭遇人生四大不幸或其他极度不平常事故时、嚎啕后那带着绝望颤抖的哀鸣,上气不接下气的抽泣——越剧《红楼梦》里的《黛玉焚稿》和《宝玉哭灵》等片段,“害妹妹魂归离恨天——”时的袅袅悲吟,易安居士痛失夫君、门可罗雀而又是非迭起,“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时的凄凄切切,应该是最动人心魄的扯气吧!奔唠则是有点戏谑的成分了,“奔”,意味着过分;“唠”,就是“唠叨”了。现如今农活不是很多,妈妈们就不时在屋檐下、林荫旁剁起勺来(剁勺一词也来源于乡下的生活,旧时舀水用竹勺,削勺子是慢工细活,最适合在众人闲谈时边聊边做,人们就把这种闲聊称之为“剁勺”。)剁到起劲时,女的荤素不顾,男的也就将娘偷和尚的话也吐出来,胡子水奔个不停——奔唠应该是一种乡土文化,很多掌故和坊间传说,就靠着这种口耳相传而遗存下来。喊冤则很是容易理解的了,这个词常与发誓许愿连着用。遭了冤屈,谁都想要喊出来,那更是声嘶力竭的怒号。但喊冤是否能够伸冤,那就不得而知。最典型的喊冤,莫过于关汉卿笔下的窦娥,那惊天地泣鬼神的三愿,怕只是关老先生的笔下才有,现实生活中古今不见有真实的事件,冤屈真的像窦娥般现世现报,那也就没人敢于弄冤案了。善男信女们也有另外的说法,那就是不能随便乱喊冤发誓的,喊错了会遭天谴报应。老人们常常有诸如某人的前人为图一时快意而乱喊冤发誓,自身或后人遭受不测的事。这种事的有无我们姑妄听之,然而古道善肠还是应该存之于心的吧。叫魂是母亲和奶奶的慈爱。乡下的小孩,如果不慎掉进了水塘里被人救了上来,母亲或奶奶,在傍晚时就会拉着一只畚箕来到水塘边,在小孩掉下的地方打捞三次,口里喊着孩子的名字:“细妹仔上来!”捞一次喊一句。在回家的路上,就一路喊着:“细妹仔跟我回家,细妹仔跟我回家!”或者是走夜路在某处受了惊吓,也如此这般的叫魂。这是否有着科学的解释,人们尚不得而知。但这种做法,于大人、特别是小孩,都有着心理上的安慰,却是不言而喻的——母亲的胸怀,永远是孩子最安全的港湾!最基层的社会生活,永远是文化和文学不竭的源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