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十三五守正创新,南京文旅交上精彩

北京白癜风哪家最便宜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40320/4357360.html
                            

南京市文化惠民“百千万工程”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维修项目获得国家文物保护最高奖“全国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

南京官窑山明代官窑遗址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候选项目。

秦淮灯会荣列文化和旅游部“非遗与旅游融合十大优秀案例”榜首。

南京市博物总馆成功创建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我市首创的博物馆“总分馆机制”被写入国家文物局提升博物馆陈列展览质量的指导意见。

南京被文化和旅游部列入全国文化消费试点工作第一档10个城市之一,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南京书画院21件作品入选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及国家级展览。

南京市秦淮区、江宁区成功创成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南京市江宁区黄龙岘茶文化村、浦口区不老村等6个美丽乡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南京市入选“全球20个最佳旅游目的地”“中国旅游影响力年度夜游城市”。

南京旅游经济总量不断增大,年均增长13.33%,高于年均增长13%的目标,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支柱产业。

“十三五”

南京文旅“交卷”啦!

“十三五”期间

南京市

立足于满足人民群众

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以文化和旅游机构改革为契机

凝心聚力推进

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融合发展

着力推进公共文化体系建设

让广大市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十三五”以来,南京市不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日益丰富,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持续提升。

1

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市级建有南京市文化馆和金陵图书馆,均为国家一级馆;12个区共建有文化馆12个、公共图书馆13个,其中10个文化馆、13个图书馆为国家一级馆。全市个街镇全部建有综合性文化站,累计建成家达到省定标准的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新建或改扩建51个街道文化站,在部分镇(街道)核心区、企业园区、居民小区、公园景区建成24小时自助图书馆73个。

2

坚持提质增量,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达到新高

积极组织各类文化活动,以年为例,全市累计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场,服务.6万人次,比年分别增加场、.3万人次,增幅分别为33.6%、42.5%。

3

实施品牌工程,不断拓宽精品内容

持续深入实施文化惠民“百千万工程”,从年开始,连续3年举办“百场公益演出广场行”和“送戏下乡”公益演出政府采购会。组织开展全市优秀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和公共文化服务创新项目评选活动,评选产生29个优秀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和25个公共文化服务创新项目。年,金陵图书馆联合各区图书馆成立南京网上共享图书馆,搭建“书服到家”信用网借平台。目前,南京网上共享图书馆藏书约4.5万册。南京市文化馆积极推进具有南京本地特色的数字文化馆建设,建设了《我们的节日金陵时节》等一批优秀公共数字文化资源。

着力加强历史文脉保护和利用

传承弘扬历史文化

“十三五”期间,南京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在加大文物保护力度的同时推进文物合理利用。

1、以规划引领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

全市现有5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不可移动文物共计处。先后完成明孝陵等15处古遗址的保护规划编制,开展瞻园等7处古建筑保护规划编制,推进总统府、中山陵等6处近现代建筑保护规划编制;积极推进明故宫和越城两项大遗址保护工程;加强城乡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完成涉文物建设工程报审批余件;完成金陵大学旧址等89处近现代建筑修缮工作。年,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维修项目获得国家文物保护最高奖“全国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南京鼓楼等7处入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梁台遗址等12处入选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加大文物保护力度的同时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推进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示范片区保护利用,启动百子亭等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示范保护和利用工作,实施了大遗址保护与彰显、老城南保护与复兴工程,开展南京城墙、重要近现代建筑(民国建筑群)、科教遗产、革命文物、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积极探索让文物“活”起来,使文物保护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2、率先在全国实行“考古前置”制度

从“建设前考古”变为“出让前考古”,解决长期以来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十三五”期间,共完成考古勘探面积万平方米,完成考古发掘面积16.万平方米,有效保护了天隆寺地块古代墓葬群等15处重要遗址,出土各类文物余件(套)。先后举办“发现金陵地下之美——南京考古年度考古成果展”、“城市记忆拾贝——南京考古年度精品文物展”等展览,展现南京考古发现重大成果。

年-年间,江宁中庄遗址等12个考古发掘项目荣获“江苏省田野考古奖”及“江苏省考古与遗产保护奖”。栖霞区明代窑业遗存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候选项目。

3、积极推进“非遗”保护与传承

全市现有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项,其中,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4项,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1项,省级代表性项目75项。现有市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人,其中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2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78人。现建成非遗传承保护基地37个,其中,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1个,省级非遗传承保护基地6个。不断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体系,编制《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强化重点项目保护,重点对南京云锦、南京白局等项目实施分类保护。加强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力度,完成金箔锻制技艺、骆山大龙等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数字记录工程,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优秀实践案例”征集活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进“非遗进校园”传承工作,在全市18所中小学中组建“南京白局”校际联盟,开展“博物馆+高校”大学生非遗传承实践、“我是小小传承人”等传习活动。“非遗周周学系列创新课程实践案例”“南京市南京白局进校园实践案例”荣获全国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

促进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秦淮灯会荣列文化和旅游部“非遗与旅游融合十大优秀案例”榜首。组织开展各类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打造“南京非遗”官方平台,开设“云课堂”举办“云展览”,组织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参加文旅部主办的“非遗购物节”,促进非遗的活化与传承。

4、“博物馆之城”建设成效显著

“十三五”期间,全市登记备案的博物馆增至60座,其中非国有博物馆增至20座,逐步形成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公共服务体系,博物馆数量、类别、规模在全国名列前茅。年,南京市博物总馆成功进入第三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名单。我市首创的博物馆“总分馆机制”被写入国家文物局提升博物馆陈列展览质量的指导意见。积极打造“博物馆之城”,推进南京名人馆、南京党史综合设施、南京城墙博物馆、南京世界文学博物馆、江北新区红色文化广场等文博场馆建设。优化服务供给,打造了一批有影响力和传播力的主题展览和教育活动。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文明的阶梯——科举文化专题展》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在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中荣获精品奖,市博物总馆《CHINA与世界——海上丝绸之路沉船与贸易瓷器大展》获得优胜奖。“十三五”期间全市博物馆共举办展览余场,组织社教活动2万余场次,参观人次突破一亿六千万人次。

加大非国有博物馆扶持力度,共下拨非国有博物馆发展补助资金约万元,组织开展南京市国有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对口帮扶工作,促进非国有博物馆运营管理、展览展示、服务水平等方面全面提升。

5、积极推进中国明清城墙(南京城墙)、“海上丝绸之路”南京史迹申遗工作

成立市申遗领导小组,成立保护委员会,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全面部署和推进申遗工作。成立市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研究中心、(南京)中国城墙研究院、南京城墙研究会、南京古都城墙保护基金会,建立遗产点专职保护管理机构,成立申遗专家库,加强遗产的研究和管理工作。编制《中国明清城墙》申遗文本、《海上丝绸之路?南京史迹》申遗文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京城墙保护规划》及海丝申遗点龙江船厂遗址、浡泥国王墓、郑和墓、洪保墓保护规划,颁布《南京城墙保护条例》《南京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办法》,有效规范相关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全面开展遗产的本体修缮、环境整治、遗址遗迹展示、监测管理等系列工程。

推出《六朝探海》《大明远航》海丝电视专题片、《中国城墙故事》百集中英文纪录片,出版《海上丝绸之路南京史迹》《中国古城墙》等图书,创办《中国城墙》辑刊,编印《南京城墙》《古都海韵》画册,举办城墙保护与利用国际论坛,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杂志刊文推介南京城墙,推动遗产走向世界,传播南京声音。

着力扶持精品创作

文艺创作生产成果丰硕

为进一步促进我市文化艺术繁荣发展,年,我市首次设立南京艺术基金,每年投入万元资金,用于资助舞台艺术创作、美术创作、广播影视与文学创作、传播交流推广四大类项目。按照“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要求,聚焦扶持重大题材、重点作品的创作生产。三年来,已拨付资金近一亿元,资助项目个。

越剧《乌衣巷》

其中话剧《鸽子》《摇曳的秋天》,越剧《凤凰台》《乌衣巷》等大型优秀舞台作品获得国家、省表彰扶持,并在艺术节等重要活动中展演,为提升打造南京艺术氛围、引导艺术创作方向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杂技剧《渡江侦察记》

“十三五”期间,南京书画院创作产生美术作品件,中国画作品《第一届文代会》《国庆的日子》等21件作品入选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及国家级展览。南京市演艺集团及下属院团共创作戏曲、舞蹈、杂技、民乐、声乐等作品个,其中话剧《雨花台》、杂技《西游时空——跳板蹬人》等15个(件)作品获国家级奖项,话剧《杨仁山》、杂技剧《渡江侦察记》等56个(件)获省级奖项。南京小红花艺术团原创少儿音乐剧《蒲公英的种子》入围江苏省艺术基金项目;民乐小合奏《三六》获省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

《厨房的味道》

高质量群众文艺作品也不断涌现,浦口区快板书《激战三浦》等18件作品获江苏省五星工程奖,江宁区舞蹈《厨房的味道》、栖霞区舞蹈《这么近那么远》入围国家“群星奖”终评比赛。

着力促进文化消费

激活文化市场潜力

年6月,南京市被文化部认定为第一批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之一。先后制定出台了《南京市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实施意见》《南京市促进演出市场消费实施办法》《南京市政府补贴文旅展陈消费试点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逐步构建了“以政府为引领、以市场为主导”的政策体系。年,南京市启动全国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创建工作。

南京市政府文化消费补贴剧目《断金》剧照

年起,市财政每年落实万元文化消费专项资金,采取直接补贴消费者、积分奖励补贴、绩效奖励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方式,将专项资金补贴给演出市场的供给端和消费端。截至年9月底,已评选出15批次台场政府补贴剧目,补贴比例10%-50%,直接补贴资金万元;政府补贴剧目已完成演出部场,累计票房超过2.3亿元,观演人次74万,其中年、年演出总票房同比增长分别达到41.8%和56.7%。

南京市政府文化消费补贴展陈《如同我们,所有莫名的渴望》

年,将文旅消费政府补贴试点向高端文旅展陈拓展,用补贴杠杆进一步撬动南京文旅消费市场。通过扶持多元化展陈形式,丰富消费业态,鼓励文博场馆、社会机构积极策划组织引进内容新颖、品种多元、高品质展陈落户南京,让市民在家门口即可欣赏国内外高品质的艺术展览。

着力挖掘文旅资源

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紧紧围绕“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建设大局,以推动文旅深入融合发展为中心,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工作思路,开启文旅融合发展新局面。

积极打造文旅融合新品牌,溧水天生桥景区、莫愁湖公园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级景区;老山蜂巢酒店、汤山矿坑公园(温泉小镇客厅)、金牛湖野生动物王国等一批地标性文化旅游项目建成开业;溪田田园综合体、枫彩漫城、梦华苑等一批新业态新看点投入运营。以“一山两水一城墙”为核心资源,打造了南京文化遗产之旅、文博科教之旅、古都美食之旅、历史鉴证之旅、养心文化之旅、休闲度假之旅等六大主题线路,发布了融合“跟着考古游南京”“跟着非遗游南京”“跟着名著游南京”等主题攻略的“研学南京成长旅行”暑期研学旅游产品。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秦淮区、江宁区成功创成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玄武区、建邺区、浦口区、溧水区成功入选第二批江苏全域旅游示范区。以创建全国和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为抓手,引导乡村旅游发展,鼓励乡村旅游充分挖掘乡土产业文化内涵和资源特色。年至年,共计安排余万元乡村旅游专项资金及发放万元的乡村旅游消费券,扶持重点乡村旅游区配套设施建设。截至年底,我市有以江宁黄龙岘茶文化村为代表的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6家;以六合区金磁村为代表的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3家,数量均位居全省前列。全面启动全国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创建,在继续做好补贴剧场演出的基础上,探索扶持精品文旅展陈领域的文化和旅游消费补贴政策,制定文旅展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打造“夜之金陵”品牌,推动和鼓励博物馆、图书馆、书店书吧、4A级以上景区等有关单位,延长夜间开放和运营时间,丰富场馆消费服务内容,推出“夜购、夜食、夜宿、夜游、夜娱、夜读、夜健”精品消费路线。开展南京特色文旅商品征集活动,完善南京特色文旅商品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打响“南京礼道”文创品牌。成功培育了南京秦淮灯会、南京国际梅花节、南京国际度假休闲及房车展览会等一系列重大节事会展品牌。秦淮灯会荣列文化和旅游部“非遗与旅游融合十大优秀案例”榜首。

整合全市重点旅游资产资源,组建南京旅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并作为全省唯一入选的国企,跻身中国旅游集团20强。

江苏省“十三五”旅游业重大重点项目南京欢乐谷于本月正式开门迎客,以优质的旅游供给,扩大旅游消费需求,助力培育南京旅游发展新动能,带动经济发展。此外,丽思卡尔顿、凯宾斯基、卓美亚等一大批顶级国际酒店相继落户南京。

年,南京入围“全球20个最佳旅游目的地”“年中国旅游影响力年度夜游城市”。

“十三五”期间,南京旅游经济总量不断增大。年、年、年、年全市旅游总收入分别为、、、亿元,年均增长13.33%,高于年均增长13%的目标,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支柱产业。

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亿元,同比增长13.2%;接待旅游者总人次1.47亿人次,同比增长9.5%;接待入境过夜旅游者85万人次,同比增长4.6%;实现旅游外汇收入9.42亿美元,同比增长6.7%。

截至年底,南京市共有旅行社家,比上年增加46家;国家等级旅游景区51家,其中5A级2家,4A级24家;国家、省、市级旅游度假区7家;省生态旅游示范区3家;省自驾游基地3家,省房车露营地3家;原省星级乡村旅游点66家,其中五星级旅游点8家,比上年增加3家。南京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服务质量持续优化,旅游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旅游业已成为南京市的支柱产业,旅游城市地位稳步提升。

回首“十三五”

走向“十四五”

新征程即将开始!

素材来源: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文章及插图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联系小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