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新中国自主培养的西洋管乐家,耄耋之年

北京痤疮哪里医院好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9206013804347065&wfr=spider&for=pc

“把这本有我简历的《祝盾教授从教60年暨作品音乐会》节目册送给你们,这样整理文字时可以更准确一些。”这是中央音乐学院双簧管专业教授祝盾和笔者见面时说的第一句话。南方人的细腻性格和管乐人的实在率真,在祝老爷子身上形成了奇妙的融合。他说起话来慢条斯理、温文尔雅,处处为他人着想,谈论的内容又总能干脆利索、直奔主题。在他的讲述中,我们看到了新中国第一代从未留过洋的西洋管乐家,是如何锻造的传奇经历。

不解管乐缘,成首批“国产”人才

年,祝盾生于浙江省兰溪市。13岁时因父亲祝修仁被聘为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声乐专业教授,祝盾也随之进入福建音专幼年班,跟音专校长唐学咏老师学习钢琴。翌年,父亲又被调到重庆一所高校任职。在重庆青木关,曾有一所非常著名的音乐学院,即年由当时的国民政府创办的国立音乐院。年,该院时任院长吴伯超为实现“建立一支具有世界水平的真正中国人自己的交响乐队”的远大抱负,特设了一个旨在为中国交响乐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幼年班。祝盾的父亲非常认同吴院长的远见卓识,想让儿子去报考。但是抗战胜利后的年,国立音乐院迁址南京,幼年班因校舍问题暂栖吴伯超的家乡常州。就这样,14岁的祝盾孑身一人来到常州。“我小时候只在家乡听过京剧、越剧,后来在‘音专’接触到了一点钢琴,但从未听过交响音乐,是从事声乐教育的父亲,引导我走上管乐之路。虽然当时管乐并不受人重视,但我还是坚持学了下来。”祝盾回忆道。

常州幼年班所在地常州灵官庙一隅

进入常州幼年班后,祝盾跟随上海工部局洋人交响乐队中少数的华人演奏家之一、在幼年班兼职的陈传熙老师(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电影乐团指挥)学习。年末至年春,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幼年班因战事无法继续授课,动员沪宁一带有家可归的学生离校回家。学习双簧管不到半年的祝盾,不得不中断学业,回到浙江老家兰溪。年秋,中央音乐学院在天津成立,作为其重要组建单位的国立音乐院及其幼年班全体师生于次年春天北上天津,祝盾也因此成为中央音乐学院少年班(现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前身)的学生。学校初创时期,专业教师队伍尚不健全,祝盾跟随一位在天津某银行工作的兼职教师汪德明学习双簧管。“按照现在的说法,他就是一位‘特长生’。但汪老师对我很好,把所有本领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回忆自己的启蒙老师,祝盾仍深怀感恩之情。

年,祝盾与国立音乐院部分在校老校友合影,站立第一排右三为祝盾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音乐专家,被邀请到中国进行讲学和培训。年德国双簧管演奏家魏切西在北京中央乐团(现中国交响乐团)开办专家班,祝盾因年龄偏小,没能争取到学习名额,但学校允许他去旁听。于是好学的祝盾每周跟随师哥,从天津坐3个小时火车到北京学习。“上天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一次,一位学生生病,魏切西利用一点空余时间听了祝盾的演奏,认为他的演奏很有才华,提议以后可以两周上一次课。祝盾兴奋极了,为了抓住这个难得机会,他回到学校后拼命练习,第二次再在专家班上课时,就被收为正式学员。随后的二十多节课,魏切西为祝盾的双簧管演奏打下了良好基础。

年祝盾即将从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毕业。正当他准备回南方上海工作时,一天,他在楼道里遇到了在党委办公室工作的方仟。方仟的一句“你去附中教学吧”把祝盾留在了母校。“后来,时任学院副院长赵沨找我谈了一次话。他说,音乐专业教育,附中是基础,基础打好了,音乐学院才能办好。把你们这些专业突出、有教学能力的老师留在附中,就是为了要把音乐学院的‘底子打好’。”赵院长这段简短而有力的谈话,让祝盾至今记忆犹新。

成为附中教师的祝盾

不信“洋墨水”,寻中国管乐路

祝盾在捷克斯洛伐克双簧管演奏家维捷斯拉夫哈努斯的专家班学习

年,学校又请来了一位捷克斯洛伐克双簧管演奏家,这一次祝盾成为他的专家班学员。“我从没有喝过洋墨水,这是我较少的几次接触外国管乐教育的机会。通过学习和观察,我发现这些演奏家虽然都吹得不错,但是有人很轻松,有人却很‘累’。从中我朦胧地感觉到,管乐演奏方法没有绝对的正确,只有相对的存在,那么怎样才是最科学的?我把这个问题带到了我后来的工作中。”祝盾说,“双簧管是西洋乐器,我们首先需要向外国演奏家学习。但是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往往是来一个外国专家,就要求我们改一种演奏方法,让我们无所适从。我感到,中国人的生理、心理条件与外国人有着较大不同,必须要根据双簧管演奏的基本规律,探索适合中国学生的、科学的演奏方法,让他们在演奏时既省劲又有耐力,既松驰又能保持优美的声音,在学习上少走点弯路,是我教学实践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目标。”

祝盾通过自己的演奏和教学实践,再加上查阅国内外多种双簧管学术资料,鉴赏大量的磁带和唱片,观摩各路名家的音乐会,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于中国学生的演奏和教学方法。他认为在管乐演奏中,呼吸很重要,发声的准确、音质的优美、口型与吐舌(吐音)技巧等,都与呼吸的正确与否有着密切关系。掌握和运用正确的呼吸,是管乐基本功训练的主要内容。在诸多呼吸种类中,他更倾向于采用胸腹式呼吸,认为这种呼吸方式更科学一些。此外,轻松自如的演奏状态也很重要。他提出,必须做到精神、身体感觉以及外部肢体动作的三方面放松。娴熟稳定的技术,轻松自如的演奏状态,加上良好的音乐感觉,才能把一首乐曲完美呈现。

与其他西洋管乐器不同,双簧管需要哨片作为发声载体。它就好比人体声带对于歌唱者一样重要,直接影响“声音”的好坏。而哨片的软硬程度则因人而异。“每个人的身体条件和对音色的选择各有不同,在制作哨片时,必须要考虑到这些吹奏习惯。过去因条件所限,我都是自己用芦苇给学生们做哨片。现在的哨片已经实现机械化生产了,想想当年那些耗时费力的繁琐工序,真是不可思议。”祝盾边回忆边笑着说道,“但事情都具有两面性,虽然手工做哨片费时费力,但在制作过程中能更好地了解哨片的发声原理,并明白在吹奏时哪些问题出自哨片,从而能够及时调整而使吹奏变得更加容易。”

除了潜心教学,祝盾也进行创作,其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创作的一批双簧管作品,极具中国风格。如:描绘藏族传统节日场景的《歌·舞》,根据同名陕北民歌编创的《蓝花花》,旋律音调具有典型山东民歌韵味的《谁不说俺家乡好》,用双簧管模拟军号的《红星闪闪放光彩》等。这些作品已结集出版两册,受到双簧管演奏者的喜爱。管乐教师能教、能创的并不多见,谈起自己的创作初衷,祝盾谦虚地说:“你教学生得有作品吧。有段时间因为政治原因,不让演奏外国作品,但是中国的双簧管曲目又非常少,我只能‘赶鸭子上架’,用上学时学的那些非常初级的作曲技法自己创作,其中有的是改编,有的则是个人的有感而发。后来政策放开了,我觉得学生们除了国外的经典作品,也需要演奏中国曲目,所以就把创作的习惯坚持了下来。”祝盾说,通过改编、原创中国作品,让双簧管这件西洋乐器在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扎根,是他一直以来的朴素想法。

不仅传道授业,更要树德为先

出生于江南水乡的祝盾性格沉稳,做起事来缜密周到。“认真、求实是我的做人准则。”祝盾做事向来一丝不苟、求真务实,每次上课都提前到课堂进行准备,学生们知道他的脾气,没有人敢迟到或旷课。

祝盾给王亮上课

管乐学生以男孩居多,而且大都很调皮。“小孩子调皮、淘气是很正常的,关键是老师怎么引导和教育。学生们犯了错误,我也会让他们写检查。另一方面,调皮、淘气的孩子并不是不用功,例如现已成为纽约爱乐乐团终身双簧管首席的王亮,小时候虽然调皮,但也真的是很用功,再加上他的天分很高,所以才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在祝盾看来,知识在于积累,成功在于勤奋,天赋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努力才是最关键的。老师严格要求学生,是对他们最大的爱。“学音乐的学生一般都比较感性,特别是学管乐的,更是直来直去,老师们对他好,他是能感受到的。”祝盾说。

祝盾认为,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道授业,更要树人。“琴如其人,声如其人”,音乐学院的学生首先要端正人品,其次才是增进琴技。他经常和学生们说的一句话是“低调做人,台上见”。虽然这和更加强调竞争和张扬个性的当下社会有些脱节,但作为过来人,祝盾还是强调:“做人、实力、机遇,是一个人最终能否取得成功的三要素。专业再好,人品不行,机遇不够,也难成大业。”金京春是祝盾惟一经考试留在“央音”附中任教的学生,当他获得兼任北京交响乐团双簧管首席的机会时,祝盾既为他高兴,同时也要求他不能耽误附中的工作,且在“北交”要低调行事。如今,金京春不仅坐稳了北交首席的位置,而且成为“央音”附中副校长。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祝盾与学生们,后排从左至右:袁小钢、徐葵、邵晨、金京春、张炜,前排从左至右:祝盾、安德智

从附中、本科到研究生,祝盾教过的学生可谓数以百计。其中,袁小钢、王亮、黄铮、金京春、开赛、汤璐、王深、饶健、李佳胤、李伦祯、邵忱、宋蕾蕾、周阳等人,已在国内外各音乐学院、乐团成为中流砥柱,挑起了大梁。祝盾对于学生的爱是直接且深沉的,而学生们也打心里尊重、敬爱他,无论是取得了成绩还是遇到了什么问题,最先想到的就是自己的老师。每年“祝家军”都要聚上一两次,学生们为此调侃:“没事就去让老爷子训训我们。”到了祝老师的重要日子,大家更是从世界各地赶来,为恩师举办隆重庆祝活动。“年5月12日和年6月28日,学生们分别为我举办了庆祝执教50周年和60周年的音乐会,特别是在这次60周年的活动上,还演奏了我创作的多首管乐独奏、重奏作品,出版了我的作品专辑《忆念》。能够成为一名受人爱戴和敬重的人民教师,我感到非常荣幸。是祖国和学院培养了我,是我的学生成就了我,他们给了我太多收获和感动。”祝盾说。

20世纪90年代,曾先后被评为北京市和全国优秀教师,获得北京市文联“五十年来为文学艺术事业作出积极贡献”等表彰的祝盾,光荣退休。但他并没有停歇,一方面被返聘在附中、大学继续教课,其学生林水晶、李治林分别于年、年,在俄罗斯穆拉文斯基国际青少年管乐比赛中蝉联管乐少年组金奖,创造了该比赛举办以来,同一老师的学生连续获得最高奖的奇迹。另一方面,他又开始了双簧管的普及工作。

应好友、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教授黄飞立的邀请,自20世纪90年代,祝盾开始担任中关村二小交响乐团(北京金帆交响乐团)双簧管声部的指导、教学和排练工作。虽然已经从事了大半辈子的管乐专业教学工作,但是对于教授这些业余管乐小学生,祝盾一开始心里并没有底。但是渐渐地,他喜欢上了这些孩子,和学校、家长也建立起了友好关系。为了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他还专门为这些学生编著了一本训练教材。每周一下午,他都会准时到学校给学生上课、排练,二十余年如一日,从未间断。因为路途较远,每次都需要花上整整半天时间,但祝盾却乐在其中。年7月,他和“二小”领导、乐团指导老师一起带领这支业余小学生交响乐团,在第37届维也纳国际青少年艺术大赛交响乐组比赛中获得第一。

“我喜欢教学生,教学是我的精神支撑,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学生则是我生命的一部分。”以此作为人生座右铭的祝盾,耄耋之年依然坚持在教学第一线。

君乐/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2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