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又是一个特别的日子。10年的这一天,有一位大师离我们而去。
如果你喜欢越剧,应该记住的剧目是《红楼梦》,如果你是越剧粉丝,你就一定会记住一个名字——袁雪芬。她是越剧界的领军人物,也是越剧界的梅兰芳。从当红时的头肩花旦,到越剧改革的执牛耳者,袁雪芬带给越剧的不是几个剧目,不是她独创的尺调腔,而是一种精神。
前段时间嵊州市越剧团演出以袁雪芬生平为题材的越剧《傲雪芬芳》,剧名点出了袁老的风骨——傲雪芬芳。她从袁小姐一直到袁老,坚持的就是这种风骨,小儿子刚出生18天,她就被打成现行反革命,拉去坐牢,她牢记妈妈的话“你什么都可以做,就是不能死!”。整整7年,她忍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毒打与屈辱,坚持到了光明到来的那一天,当7岁的小儿子第一次见到妈妈时,袁雪芬的坚强得到了最好的回报,她坚强地等到了春天归来。
我们翻开袁老师的从艺历程,发现她有着太多轰轰烈烈,又有很多温馨时刻,让我们一起重温那些时刻,解密一个真实的大师。
袁雪芬老师1.离家学艺,就是想赚钱养家
袁雪芬出生在浙江嵊县普义乡杜山村,是家中第三个孩子,由于出生时大雪纷飞,父亲给她取名“雪雰”。她刚刚懂点儿事以后发现家里穷得很,刚出生不久的妹妹由于无力抚养,就被送到育婴堂里去。这件事情深深触动了袁雪芬,她父亲是位品格孤傲的教师,一年教三十个学生,每个学生交一块大洋。雪芬听小姐妹们说戏班里的主演一个月就能赚三十块钱,于是她下决心要唱戏养家,十一岁的孩子很天真,她不顾父亲的极力反对,毅然离家进了戏班,这一去就是七年。她说,我爸爸总有一天会同意我唱戏的!
雪芬的父亲后来肯定想不到,那个他一直教导要自立的三女儿,后来成了一个剧种的代表人物,成为了一个人民艺术家,在父亲自立思想的指导下,她做到了万事靠自己,为子女、为学生做出了表帅,也为越剧这个百年历史的年轻剧种注入了自立的血液。
《西厢记》剧照2.锐意创新,让一个剧种走在时代前面
年,袁雪芬挑班成立了雪声剧团,她坚持摆脱露头戏,引入编剧、导演,她要让越剧显得有文化;她向话剧学习,服装、化妆力求时尚、真实;她探索新腔,创出了尺调腔、弦下腔……
就在那一时期,她大胆改变创排了鲁迅的小说《祝福》,剧团里的同仁都担心票房,说这个戏没有炫目的服装,没有儿女情长的剧情,观众不买账怎么办?袁老回忆说,我们的戏观众几乎每场都满座,对我们是多么支持与喜爱,我们总是给他们吃鱼吃肉,这次的《祥林嫂》就当作一道青菜不好吗?
《祥林嫂》剧照出人意料的是,这个青菜不但场场爆满,而且轰动全上海,各家媒体争相报道,袁雪芬的名字一下子登上了热搜。当然,国民党当局也被轰了一下,他们派出特务,在袁雪芬演出回家时,超她身上泼粪,企图以此阻挡《祥林嫂》的演出,这也是电影《舞台姐妹》中竺春花的一个故事情节的来源。
袁雪芬没有哭,洗干净头脸上的污物,继续演出。至今那件泼过粪的上衣还保存着。
袁雪芬的改革给越剧带来了时尚,给这个剧种定了基调,直到今天,越剧总是能最先跟上时尚,新的电视剧,新的样式,总能被越剧拿来幻化,这些都与袁老带给这个剧种的格调分不开。
年4月,袁雪芬大师获得第十六届白玉兰戏剧表演奖颁发的“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终身成就奖”,年10月11日,获得首届中国戏剧奖——终身成就奖,袁老,名副其实。
3.良师益友,青出于蓝胜于蓝
袁老长年担任上海越剧院院长,又是多届人大代表,典型的社会名流。可是生活中的她,却是那么亲切、就是邻家大姐。
吕派艺术的创始人吕瑞英老师其实是袁老的戏迷,她爱看袁老师的戏,觉得有真情,她爱听袁老师的腔,觉得有新意。抱着对袁老师的崇拜,吕瑞英来到了袁老师身边,为袁老师演起了小丫环,也梦想着有朝一日拜袁老师为师。当袁老师得知瑞英的想法时,袁老师并没有同意,她说,不要因为学我而限制了你的发展,你的嗓音条件有自己的特点,应该发挥你的特长,拜师不拜师我都能给你讲戏啊。从此以后,吕瑞英在吸收袁派特点的同时刻苦修炼,终于创出了越剧花旦的又一重要流派,吕派。
崔莺莺即使是今天,吕瑞英老师仍然说袁老是她的恩师。
袁老对于她三个儿子,那是一位可亲的朋友。他们对妈妈的称呼很多样,有时候叫她袁老,有时候叫她院长,母子间的平等和亲昵可见一斑。袁老对于她的下一辈学生,如方亚芬,每到逢年过节都会打电话,亚芬啊,到我这里来吃饭吧,没有特别准备,有什么就吃什么哈。
这些小事,串起了袁大师的人格,她从不自轻自贱,个性清高;对周围的人平等相待,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唱戏,她为后来者竖起了一座丰碑。
袁老师,我们想您,愿您在天上安好~~
《西厢记》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