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采风先生的唱腔在越剧界被称为“金派”,真假嗓并用,委婉华丽,高音是她的特色。辨识度很高。
金采风先生的戏路也很广,从王熙凤这个当家二奶奶,到活秀英,神兰贞,然后汉文皇后,刘彩娥等,她的青衣,闺门旦尤其称绝。
《碧玉簪》里的李秀英就是青衣戏,这出戏以及金采风先生演绎的人物,一直以来都广受戏迷朋友的喜爱。
据说起先《碧玉簪》的结尾是悲剧,后来观众不答应,为李秀英叫屈,于是就改为现在看到的以喜剧收场的结尾,真可谓千锤百炼。
《碧玉簪》的故事说的是顾文友喜欢表妹吏部尚书千金李秀英,可李秀英被许配翰林之子王玉林。
顾文友买通媒婆,在李秀英新婚之时,将情书与碧玉簪置于新房之内,王玉林中计疑心李秀英不贞,对她冷落猜忌。
李秀英被虐成病,其父李廷甫赶来,经询问以及核对笔迹,这才获悉冤枉了李秀英。
李廷甫将女儿带回,王玉林中了状元,以凤冠霞帔,风光求恕,最终夫妻和解,阖家团圆。
故事是以虐加喜剧的形式,这种至今并不过时。
凡是虐的情节,必定有一个特别好的人。
也因为特别好,这才在剧中被虐,同时又被观众同情和喜欢。
尽管是虐,但李秀英特别知书达理,为他人着想。
她根本没错,这才格外让人心疼。
先来赏析一下“洞房”这一段。
李秀英:(唱)新房之中冷清清,为何不见新官人?想必他高厅之上伴亲友,想必他到父母堂前去受教训。想必他在筵席之上酒喝醉,想必他身有不爽欠安宁。我左思右想心不宁,耳听得谯楼报四更。
新婚之夜,王玉林拾到情书和碧玉簪,气不打一处来,准备去禀告父母,可到了父母房外,就听到父母为他开心。
尤其是母亲,对新媳妇是百般爱惜,觉得她什么都好。
王玉林不忍拂兴,于是什么都不说。
李秀英蒙在鼓里,独自在新房内担忧。
和李秀英的温柔娴雅形成对比的是王玉林的怒火。
王玉林:(唱)想那日一纸寿联露才情,她父亲席前当面许婚姻。我只道尚书爱才择佳婿,谁知他安排巧计害玉林。怪不得十里红妆,良田三百,白银千两陪嫁厚,却原来他甘饵诱我把钩吞。似这般恶毒心计太可恨。看来朝,我功名成就,另娶淑女再配婚。
李秀英:(唱)更鼓频催良宵短,不觉得东方发白天已明。
春宵一刻值千金,而李秀英就在空房中独自度过新婚之夜。
而她的磨难还刚开始呢!
婆婆询问李秀英的贴身丫鬟春香,这才知道王玉林很凶,他还未上过媳妇的楼,于是她从中调和,拉着儿子上楼。
可还是无用,王玉林根本不跟李秀英说话。
那就有了“二洞房”的精彩唱段:
李秀英:(唱)官人他新婚燕尔心不欢,他欲言不语频叹息,难道他嫌我秀英容貌丑,我难与他才郎配成婚?难道他嫌我陪嫁妆奁少?难道他另有意中人?我胡思乱想费猜疑,我还是上前去问官人。官人,请用茶,(唱)官人哪,你心中有何不快的事,你可否与为妻说详细?娘……娘呀!
有什么不满,是可以说的,说清楚了,哪怕要退婚休妻,那就按照程序来。
偏偏王玉林在用冷暴力,什么都不跟李秀英说。
李秀英是承受委屈的,莫名其妙的嘛!
李秀英从新婚之夜,就一直被冷暴力,她的委屈指数节节上升。
新来乍到,她也不好跟谁诉苦,好容易到了满月回门之期,可以母女相见,那么她可以把满腹的委屈告诉母亲。
而且婆婆非常好,新娘子虽然好,到底是人家的女儿,满月回门叙叙骨肉之情也是应该的。
所以她让儿媳在娘家多住几天。
于此对比的是王玉林先是找理由,不与李秀英共同回门,这样一来,婆婆倒是恼了,太没有礼数了,一个忘形,对儿媳说出你回家多住几天,住个半年再回来。
婆婆真是古道热肠,又热爱生活,尊重人情。
虽然婆婆不识字,但得到了一致的认可和尊重。
没想到王玉林又修书一封,命李秀英当日即回,不许留宿,如若不然,休想再进王家大门。
婆婆不识字,还以为儿子嘴硬心软,媳妇刚回娘家,他又想她了,于是命人去送。
这一送,弄得李秀英与母亲哭别,有了一段传唱很广的《归宁》:女儿是娘亲生来娘亲养,有长有短总好商量,女儿若有事做错,娘啊,你也肯来原谅。女儿嫁到王家只一月,那婆婆虽好怎比得堂上我亲生娘,我夫妻虽然也恩爱,怎比得亲娘你能知儿痛痒,夫妻失和儿受苦,还要怪你娘亲少教养。娘啊娘你今日放儿回家去,到来日,我双双对对来望你亲娘!
这一段是声声泪,字字情,李秀英忍着委屈,没有说出实情,只求母亲放她回去。
李夫人认为都分开了一个月,多留女儿住两日,也是人之常情。
而且看女儿主仆的神情,似乎很不开心,她都来不及细问。
李秀英就匆匆而去,原轿来原轿回。
李夫人为了给女儿施加压力,要多留她住一会儿,就说了过头话,没想到女儿还是走了。
她以为是女儿有了丈夫忘了娘,可身边的丫鬟看小姐主婢的神情不对,都在落泪,似有隐情,于是提醒夫人赶过去看看。
就在李夫人赶过去之前,李秀英又受了一次委屈,这一次委屈更是留下了经典的唱段《三盖衣》。好,明天继续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