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是安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在历史还是现代全国都是闻名。它吸收民间茶歌、渔歌、樵歌等花腔小调而发展成熟,旋律轻快优美。
它发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多云山,与鄂东和赣东北的采茶戏同出一源,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她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
天仙配你可能听过“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这就是黄梅戏的《天仙配》,几乎人人都知道这场戏。这让黄梅戏在中国地位很高,主要很多人都爱看黄梅戏。特别哪里要有戏看,十里八村再远也过来看戏。哪怕每年都看到《天仙配》,人们都觉得看着津津有味,百看不厌。
但是你了解黄梅戏吗?黄梅戏的名字是怎么来的?一开始并没人叫黄梅戏,而是叫黄梅调或采花戏。是“罗汉桩”的曲艺形式和青阳腔与徽调吸收了演出内容与表现形式,于是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从小戏到本戏还有一种过渡形式,老艺人称之为“串戏”。所谓“串戏”就是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连着的一组小戏,有的以事“串”,有的则以人“串”。
“串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其中一些年龄大的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来扮演。这就为本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民国九年(年)的《宿松县志》上记载有“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第一次提出“黄梅戏”这个名称。也就是这样被大家称为熟悉的“黄梅戏”,从此在中国火了起来。
女驸马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特区等地以及台湾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年,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梅戏有哪些著名的戏呢?有《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其中《天仙配》、《女驸马》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严凤英、王少舫、吴琼、马兰是黄梅戏的著名演员。
黄梅戏的创始人又是谁?那不得不隆重介绍一个女人,黄梅戏创始人——邢绣娘。她是出生于演唱世家,从小与兄嫂一起出门卖唱。因扮相俊俏,唱腔甜美,出道不久便赢得了“不要钱,不要家,要听绣娘唱采茶”的美誉。
黄梅戏绣娘因丈夫死于水灾,再次回到娘家与兄嫂搭班唱戏,又相继获得“北方梆子有二,黄梅调子无双”和“不接京城大戏王,愿请黄梅邢绣娘”等美誉。再加上黄梅县“一去二三里,村村都有戏”和黄梅县几乎人人都是“戏迷”的地域氛围,从而为邢绣娘最后完成黄梅采茶戏的创建,提供了必要条件。也在去世,享年65岁。
黄梅戏一直深受老人们喜爱,每次看戏都会乐的笑不停。不得不说黄梅戏给过大家欢乐的时光,希望我们继续把这门文化继承下去,这都是我们中华的文化传承!接下来让我们年轻人来传承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让我们下一代知道,我们中华还留了一笔文化遗产等着你来欣赏!
你第一次看黄梅戏是什么感觉?发生了什么事情?小编小时候看黄梅戏的时候,旁边的湖发生一个龙旋风。从路边直接跑到水里,还把鹅头拉进水里,当时我和小伙伴都笑死了。你喜欢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