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小专题文化与地理环境

典型例题一:(·天津高一期中)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人类活动的产物,地域的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地域文化的形成,但地域文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建筑作为物质文化景观,最能体现一定地域文化特色,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地理环境特点。广州西关大屋(左图,也称竹筒屋)和北京四合院(右图)分别是我国岭南和北方最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居。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居住文化体现出我国古代怎样的人口思想,它对我国人口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

(2)说出南北方民居的建筑结构特点及其反映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

参考答案:

(1)多代同堂(或多子多福),以显家庭兴旺(要丁兴旺),有利于促进人口的增加。

(2)北方:结构特点:门户、窗户均较小,严实;反映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冬季寒冷,多风沙天气。(合理即可)

南方:结构特点:高敞,门户、窗户均宽大,通透性好,屋檐多长廊;反映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潮湿多雨的天气。(合理即可)

典型例题二:建筑物作为物质文化景观,最能体现一定的地域文化特色,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地理环境特点。广州西关大屋和北京四合院分别是我国岭南和北方最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居。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广州西关大屋和北京四合院共同反映了中国地域文化怎样的特点?

(2)与北京四合院不同的是,广州西关大屋还体现了哪些独特的岭南文化?

(3)图中民居体现出我国古代怎样的人文思想?它对我国人口发展有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

(1)内向性;封闭性;长者为尊;天人合一;农业文化。

(2)兼容性;商业文化。

(3)多代同堂(或多子多福),以显家族之兴旺(人丁兴旺)。 会促进人口的增长。

典型例题三:(·全国高二专题练习)(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

妈祖被称为“海上女神”,民间建造妈祖宫庙供奉妈祖,祈求航海途中平安。年“妈祖信俗”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妈祖文化起源于福建省湄洲湾,是当地富有特色的旅游资源,并已成为福建走向世界的旅游名片。妈祖文化还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共属的精神财富。下图示意福建省山脉和妈祖宫庙的分布。

分析福建省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如何孕育妈祖文化的。

参考答案:

福建省耕地不足,东部临海,海洋捕鱼成为重要的谋生手段;西部多山,陆上交通不便,东部海洋广阔,海洋运输成为与外界沟通的重要方式;东部海域台风多,易发生海难;沿海地区多优良港湾,便于渔船躲避风浪,人们大多能化险为夷,认为是妈祖的保佑。(为了适应自然环境,形成海内外经商的传统。)

典型例题四:(·上海高考模拟)东西南北中,全民大联欢。年1月27日,北京中央电视台主会场联合上海、四川凉山、广西桂林、黑龙江哈尔滨等四地分会场打造了一台春节联欢晚会,充分展示了当地地理环境优势和城市特色。读图,回答问题。

(1)一城一故事,一曲一传奇。写出东西南北四地分会场中素有“冰城”之美誉的城市名称、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征_____。

(2)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府的西昌不仅拥有“月城”、“小春城”等别称,而且还是中国著名的“航天城”。简述西昌具有“天然发射场”的自然地理条件____________。

(3)上海,是祖国的东方明珠,海派文化特色;北京,是祖国的心脏,京派文化鲜明。比较海派文化与京派文化在传统民居、饮食文化、戏曲文艺、地方方言等方面的差异_________。

(4)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有着“举世无双”的喀斯特地貌,它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等相互作用的结果。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知识,简析桂林山水形成的自然环境特征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哈尔滨,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2)纬度低,海拔高;峡谷地形好,地质结构坚实;晴好天气多,几乎没有雾天

(3)在传统民居上,弄堂、石库门体现海派文化;沪通、四合院体现京派文化,在饮食文化上,五香豆、阳春面体现海派文化;豆汁、炸酱面等体现京派文化。在戏曲文化上,越剧、沪剧体现海派文化;京剧、京韵大鼓等体现京派文化。在地方方言上,上海是吴侬软语,北京则是京腔普通话

(4)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较多,利于植物生长,水文:地表水、地下水富集,流水侵蚀作用强。植被:生物的生长旺盛,土壤、流水中有机酸含量高。岩石:石灰岩广布,且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发育好。地势:东、西、北地势高,西南部地势低,漓江纵贯全境

典型例题五: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地区的地理条件、经济技术和建设文化有着明显的地域差异性。

材料二 作为人文荟萃之地、风物繁华之城的扬州,自唐、宋时期开始就是中国东南第一大都市、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瘦西湖更是历史悠久,受历代造园专家的青睐,被认为是中国湖上园林的代表。

(1)________是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

(2)徽州的地理环境具有“群山环抱,盆地居中”的地形结构特征,这对当地居民心理有何影响?

(3)中、西方园林建筑结构有何差异?

参考答案:

(1)地理环境

(2)盆地环境加强了人们的保守心态,形成封闭性较强的盆地心理。

(3)中国园林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引而不发,忌直求曲,忌宽求窄;西方园林则强调整齐划一,均衡对称,直率敞朗,和盘托出。

典型例题六: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液化天然气指气态的天然气冷却凝结成液态的天然气,其体积约为同量气态天然气体积的1/。卡塔尔是世界上最大的液化天然气生产和出口国。液化天然气主要出口日本、西欧和北美。

材料二:卡塔尔居民的传统服装是以丝绸、棉织物为主材质的白色长袍,领口和袖口部分宽大。

(1)①港是世界上最大的液化天然气港,简要分析其形成条件。(10分)

(2)推测卡塔尔国内交通线的主要类型,并说明推断理由。(8分)

(3)分析当地传统服装对气候的适应作用。(6分)

参考答案:

(1)靠近天然气田(资源丰富);液化天然气体积小、重量轻;距离输出国距离远,运输以海运为主;有便捷的交通相互联系;经济实力强,技术先进;天然气适宜海运。(需答5点,每点2分)

(2)公路2分该国地域狭小(城市间距离短)2分;地形平坦开阔2分,公路适合于短距离运输。2分

(3)颜色清谈(白色)减少吸热2分;(长袍遮住全身)减少太阳光对皮肤的直接照射2分;长袍内的空气能对外界有隔热作用2分。

典型例题七: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要求。

贵州省花江乡山高坡陡,水土流失面积达80%,干旱频率高达90%。l年该乡森林覆盖率仅3%。作为“西电东送”的马马崖大型水电站,历时2年多,于年1月正式投产发电。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花江乡在贵州省的位置图花江乡年石漠化状况

(1)年降水量多毫米的花江乡干旱频率高,请分析原因。

贵州苗族服饰及其着装习惯深受所生活区域的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贵州为我国苗族聚居区之一。该区域苗族男子日常多穿着对襟短衣和裤筒较宽大的长裤,外出时打“绑腿”。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图示区域地形和气候条件对该区域苗族男子着装习惯的影响。

(3)针对花江乡的环境问题,请你为花江乡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参考答案:

(1)季风气候,降水时间集中,无雨时间较多(1分);碳酸盐类岩石地区,地下漏斗发育,地表和地下水容易渗漏(2分);森林覆盖率低,土壤层薄,涵养水分功能弱(2分);山高坡陡,(经济欠发达),(1分)修建水利工程难度大,雨水难以储存(1分)。

(2)图示区域以山地为主,地形起伏较大;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植被茂密);(2分)穿着短衣和宽松长裤便于散热(可减轻酷暑高温带来的不适);(2分)打“绑腿”利于在山间及林中行走;防蚊虫、蛇等叮咬;冬季防寒等。(2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评分)

(3)以水资源开发利用(或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为中心(1分)。通过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1分),以及修坝、建梯田等工程措施(1分),解决干旱、水土流失和石漠化问题(1分)。开发喀斯特景观,庭院经济、立体农业等,发展旅游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1分)。(其它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典型例题八:(1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要求。

在我国流传深远、脍炙人口的“东北八大怪”、“陕西八大怪”、“云南十八怪”等传统民谣是对当地自然环境和传统民俗风情的精准素描,具有深刻的地理学内涵。

(1)从下面的甲、乙、丙三图中任意选择一个现象用地理知识加以解释。(4分)

(注意:①只选择一个现象作答,若选择了两个及以上,只对前一个评分;②作答时先写你所选择的图幅代号,再写解释答案。)

(2)在我国以云南之“怪”为最多,简析其原因。(4分)

(3)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民谣中所描述的部分民俗现象目前已经消逝。以东北“大缸小缸淹酸菜”的消逝为例,简析这些现象消逝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

(1)甲:东北冬季寒冷,室内外温差大(2分);室内暖而湿的空气在窗上遇冷易发生水汽凝结。(2分)

乙:陕西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多风沙(1分),可用水少(1分),戴帕可防寒、防风沙,减少洗浴(1分);夏季炎热多雨,戴帕可遮雨拭汗(1分)。

丙:云南纬度较低,而地势高(云贵高原),四季气候如春,年温差变化不大(2分);但昼夜温差较大,降水前后温差较大(或“一雨即成秋”)。(2分)

(2)云南纬度低,地势起伏大,自然环境复杂多变(2分);多民族聚居,民族风情绚丽多姿。(2分)

(3)东北冬季严寒而漫长,蔬菜不能越冬生长,须大量腌制蔬菜以备冬荒(2分);近年由于温室栽培技术、保鲜技术的普及以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人民收入的提高,市场经济的活跃,时鲜蔬菜可得到大量供应,再加上人们食品卫生意识的提高,大量腌制蔬菜的现象已很少见。(2分)由此可见: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促进人民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改变。(2分)

适用对象:高二,高三全体学生,高中地理老师,地理旅游爱好者

部分图文来自网络,仅供大家学习探讨之用,如涉及侵权,请留言处理!

往期精选

高考地理小专题——节水农业

高考地理小专题——干热河谷

高考地理小专题——中国城市群(1)

高考地理小专题——中国城市群(2)

高考地理小专题——逆温

高考地理小专题——气温日较差

高考地理小专题——天文观测选址高考地理小专题——赤潮

高考地理小专题——曲流、曲峡

高考地理小专题——牛轭湖、堰塞湖

高考地理小专题——河谷夜雨

高考地理小专题——冰川地貌

高考地理小专题——冻土

高考地理小专题——泉

高考地理小专题——冰川

高考地理小专题——地面沉降

高考地理小专题——雅丹地貌

高考地理小专题——迁都

高考地理小专题——高山流石滩

高考地理小专题——沙嘴、潟湖

高考地理小专题——丹霞地貌

高考地理小专题——咸潮

高考地理小专题——瀑布

高考地理小专题——潮汐

高考地理小专题——反季节农产品

高考地理小专题——地热

高考地理小专题——海绵城市

高考地理小专题——河流阶地

高考地理小专题——凌汛

高考地理小专题——生物入侵

高考地理小专题——特有物种

高考地理小专题——转场放牧

高考地理小专题——梯田农业

高考地理小专题——鱼塘台田农业

高考地理小专题——基塘农业

高考地理小专题——喀斯特地貌

高考地理小专题——人工岛

高考地理小专题——某产业大力发展的可行性

高考地理小专题——海岸线特征及其成因

高考地理小专题——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

高考地理小专题——河流梯级开发

高考地理小专题——晒盐

高考地理小专题——港珠澳大桥

高考地理小专题——历史遗迹保存完好的原因

高考地理小专题——循环农业

高考地理小专题——立体农业

高考地理小专题——互联网+

高考地理小专题——一带一路

高考地理小专题——粤港澳大湾区

高考地理小专题——海水稻

雾的形成

沙丘类问题

地膜、大棚、反光膜、鹅卵石在农业中的应用

房屋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专题

农作物耕作制度专题

沙源问题

农产品品质好的原因

三角洲的形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