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数百个剧种风格各异,秦腔无疑是最粗犷豪放的剧种之一。秦腔发源于陕西省,之后迅速流传到山西、河南、河北等地区,而且迅速流传到了江南,乾隆时期广东地区就有关于秦腔的记载。秦腔的角色体制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各行当还分多种,统称为“十三头网子”。每个剧团都建立“三路角色”制,其中头路角色包括头道须生、正旦、花脸和小旦;二路角色包括小生、二道须生、二花脸和丑角;其他老旦,老生等角均为三路角色。
秦腔秦腔数百年的发展史中出现了如魏长生、润润子、李云亭、刘立杰等一大批杰出的艺术家,在当代来说,中国戏剧梅花奖可以视为是戏曲演员的试金石,虽然将是否获奖作为评价演员的标准有一些五段,但获奖的这些演员无疑都是在艺术上缺德集大成就的名家。从年梅花奖创立以来,至今已举办了29届,产生了数百位梅花奖获得者,其中有34位秦腔演员36次获得过中国戏曲梅花奖:
李东桥年第3届,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戴春荣年第5届,西安秦腔易俗社李梅年第13届、年第25届二度梅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窦凤琴年第14届,甘肃省秦剧团雷通霞年第16届,甘肃省陇剧院侯红琴年第17届,西安秦腔剧院三意社谭建勋年第18届,甘肃省秦剧团孙存碟年第18届,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李娟年第18届,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柳萍年第19届,年第26届二度梅,银川市秦剧团齐爱云年第21届,现任职于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李小锋年第21届,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边肖年第21届,甘肃省陇剧院王新仓年第23届,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任小蕾年第23届,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张小琴年第23届,兰州市戏曲剧院秦腔团张晓琴年第23届,宁夏秦腔剧院李小雄年第24届,宁夏秦腔剧院张蓓年第24届,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惠敏莉年第24届,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屈巧哲年第24届,青海省西宁市秦剧团李君梅年第25届,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李淑芳年第25届,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候艳年第25届,宁夏秦腔剧院苏凤丽年第26届,甘肃省秦腔剧院屈连英年第26届,宁夏秦腔剧院佟红梅年第26届,甘肃省陇剧院赵杨武年第26届,陕西戏剧研究院张涛年第27届,西安市秦腔剧院卫小莉年第27届,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窦凤霞年第27届,甘肃省陇剧院袁丫丫年第28届,天水市西秦腔研究院韦小兵年第28届,宁夏秦腔剧院李小青年第29届,陕西省戏曲研究院
秦腔从以上数据来看可以得到以下几个结论:
在有演员获得梅花奖的十个剧团及研究单位中,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产生了13个梅花奖获得者获得了14次梅花奖,这占到了秦腔演员获得梅花奖人数的38.2%,占总次数的38.9%,算得上是一家独大。获奖次数仅次于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是宁夏秦腔剧院,该剧院产生了5位梅花奖获得者,排在之后的是西安秦腔易俗社和甘肃省陇剧院。
秦腔名家齐爱云从省份来看,34梅花奖获得者中有18位产生于陕西省,占总数的52.9%,仍旧是前腔的半壁江山;9位梅花奖获得者产生于甘肃省,占总数的26.5%;宁夏省产生了6位梅花奖获得者,青海省仅有1位梅花奖获得者。
从性别看,在34位梅花奖获得者中,有女性23位,占总数的67.6%;男性11位,占总数的32.4%。这种男女比例与越剧与黄梅戏相比是比较平衡的,越剧获得梅花奖的演员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位男性,黄梅戏获得梅花奖的也仅仅只有三位。
秦腔《状元媒》年是第30届梅花奖的评选年份,希望看到秦腔在梅花奖舞台上大放异彩。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