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舞台剧?
什么是话剧?
什么是舞剧?
什么是音乐剧?带您了解“四大国粹”之中国京剧中华传统戏曲剧种
-之黄梅戏
///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黄梅戏是由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灯、花鼓调,先于农村,后入城市,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剧种。它吸收了汉剧、楚剧、高腔、采茶戏、京剧等众多剧种的因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黄梅戏《女驸马》经典选段《谁料皇榜中状元》黄梅戏的起源
湖北黄梅县的气候和地形条件适宜种茶,茶农们一边劳作一边吟唱山歌小调,或独自抒情,或彼此唱和,于是产生了采茶调。黄梅县地处长江北岸,历史上水患接连不断,清末采茶调随着灾民们的迁徙来到毗邻的安徽怀宁地区。在这里,采茶调受到当地戏曲青阳腔、徽调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又在吸收罗汉桩、青阳腔、徽调的演出内容和表演形式的基础上产生了本戏。本戏即大戏,有着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较多的出场人物。本戏的出现,标志着黄梅戏剧种最终形成。发展历史
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约从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产生和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青阳腔、徽调)演出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成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进一步发展,又从一种叫"罗汉桩"的曲艺形式和青阳腔与徽调吸收了演出内容与表现形式,于是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从小戏到本戏还有一种过渡形式,老艺人称之为"串戏"。
张英《文端集》卷三十五截图其中,不少是取材于黄梅的真人真事,如《告坝费》《大辞店》《过界岭》等。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
黄梅戏《天仙配》第二阶段
从辛亥革命到年。这一阶段,黄梅戏演出活动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黄梅戏入城后,曾与京剧合班,并在上海受到越剧、扬剧、淮剧和从北方来的评剧(时称"蹦蹦戏")的影响,在演出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起了很大变化。编排、移植了一批新剧目,其中有连台本戏《文素臣》《宏碧缘》《华丽缘》《蜜蜂记》等。年10月14日上海《申报》音乐方面,对传统唱腔进行初步改革,减少了老腔中的虚声衬字,使之明快、流畅,观众易于听懂所唱的内容。取消了帮腔,尝试用胡琴伴奏。表演方面,吸收融化了京剧和其他兄弟剧种的程式动作,丰富了表现手段。其他如服装、化妆和舞台设置,亦较农村草台时有所发展。
第三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梅戏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在合肥成立。安庆地区十三县也先后成立了专业剧团;年黄梅戏《天仙配》参加了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得成功,该剧还曾二度被摄制成电影,轰动海内外。解放后的几十年黄梅戏造就了一大批优秀演员,除了对黄梅戏演唱艺术有突出贡献的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家外,中青年演员如马兰、韩再芬等相继在舞台上、银幕上和电视屏幕上展现出他们精湛的演技,博得观众的