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探索小学阶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

北京中科专家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ys_1515/
                            

嵊州市三江街道阮庙学校地处嵊新融合核心区,全校名学生中,共有各民族学生名,包含15个民族成份,年度被确定为第三批省级民族团结进步重点培育单位。作为绍兴市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试点学校之一,该校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确定学生在各个阶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试点的工作重心,以象征教育、情感教育、理性教育为主要载体,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引导各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历史观、文化观,不断增强学生的“五个认同”意识。

一、根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探索小学阶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实现路径。

一是在低年级阶段开展象征教育。从国旗、国徽、天安门、长城、红领巾、祖国妈妈、石榴籽等直观内容入手,通过阐释和情感的渲染,让学生感知中华民族符号的象征意义,在学生幼小心灵中播下爱国的“种子”。二是在中年级阶段开展情感教育。以图片、视频等媒介向学生展示家乡山水、生活社区、学校景观等,诠释与国家所表达的信息和情感的共通性,孵育爱国情感。同时利用课堂教学、参观博物馆、探访历史名人故居等,为学生提供一个心理和行动亲历的场域,实现学生“心与物、情与景”的融合,建构学生内心深层的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在高年级阶段开展理性教育。引导学生透过象征符号的表面感知,认识象征物背后蕴含的特殊意义,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在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活动时,传递辉煌的中华历史和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知识。同时依托课堂,用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民族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切实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为今后教育实践树立牢固的内在根基。

二、依托“越剧之乡”深厚文化底蕴,做好民族特色文化与地方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文章。地处“越剧之乡”的嵊州市三江街道阮庙学校,针对不同民族学生学越剧、唱越剧、演越剧的需求,尝试开展越剧知识普及、越剧技艺传承等课外活动。学校制订《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学校”宣传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开辟一个越剧培训场地、组建一支越剧教学队伍、编写一本越剧乡土教材、组织一批越剧学唱活动。设立嵊州越剧艺术学校阮庙教学实践基地,聘请越剧专业教师定期授课,学习弘扬越剧精粹。在每个教学场地布置介绍越剧发展史、主要流派、越剧名家、名言名句等,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努力让学生从了解越剧的发展历史中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切实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一、通过象征教育,启蒙共同体意识。使学生建立象征符号与中华民族之间的联想,培养各族学生对国家的崇敬感,萌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通过情感教育,强化共同体认知。引导学生情感走向,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爱中国共产党、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中华民族的真切情感。

三、通过理性教育,增强共同体认同。初步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有效提升教育的实效性,为今后一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基础。

四、通过文化融合,构筑共有精神家园。设立越剧教学实践基地,培育“少儿民越团”共建团队,学习弘扬越剧和民族文化精粹,共同奏响校园民族团结进步乐章。

一、学校作为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对塑造各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意识,厚植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厚情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遵循不同阶段的教育特征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分阶段、有侧重地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切实增强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长远和最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中华文化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是构建各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强大精神纽带,从而实现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和谐发展。阮庙学校依托嵊州市独特的越剧教育资源和文化资产,在促进民族特色文化与地方传统文化有机融合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与尝试。

供稿:省民宗委民族二处、绍兴市民宗局

原标题:《嵊州:探索小学阶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现路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