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绍兴日报
越剧舞台上的吴侬软语,有着江南特有的韵味,引无数人心旷神怡,如痴如醉。
有人初入此行,憧憬着未来;有人半生戏缘,历久弥香。无论是在专业剧团还是民营剧团,越剧演员们各展风华,成就着越剧芳华,也谱写着百味的越剧人生。
●记者於泽锋
90后小花:越爱你“越”青春
柯桥区百花路,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坐落于此。春日里,老树发新芽,《穆桂英挂帅》《五女拜寿》《何文秀》等剧目的巨幅海报挂于外墙。走进葱翠的大院,耳边传来袅袅越音。
绍兴小百花越剧团成立三十多年来,培养出了吴凤花、吴素英、陈飞、张琳四朵“梅花”。而今,第六代新星冉冉升起,韩梦莎便是新生代演员的代表。
初见韩梦莎,她身穿一件浅蓝色的牛仔外套,扎着马尾,不施粉黛,主攻范派小生的她,眉宇之间自带一股英气。
韩梦莎的家就在剧团附近,只要没有外出演出,她每天早上都会到团里练功,一遍遍打磨身段、步伐、唱腔等等。在诸多老师的眼中,韩梦莎是个能吃苦的好苗子。“看到她,仿佛就看到了我当初的模样。”吴凤花对韩梦莎更是喜爱有加。
“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二天不练老师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这是韩梦莎对自我的要求。“我也是进了小百花之后,才知道小百花是有武戏的,所以基本功里常常会有毯子功等武戏动作。”
“文武兼备”一直以来都是绍兴小百花的特色,而今一代复一代,传承不息。
因为喜爱,韩梦莎13岁时进入艺校专业学习越剧,也确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想起了十八里相送她到长亭。眼前就是旧时景,回忆往事喜又惊,她曾经梅花透露春消息,我竟是泥塑木雕不知情。”采访中,韩梦莎深情地唱起越剧折子戏《回十八》中的唱词。这是她尚在艺校,初次登台时唱的一出戏,其中的凄美和相思,触动着少女的情怀。
韩梦莎人生的第一个高光时刻,是出演青春版越剧《白蛇前传》中的许仙。那是年8月31日,青春版越剧《白蛇前传》在柯桥蓝天大剧院首演,这也是绍兴小百花越剧团新生代演员第一次在舞台上集体亮相。
那一天,韩梦莎扮演的许仙第一个登场,一段《游湖》唱念做打虽稍显稚嫩,但已灵性显现,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如今韩梦莎已经演了三出大戏,除了饰演青春版越剧《白蛇前传》中的许仙,还有青春版越剧《劈山救母》中的沉香以及青春版越剧《陆文龙》中的陆文龙。
“我非常喜欢陆文龙这个角色,他风度翩翩,心怀仁义,武功高强,是我心目中完美少年的代表。”韩梦莎期待着这个剧目能尽早和观众会面。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同样作为越剧新人的,还有去年底回到福建芳华越剧团的10位委培生。作为最早进行越剧改革的剧团之一,芳华越剧团流淌着绍兴的血脉。
这10位历经四年学艺生涯从嵊州艺术学院毕业的新人,如今入团已有4个月。10位新人中,就有来自山东的花旦寇佳琦。
“的确,越剧所使用的方言对北方人来说犹如听天书,而念起来更是佶屈聱牙,这些地域差异注定了我学习越剧的过程格外艰辛。那是什么让我决心克服地域差异学习越剧呢?其实答案有很多,有对烟雨江南的憧憬,也有对越剧的真心喜欢……正是这些原因让我与越剧结下了深厚的缘分,千里奔赴。”采访中,远在福建的寇佳琦道出了她对越剧的情有独钟,也让人看到了新一代年轻越剧演员的坚守和追求。
越剧名角:用一生开一朵“梅花”
嵊州是越剧启航的地方,从“落地唱书”到上海大舞台,嵊州的越剧前辈们把越剧带到全国,历经百年,长盛不衰。
嵊州市越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位于在嵊州老城区一处僻静巷子里。庭院深深,绿草青青,古朴的砖墙,悠长的回廊。清晨漫步此处,温婉悠长的曲调从不远处传来。门洞处,偶尔窜出几个身穿练功服的少女。
在这片春色葱郁中,有一朵“梅花”悄然绽放,她就是国家一级演员、第2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黄美菊。
有人说,黄美菊身上透着一股大家闺秀的气质。“我从小就喜欢扮演舞台上的大家闺秀。”今年49岁的黄美菊是嵊州市越剧团的中流砥柱。
见到黄美菊时,她正在排练室教授弟子们台步、唱腔,同时也在为即将开拍的越剧电影《汉文皇后》做前期筹备工作。近些年来,国内多部越剧题材的电影上映,获得不错反响。嵊州市越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也希望借此机会“破圈”,进一步推广越剧。
今年是袁雪芬周年诞辰,年嵊州市越剧团曾创排越剧《袁雪芬》,缅怀这位从嵊州走出去的越剧一代宗师。黄美菊在剧中饰演老年袁雪芬。
“早年和袁雪芬老师有所接触,因而对她还比较熟悉,剧中的造型还原了老年袁雪芬的着装风格。在人物塑造上,也尽可能地向她靠拢。对于艺术,她内心强大,执着追求。对于生活,她本真自然,不事雕琢。”黄美菊说。
“这些年来,嵊州市越剧团除了复排经典戏之外,也没有忽视现代戏的创作,除了《袁雪芬》,还有《马寅初》《核桃树之恋》等,都获得了不错的反响,这不仅是越剧题材上的创新,对于演员的表演也是一种突破。”黄美菊是温岭人,以人才引进的方式,加盟了嵊州市越剧团。刚进入嵊州市越剧团,她就得到了上海越剧院王佩珍老师的青睐,特别为她选排了金派大戏《碧玉簪》。后在王佩珍的引荐下,黄美菊成为了越剧大家金采风的得意门生。
“老师常教导我,‘一个演员,既要经得起掌声,也要接受观众指出的不足。’作为一个越剧演员,德与艺一样重要。”黄美菊曾多次赶到上海金采风家中,虚心求教。如今,黄美菊也常教导弟子们,对事业要有追求,力争成为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三十多年的舞台生涯,让黄美菊对于越剧的理解更加深刻,她特别提到越剧《蔡文姬》。“越剧只有和角色共情,才能和观众共鸣。20多岁初演蔡文姬的时候,我对那种离愁理解还不是很深刻,后来我结婚生子,才对她离开匈奴前和丈夫孩子的那种情感纠葛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加走进这个人物。”
年喜提“梅花”,这寓意着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戏剧最高奖,是对黄美菊的肯定。黄美菊把这份荣誉作为对自己的鞭策,她希望把越剧之美献给更多的人。
“越剧作为综合性的舞台艺术,近些年来,在尊重年代、尊重整体风格的基础上,音乐、服装、唱腔都在变化,美感更强了,这也是时代的需要,以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爱上越剧。”在黄美菊看来,越剧也要与时俱进,拍越剧电影、舞台剧、网上直播等形式,都是传播越剧的新方式。
草根演员:生活和越剧都要安放好
晚上8点,张爱萍略施粉黛,和直播间的观众见面,甜美的扮相,让张爱萍颇具观众缘。尽管线上直播没多久,但还是吸引了百余人观看,其中不乏一些守候的老戏迷。一曲《情探》缓缓唱来,眼波流转,曲声动人。一曲唱罢,张爱萍和粉丝开始互动。
受疫情影响,张爱萍所在的嵊州市群艺越剧团已经许久没有演出了。钟情越剧的她,只能用线上直播的方式和粉丝会面,顺带着练练功。
今年43岁的张爱萍是嵊州市群艺越剧团的当家花旦。“我14岁进民营剧团开始跑龙套,17岁进科班培训一年学习花旦,18岁就开始挑大梁。”
走街串巷,风餐露宿,早期的民营剧团都经历过这些。“我记得有一年春节在宁波山区演出,条件很差,又下雪又刮风,我们打地铺时,只能下面铺一些稻草,上面放上自己的被褥。”张爱萍说。
尽管条件艰苦,但民营剧团生于民间,活跃于民间,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年前后,民营剧团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如今仅嵊州登记在册的民营剧团就有家。
在鼎盛时期,嵊州群艺越剧团一年中几乎没有空闲时间。全年演出多场,有时一天要演四五场,常常活跃在江浙沪一带的乡村里。接到的演出“订单”,经常要排到几个月后。平时演一场的价格在元左右,春节期间涨到1~2万元,但是前来预订的村子还是不少。在这样的好光景下,演员的报酬也是水涨船高,张爱萍说,那时自己演一天戏收入在元左右,一年下来,收入颇为可观。
裘海英是另一家民营越剧团——嵊州春逸越剧团团长,也是剧团里的花旦演员。当下受疫情影响没有演出,她在当地社区找了一份临时性工作。
“剧团里原本有演员、乐队、后勤等30多人,现在大多分流了,当下正值采茶季,不少人去当了采茶工,也有些人在餐厅打工。”裘海英告诉记者,去年一年,他们在上虞、杭州萧山、湖州等地只演出了32场。
嵊州的民营剧团作为当地的一项重要产业,养活了近万名越剧相关从业者,每年的营收达到数亿元。他们活跃在农村舞台上,为当地百姓送去了精神食粮,也成为传播和推广越剧的重要力量。
“唱越剧不仅是我们的工作,也是我们的爱好,平日里我们一直在练功,怕长期不练技艺生疏了。有不少团员来问我,什么时候能有戏演,我就宽慰他们,给他们加油打气。眼下,只能期待着疫情早点过去,我们可以重新回到热爱的舞台。”裘海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