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缘起
兰初君是河南人,河南人的DNA里就刻着戏剧,小时候跟着长辈们看着河南卫视的《梨园春》,当时是不太喜欢的,眼中只有动画片,但是现在只要一听到豫剧,内心就觉得亲切。
因为《梨园春》的缘故,加上后来个人读书和探究兴趣转向文化研究,就对全国其他地方的戏剧有些了解,再后来迷上日漫、日剧,以及宝冢,突然就联想到中国的越剧。
如果你知道宝冢的话,它是全员女性的的剧团,主要受众是女性,上演的剧目大多是爱情主题。这不巧了吗?跟中国的越剧越剧很像。
越剧剧团中虽然有男性,但主流是女性,受众人群主要也是女性,代表性剧目,比如《红楼梦》、《梁祝》,同样也是爱情题材。
这一切让兰初君很感兴趣,读了一些书才发现:原来越剧的诞生、兴趣背后,是跟近代中国女性觉醒、解放、参与公共生活分不开关系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02时代背景:近代女性逐渐参与进社会经济等事务中
鸦片战争之后,根据不平等条约,上海开埠。因为其有利的地理位置、背靠中国经济最发达的江南地区,上海迅速成长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同时也是远东商业大都市。
时代的变迁让更多中国人卷进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体系当中,走出社会,甚至包括中国的女性,比如晚清浙江许多农村女孩子,梦想就是成年之后到上海的丝厂做工。
民国之后甚至有女性担任更多的经济角色。有的担任女佣帮工;有的当演员、伴舞;有的是女商人、女裁缝;有的女性担任教师、医生、会计、officelady甚至律师;当然还有不少女性是富人家的全职太太。
越来越多女性走出家门,势必对传统文化造成“冲击”,她们也需要文化产品,越剧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03为什么当时上海观众选择越剧,而不是其他剧种?
那为什么当时上海的女性观众选择了越剧,而不是其他剧种呢?
要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就要了解民国时期上海的人口成分。
上海一个移民城市,年代上海人口多万,只有不到1/4是本地人,其他人大多来自自苏北、苏南、浙江和广东,”其中又以来自经济发达地区的广东、浙江和苏南三地的移民一起构成上海新型商业阶级的中坚力量,“其中更以浙江人的力量更为”强大“。
有个资料科工作证:一份关于上海同乡会馆的研究表明:宁绍帮在上海的势力在年代中期以后急速上升,超过了广东帮而成为上海最有势力的移民集团。
这样的人口结构和社会经济地位,就形成了一种”文化霸权“,同时也反映在地方戏剧中,像是使用苏北话的淮剧就被认为是下里巴人;使用浙江话的越剧就被认为是美的。
占优势的移民加上文化霸权,越剧能够脱颖而出也就不奇怪了。
04越剧为什么变成演员主要是女性的剧种?
如果你对越剧的历史有所了解的话,越剧同其他中国戏剧一样,一开始演员也是有男性的,但是为什么会演变成全员都是女性呢?
第一个原因就是上文中说的,时代变了,导致戏剧的观众群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女性。用《诗与政治》一书的说法,叫做”民国戏曲的女性化“。
小白玉梅剧照(20世纪30年代中期)
可能看越剧没有感觉,看看京剧就知道。晚清京剧的代表人物——同光十三绝,很多都是扮演老生等角色,演绎的是帝王将相;到了民国,以梅兰芳为代表的四大名旦崛起。这其中的转变,用梅兰芳自己话来说:
女看客是刚刚开始看戏,自然比较外行,无非来看个热闹,那就一定先要拣漂亮的看。像谭鑫培这样一个干瘪老头儿……看了是不会对他发生兴趣的。所以旦的一行,就成了她们爱看的对象。
第二、女性观众力量大,喜欢和亲朋好友一起来。女性看戏和男性不同。男性看戏,一个人也能看,女性不一样,她们愿意和朋友、家人一起来,这样子票房自然高。
但是这样并不能说明越剧一定要演变成全员女性演员的戏剧,究竟这过程中发生了什么?
第一,女班的兴起。
这里面跟一个人有关,嵊县商人王金水。他看到嵊县戏在上海受欢迎,就觉得自己成立一个女班。因为当时主流思想还是认为戏子上不了台面,男子唱戏更是侮辱门楣的事情,女子容易招收一些。
王金水招收了十几名女子学徒,请了三个退休演员做老师,经过三个月的艰苦训练,她们进入上海滩出演,但是因为演出经验不足、怯场,又回到了嵊县。
虽然上沪的经历算不上成功,但是毕竟经历了锻炼,这个戏班在嵊县几乎是降维打击,在老家的演出很是成功,也渐渐有了名气。
更重要的是,这段经历让女班建立了科班体系。当时其他剧团都是名副其实的草台班子。科班从做功、唱功、武功等各方面给女性学员以系统性的训练。长期生活学习在一起,也让她们有了十足默契。
第二,年经济危机的影响。
越剧起源于浙江嵊县,这里女子一开始的手段,同浙江其他地方类似,到上海丝厂工作,虽然也有女性学戏,但毕竟不是主流。
年,影响世界的经济危机爆发,史称”大萧条“。这场规模空前的危机也影响到了中国,上海的丝织业受到国际市场影响,也变得萧条起来,嵊县的女孩们为了谋生,补贴家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唱戏的队伍,推动了女班的发展。
女班的成体系训练加上大量女性的加入,逐渐让越剧变成了”全员女性。“
第三、当时女性观众对女性戏班的追捧。
每个戏剧都有惯性。京剧在民国时期就被认为是”国粹“,追捧的有男有女,但还是以男性居多,演唱内容与晚清时期变化不大。
越剧则不一样,它从出生时起,就迎合市场的口味,对于观众的变化也最是敏感。
当时女性观众虽然很多是职业女性,但是真正捧角儿的是富家太太。她们的丈夫肯定不愿意自己的夫人或者姨太太跟男性有过多接触,因此女性居多甚至是全员女性的越剧就变得比较安全了。
第四、为了应对市场变化,越剧主要剧目也是逐渐言情化。
近代文化一直有京派文化和海派文化之称。京派文人一直对海派有批评,说过于庸俗,过于言情。
我们暂且不管这种批评是否正确,但是不可否认,海派通俗文化的一个特点是言情,是对女性和爱情罗曼史的沉迷。
背靠上海的越剧自然也是主要以言情为主,民国时期的女性世界没那么大,言情自然也是最爱,即便现在,女性最爱的电视剧不也是言情甜宠吗?
05怎样看待越剧的崛起?背后是20世纪女性参与公共生活的努力
社会理论家哈贝马斯说过: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早期机制,起源于从宫廷中分离出来的贵族社会,组成这个社会的公众与剧院、音乐会有密切联系。
剧院作为公共领域的一种机制,为娱乐和对话提供了一个公共空间。
虽然这是根据西方历史提炼出来的,但是放在越剧对20世纪初上海女性公共生活的参与上,也是丝毫不违和的。
那么当时女性观众是怎样通过越剧,努力让自己走出家庭,参与公共生活呢?
首先,越剧剧院提供了一个女性公共生活空间。
20世纪上半叶的上海,主要公共生活空间是剧院、咖啡馆、游乐场、茶楼等。其他的主要客户是男性,越剧的则是女性。”越剧剧院为迅速增加的女观众群体提供了一个既可观戏又颇合乎身份和礼仪的社交场所。
剧院的更大意义还在于让孤立的女性个体有了联系,形成了女性观众群体,为观众提供了互相交流探讨文学作品的场所。观众对文艺作品的讨论为公众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其次:戏迷俱乐部,提供了女性参与构建共同体的团体机会。
比如当时有一个戏迷俱乐部,名叫娟社,戏迷们对男性挂出免入牌。他们在戏迷俱乐部的活动中,认识和发展自我,学习社交,这体现了她们构建共同体的努力。
06结语
历史学者姜进说:女性力量崛起可能是被历史学家忽视,但是又最重要的20世纪社会变迁,越剧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就是其中最显著的代表。从里面我们看到了女性走出家庭、参与社会、乃至改变社会的全过程。
参考资料:
1、姜进:《诗与政治:二十世纪上海公共文化中的女子越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年。
2、[1]邹兴毅.公共生活的衰落与重建[D].哈尔滨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