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16米长的‘狴犴龙’在5面旗子组成的梅花阵间穿梭往来,同时与蜈蚣、毒蝎、毒蜂、毒蛇、毒蜘蛛的扮演者和画有五毒图形的‘龙珠’紧张周旋,真让人大开眼界!”近日,省文化馆专题拍摄组走进上浦镇中采风,见到了学生表演的“狴犴龙舞”这一难得一见的地域传统文化表演,纷纷发出感慨,并对学校创新传承“非遗”文化做法给予充分肯定。近年来,上浦镇中顺应“双减”新政落地、晚托服务延伸等新形势,积极创新,加大传承,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探索非遗文化进课本、课堂、校园,进而让“非遗”文化种子厚植在学生心中。精设“课堂”“非遗”传承有新人“这是我做的青瓷笔筒,美丽吧?”“这是我上次烧制的酒壶,多精致可爱哦!”……昨日周五拓展课上,青瓷坊教学教师沈旗标正手把手指导学生们动手制作各类喜爱的小玩物。学生们在了解青瓷知识同时,亲手烧制各种工艺品,并切实增强对“非遗”传承的自信心和自觉性,进而厚植家国情怀。“优秀非遗文化彰显着特色鲜明的民族文脉,理当传承。我校充分发挥地域优秀传统文化优势,整合资源,精设课堂,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努力培育新时代的非遗传承人。”校长陈银祥吐露了学校对非遗文化传承的初心。建设“展馆课堂”提素质。学校筹措资金建设非遗专题文化场馆。目前学校已经建成了越窑青瓷文化体验馆、民俗文化展览馆、狴犴龙舞展览馆,通过文化展示、课程打造、课堂教学、人文实践、文化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挥专题文化展馆功能。结合“双减”新政实施后的课后服务时间,经常性组织越窑青瓷、民俗文化、狴犴龙舞、民俗文化、红色剪纸等系列主题展示活动。推动单向课堂教学模式向多元互动的展馆课堂教学模式转变,将文化展馆打造为复合课堂,转化为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的立体教科书,改变育人方式,提高育人实效。创新“舞台课堂”重体验。开展志愿讲解课堂,将校园划分为越窑青瓷文化传承区、狴犴龙舞文化传承区、民俗文化传承区和东山诗词文化传承区等4个文化片区,组织学生志愿者开展文化讲解服务。开展社团主题教育活动,将地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德育教育紧密结合。组织一年一届的“校园非遗文化节”,引领广大师生踊跃参与不同文化元素融汇交流,进而培养一批喜爱“非遗”、热爱“非遗”、掌握“非遗”制作技能的中学生。推进“实践课堂”促传承。“双减”落地后,学生参加课后服务时间增多,学校顺势而动,开设了丰富多彩的拓展性课程。期间,越窑青瓷、东山诗词、狴犴龙舞、剪纸、茶艺、绍兴莲花落、绍兴越剧……许多富有乡土特色和历史厚度的传统文化和非遗项目课程进入了学生的课后服务“菜单”;一些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统手工艺人也从“师傅”变身为“老师”,纷纷走进校园。创新传承 擦靓德育特色名片“之前,我一回到家就得做作业。现在学校开放了青瓷和舞龙社团活动,我就立即参与了进来,也感受到舞龙与青瓷的美。”昨日,在学校青瓷班里,正在认真勾画花纹的九年级学生虞锐这样说。据悉,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舞龙、青瓷制作等引入课后社团,是学校利用课后服务时间段引入的新动作之一。顺应“双减”新要求,学校将弘扬“非遗”文化作为德育教育和五育融合教育有效载体,加大渗透,优化作业设计,转变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学做并重,日益探索出减负增能新路:——突显课堂教育特色。学校发挥课堂在非遗教育中的重要阵地作用,鼓励教师在教学中渗透“非遗”文化元素,激发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如学校开设青瓷课程,建起了专门教室,每两周上一次,不仅有理论讲解,还建有窑炉供学生实践,学生们可将自己制作的半成品烧制成瓷器。同时,学校构建“非遗传承人+专职教师”队伍体系,学校选派教师,协助传承人系统性地制定教学计划,分步骤开展教学。此外,学校从校内校外多方组织教育资源,除学校的教师外,还引入优秀家长、非遗传承认人以及友好合作单位等,日渐形成了非遗教育协同育人的教育框架。——探访地方文化资源。学校定期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实地探访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小仙坛古窑址,参观上虞博物馆等,感受悠久灿烂瓷文化;了解虞舜出生地、谢安东山隐居处概况,体会厚重的家乡历史文化;举办文物遗址、“非遗”保护宣传讲座,培养爱乡之情;组建普查小分队13支,由教师带领学生,利用节假日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访问老人、民间艺人,收集“非遗”线索等。——提炼上浦文化精髓。学校专门成立以“挖掘故乡历史,抢救文化遗产,弘扬乡贤精神,服务上虞经济”为宗旨的东山文化研究会分会,通过举办“东山文化研讨会”等活动,着力提炼和打造“东山文化”、“青瓷文化”、“虞舜文化”等文化品牌,为建设上浦、发展上浦提供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同时加强德育课题研究,《挖掘乡土文化气息,培养学生民族精神》课题被列为省级子课题。——培育精品学生社团。学校开设了越窑青瓷、狴犴龙舞、剪纸、茶艺、东山诗词等具有地域特色优秀传统文化类学生社团,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通过现场示范、专题讲解、片段重现等,打造言传身教、双向互动的课堂体验。学校在政策、经费、场地、师资方面为社团发展保驾护航。目前,学校的越窑青瓷社团、狴犴龙舞社团和东山诗词社团被评为了上虞区精品社团。——创新主题实践活动。在传承“非遗”、学习先贤精神的基础上,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五步法文明提升”、“做最美事、做最美人”等实践体验活动,领悟勤劳俭朴、吃苦耐劳、勇敢顽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树立建设上浦、发展上虞的远大目标。同时创新“非遗”学习传承评估体系,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创新开展五育融合教育综合素养评价:即对学生文明礼仪、在校常规表现、学习习惯等进行过程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容易被孩子所接受。我们也以此考察他们活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该校教务处符苗锋老师如是说。——构建多元立体的“评估体系”。学校相继建立非遗课堂筛选、确立、施教、评价等制度,定期督促和评估。结合“最美教师”和“五好学生”评选,出台并完善系列评估机制。业内人士评价:上浦镇中组织“非遗”教育多彩活动,践行了“活教育”理念,日益彰显出学校德育特色,提升了校园文化建设品位,也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小小“传承人”,真正达成了保护、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愿景。据悉,学校已跻身浙江省非遗教学传承基地、浙江省校内实践活动试点学校、绍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绍兴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学校、第一批上虞区中小学生劳动实践教育项目试点学校、区综合实践学科基地学校等行列。来源:上虞区融媒体中心记者万均通讯员夏意娟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