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路湖社旧址的昨天与今天澎湃在线

白癜风系统检查项目图 http://pf.39.net/bdfyy/bdfyc/180821/6474222.html
                            

原创老周望野眼老周望野眼

贵州路是老黄浦一条小马路,和河南、四川等沟通苏州河南北的要道不能比,甚至和广西、山东等小路相比,也有点奇怪。北面到厦门路为止,通不到苏州河。南面穿过南京路,到九江路为止。虽是条不起眼的小马路,贵州路的历史却不平凡,靠近南京东路有老闸捕房遗址,北京东路口西北角的黄浦剧场,前身是金城大戏院,国歌第一次唱响的地方。五六百米长,却有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在这里发生。贵州路北京东路口的西北角,也就是黄浦剧场侧门的对面,有一幢很普通的旧建筑,如果你是匆匆而过的行人,恐怕不会向这里多看一眼。但说起它的历史,却有很多故事好讲。这里曾是在上海的湖州同乡组织“湖社”旧址,也曾是辛亥革命时沪军都督陈英士的重要纪念地,更在越剧史上有其独特地位。

贵州路北京东路西北角

要谈这幢房子的历史,先要从浙江湖州说起。传统上,旧湖州府有七县:归安、乌程、长兴、德清、武康、安吉、孝丰,后归安和乌程合并为吴兴县,所以又叫湖州六县。湖州出商人(尤其丝绸界)和读书人,晚清民国时代在上海势力极大。年湖州同乡组成“湖社上海事务所”,所址在闸北会文路,到年正式成立“湖社”。年在贵州路建成新社所,年建成,也就是照片中的这幢建筑。湖社在上海是什么样的存在呢?年国民党开“五大”,包括陈果夫、陈立夫、戴季陶、张静江、褚民谊等在内,共有10名“湖社”成员当选国民党中委,要在贵州路这扇门进进出出的。湖州人在民国之所以有如此显赫的地位,很大程度因为陈英士的存在,而贵州路“湖社”也是陈英士的重要纪念地,这里曾有陈英士的纪念堂。

民国时代“湖社”旧照

门头上有“湖社”字样

还有陈英士纪念堂金字

图片来自网络

笔者年7月同一位置拍摄

陈英士又叫陈其美,年出生于湖州府吴兴县,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对上海来说,陈英士身份特殊,辛亥革命上海光复,陈英士居功阙伟。10月份武昌起义爆发后,他在上海发动起义,逼迫上海道台刘燕翼躲进租界,陈英士成为沪军都督府第一任都督,之后他又组织江浙沪联军光复南京。年陈英士在萨坡赛路(今淡水路)寓所被刺客谋杀,时年38岁。辛亥革命的功绩之外,陈英士另一个身份是蒋介石的恩师和义兄,蒋加入同盟会是陈介绍的,二人感情至深。蒋在辛亥革命后风云变幻的局面中,为陈当过“死士”。陈英士死后,是蒋介石把他的遗体背回自己的寓所入殓。陈英士在三兄弟中排行老二,老大陈勤士(其业)的的两个儿子果夫、立夫继承了二叔陈英士的政治遗产,后来所谓的“蒋家天下陈家党”。老三陈蔼士(其采)也是党国要人,和“湖社”关系很深,后面再说。

陈其美(字英士)戎装照

-

图片来自网络

湖州和陈家相互成就,在民国时代的地位可想而知。年,在老西门中华路方斜路交汇处兴建了陈英士纪念塔(关于此塔,请参看我的一篇),次年在贵州路原湖州人上海公产的寿圣庵原址建造湖社新所,二楼放置陈英士铜像,成为陈英士纪念堂。湖社名为湖州同乡组织,其实加入还是有一定门槛的。在上海生活的湖州人成千上万,湖社成员不过一千余人,可以想象这千余人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年湖州同乡、上海书画家、慈善家王一亭去世,在湖社举行盛大追悼会,是当时处于“孤岛”时期上海的一件盛事。

年湖社举办王一亭追悼会

图片来自网络

王一亭为同乡陈英士画的肖像

图片来自网络

湖社旧址除了陈英士纪念堂,还曾是越剧历史上著名的“大来剧场”所在地。浙江人当然喜欢听越剧,但把剧场引入湖社,还是引起一定的争议。后来当了汉奸的褚民谊是越剧超级粉丝,在他的坚持之下,一楼会议厅改建成剧场,原来庄严肃穆的会场成了风花雪月的剧场,不少湖州同乡有意见,连当时担任湖社主任的陈蔼士也不同意。无奈褚民谊非常坚持,再加大来剧场的演员马樟花、袁雪芬艺术水平很高,票房相当不错,可以产生利润作为湖社的收入,于是剧场落地生根。

袁雪芬(左)、马樟花(右)

演出《梁祝哀史》

图片来自网络

袁雪芬和“闪电小生”马樟花在大来剧场力主越剧改革,立志改变越剧“讨饭戏”的社会地位。马樟花为摆脱恶势力的纠缠,和大学生鲍辛锄结婚,另组天星剧团,触动了大来剧场老板陆根棣的根本利益。陆和小报记者配合,发表庸俗文章诋毁马樟花,致其年2月19日忧愤离世,年仅21岁。袁雪芬后来成为越剧界的泰斗,一直活到年才以89岁高龄去世,她去世的日子也是2月19日。两位当年在大来剧场合作的姐妹不是同月同日生,却是同月同日死,这是巧合还是注定呢?陆根棣在贵州路另一头的老闸捕房当过包打听,解放后和逼死筱丹桂的张春帆同样命运,作为“戏霸”被镇压。大来剧场除了袁雪芬和马樟花,还有竺素娥、钱妙花、傅全香、戚雅仙、徐天红……等众多艺人曾在此献艺。年,大来剧场关闭。

四十年代的湖社

年以后,湖社旧址为部队使用,后为上海市五金交电公司自行车批发部。现在大楼名为交通大厦,隶属于百联集团。年建造时大楼应该是三层,后来增加到四层。当年湖社和大来剧场的遗迹,包括和陈英士有关的内容,一点点也没有了。

湖社旧址大门位置

大堂的楼梯

大堂顶部的金属吊顶

石质楼梯看似有年代了

贵州路沿街开设的早教机构

抗战爆发后,闸北沦为焦土。湖州旅沪公学原在闸北,就近搬到湖社,陈蔼士担任校董,直到抗战胜利后才又搬回闸北开封路。在现在开设早教机构的地方,湖社曾经办过学。陈蔼士生于年,也曾在日本学习军事,回国后主要从事财政、金融、水利等方面工作。以陈英士三弟的身份,他长期担任湖社理事长(主任)。抗战时期他担任“清远艺社”社长,联合湖州旅沪书画家以书画相聚。陈蔼士过六十大寿时,佛教太虚大师曾赠他一首贺诗《颂陈蔼士六旬》:“文采夙着英誉,德望咸仰勋旧;方便般若相庄,庆征无量光寿”。和陈英士的慷慨激昂不同,陈蔼士性格温和淳朴,生活节俭自奉,有人问他索取墨宝,他都慷慨相赠。年他签发的一批物资被运到解放区,陈蔼士吃了点“轧头”,于是更与世无争了。年他去了香港后到台湾,年去世。

陈其采(字蔼士)

-

图片来自网络

陈蔼士书法

多福集于大度者

成功率在小心人

图片来自网络

原标题:《贵州路“湖社”旧址的昨天与今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1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